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閱讀心得 | 鄰居的植物諮商室

「就算現在的情況不盡如人意,得暫時放棄夢想,總有一天還是能重新追夢。
況且,放棄了又如何?以放棄的姿態開闢出別的路,誰知道那個夢想會不會成為更棒的什麼呢?」
鄰居的植物諮商室
作者:申惠雨
出版社:先覺
讀墨AP連結:https://moo.im/a/3hqvwB

家裡沒有植物的植物學家

「植物所珍藏的寶貴祕密,大概只有在植物身邊持續觀察其四季變化的人才會知道。」
作者申惠雨是一名植物畫畫師,同時也是一名取得植物分類學博士專業的學者。熱愛植物的他在搬家後,開始希望自己能成為社區裡可以與他人交流植物的人。有了這樣的想法又過了幾年後,他實現了這個夢想,開始擺設植物諮商的攤位,聊一聊任何跟植物有關的事情。而本書便是他在與各式各樣的諮商者對談的記錄與體悟。在本書使用的「諮商」一詞,並非指心理諮商,而可能更接近諮詢(consult),但或許也因為是討論的植物也屬於生命,有時,作者與他人的對談中,談的主題也會也會與諮商者的人生有關,因而帶給作者想要以書本記錄下來的想法。
很有趣的是,作者雖然身為植物學家且熱愛植物,卻是一位很早就決定不養植物、受植物約束的人。在許多的篇章中,諮商者往往會提及個人的生命經驗,在書裡有著因為生了大病而全然改變生活型態的人、也有為職涯煩惱的人、有很喜歡養植物的孩子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生命經驗的分享,帶給我許多的啟發和對於自己跟環境關係的反思。

植物對你而言是怎樣的存在?

「我一直很想問那些說很愛自己種的植物的人
 你看過那個植物的花和果實嗎?
 你知道那個植物的真正名稱和故鄉嗎?」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的確很少思考關於植物的事情,而作者寫的內容則讓我常常反思,過去相較於動物們,植物在我的內心的確很像死物,我並不擅長養育植物,家人雖然很重視植物,但那份熱愛目前還沒建立在我心中,更像是一種對喜好的培養。
閱讀這本書則讓我對植物是什麼有了一些反思,作者提到如果有用心觀察植物,就會發現花店或花市販售的盆栽幾乎看不到本土植物。很多人試著在家裡種喜歡的植物,但是卻很少去想這些植物是否適合自己所在地的氣候。
「看著放在花盆裡生長遲滯的熱帶植物,我就會想,我們活著這件事不也是一樣的嗎?
如同在適合自己的位置長得又大又美的熱帶植物,我們也要待在各自適合的位置才能綻放花朵、結出好看的果實吧?」

以人類為中心的本位思考—「你思考過雜草有什麼功能嗎?」

其中一部分也很觸動我的是,作者提到若研究各個時代對曼德拉草畫作的變化,會發現人類對植物的認知曾經是非常人類中心主義的,慢慢到後期才開始以科學角度理解植物本身的發展。在其中一篇諮商者與作者的對談中,諮商者來問作者關於雜草的事情。這個提問反而使作者感到哀傷。在學術定義上,並沒有所謂的雜草,一切只是看這些植物是否有生長在對人類有助益的地方。生長在農田裡就變成了雜草,生長在其他位置卻也有可能成為觀景植物或有不同用途的藥草。
『它也有可能會問:「我也是同等的物種,我也覺得自己是地球的主人,那人類你有什麼功能啊?」
我們的想法會不會太以人類為中心了?』

