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守護雙湖 親子摸魚同樂 外來魚種數量漸減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碧湖及大湖公園自去年起開始調查魚類生態資源,並同時移除外來魚種、放回原生魚種,此活動已邁入第二年,今年兩湖均已圓滿辦理完成。根據調查採樣結果顯示,大湖的前三優勢魚類為火口魚、琵琶鼠及尼羅吳郭魚,而外來魚種佔比達到85.6%;而碧湖的前三優勢魚種則為尼羅吳郭魚、火口魚及玻璃魚,外來魚種佔比高達91.7%。這樣高比例的外來魚種顯示外來魚種移除行動已刻不容緩,透過近幾年的移除及教育宣導,希望能夠逐漸找回原生魚種並營造多元生態環境。

公園處表示,今年移除外來魚活動,碧湖場使用刺網及長沉籠網具捕獲不同魚種,刺網可捕獲體型較大的外來魚種,而長沉籠則較易吸引小型魚類入網;而大湖場則全程使用刺網。碧湖場的活動共移除外來魚種57隻,包括尼羅吳郭魚26隻、吉利吳郭魚20隻、火口魚5隻、玻璃魚2隻、朱文錦3隻以及血鸚鵡1隻;而大湖場的活動共移除外來魚種323隻,包括琵琶鼠246隻、尼羅吳郭魚38隻、吉利吳郭魚25隻、粉紅副尼麗魚4隻以及朱文錦10隻。

移除外來魚種的活動吸引了許多志工和民眾的參與,並在活動中進行解魚、量測、記錄等工作,各方協作有序,志願者和講師也提醒民眾外來種與外來入侵種的定義,並呼籲不要以人為方式放生外來物種。大湖場更有家長帶著七位小朋友一同參與活動,下午的微物釣課程讓民眾親自體驗用釣魚的方式移除外來魚種,有些小朋友第一次釣魚就意外地釣到臺灣特有種臺灣石鮒,十分驚喜,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原生魚再放回湖中,各個年齡層的參與者一同摸魚同樂。

公園處副處長吳健羣表示,除了發展科技,未來世代更應該讓孩子們在綠色環境中成長,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與民眾一同守護雙湖的濕地生態,為下一代營造永續的環境。花卉中心主任宋馥華表示,透過近兩年的移除活動,碧湖的外來魚種已經逐漸減少,而大湖場則捕獲到鯽魚、圓吻鯝、紅鰭鮊、䱗條等原生種,這些原生種在解網後迅速進行量測體長和重量後再放回湖中。

內湖社區大學校長張芳德表示,今年與公園處和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共同開設了名為「2023雙湖守護尖兵-生態調查研習工作坊」的活動,除了基礎課程外,還增加了進階課程,提供民眾不同深度的學習內容。基礎課程包括「認識琵琶鼠」、「何謂外來種以及對兩湖的影響」、「漁具操作示範與體驗」;而進階課程則有「鳥類調查實習」、「兩棲爬蟲類調查實習」和「魚類調