殺死植物——關於生命與倫理

「有些真相在知道之後會讓我們感到不自在。跟食物有關的環境問題與生存問題息息相關,但好像又不會馬上直接對他人造成傷害,所以我們很容易逃避問題。」
「人們對植物產生過度的占有欲,是因為把植物視為物品,所以才會將植物分等,進行金錢交易和偷竊。」
作者提到自己身為研究員,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進修與生命有關的倫理課。在研究的過程,雖然喜歡植物而學習,卻反而需要為了研究將植物殺死,也帶來內心的煩惱和愧疚感。這段內容讓我反思自己其實很少為了殺死植物而感到有情緒,或許是內心很少正視植物是活物的事實。作者在其他篇章也常提到對於切花文化;他人將觀賞品種栽種在不同氣候帶地區等方式虧待植物的心痛。
「看到被切下來在花店販售的鮮花,因而想到植物原本的整個形態,其實是讓人很難過的事。
人們只看到花店販售的鮮花,往往不知道花朵底下的樣貌。
應該沒什麼人除了記得非洲菊的花長什麼樣子,同時也知道它的根葉形狀。
但,明明從花到根才是一株完整的植物,才是植物活著的樣子。」
另一方面,也提到偷花的問題以及吃素的議題,這些很貼近生活會遇到的事件,都讓人讀來特別有感。例如我也很驚訝地知道原來為了培育酪梨,其實會對環境有很多的傷害和風險。人類常不斷大量生產對自己有益的植物,同時,受到干涉而死去的植物也非常多。如同作者所說的,有些事情知道後就特別沈重而難以無視,但卻也需要拿捏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動物帶走植物的果實,植物就算受了傷也是靜靜待著。雖然植物顯然也會生長、移動,但是植物比敏捷的動物靜態,因此被視為被動的存在。有時候人們也會在無意間把植物視為無生物或覺得植物是死物。因為植物的特徵就是無法移動,有時我們也能預見植物的死。」
裡面還有一段對於漂綠(Greenwashing)的討論,即使現在是提倡環保商品的時代,仍會有團體生產表面上看似環保,實而破壞環境的負面產品。除此之外,許多景點有的噱頭,例如韓國(及其他國家)很流行的情人鎖,光是鑰匙被亂丟就已經對環境有相當的傷害。更不用說鎖本身有多影響環境了。在展覽上與創作上,作者也描述有時候也很難顧及環保。我想,最重要的還是不要停止思考我們與植物的關係,在過程中盡己所能地減低對植物的危害。
「大部分的植物,都是因為過多的愛意而死掉的。」
「真心愛植物的人,如果一直付出這種徒勞無功的愛,那肯定是一場單戀,只能迎來悲傷的結局。」

做想做的事情,在體驗中遇見新的人,從中獲得力量

在作者分享自己學習植物與繪畫的經驗中,有些討論也讓我覺得很受到鼓舞。其中一項便是討論到「喜歡」的主題,作者鼓勵讀者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長年的累積,就有可能成為可以與他人分享那件事物的人。而有些時候這樣的歷程也會是孤單的,也很可能需要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才能找到同好。然而,我很喜歡作者說的這段話:
「比起證明自己擅長做什麼事,說明喜歡某件事的理由真的既簡單又快樂。喜歡做某件事也不需要什麼了不起的理由。喜歡,是一件自然又幸福的事。」
喜歡是很純然的一種心情,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中開闢別的道路。也可能是一種單純的享受。很喜歡作者在回覆他人的迷惘時,將自己曾經有過的經驗分享給他人,也很喜歡他同時提到身為學者會遇到的酸甜苦辣,讓我對於植物學家這個職業有更多的認識。
曾經我也是不太有興趣思考植物的人,看完了這本書則喚起小時候會自己做植物圖鑑的回憶,也讓現在的我對於植物有了更多想法和感受,將植物在我心中從死物的位置回到活物上。
這是一本很美的書,作者繪製的圖片非常美麗,讓人看得很享受。但因為我買的是電子書版本,也會想找機會看看實體的排版,相信會是很美的樣子。
「但是沒關係,我不是想成為出色的學者,而是喜歡做快樂且幸福的事。我不是想當植物學家,而是喜歡學習植物。我不是想當畫家,而是喜歡畫畫。還有,我只不過是喜歡的事情有點多元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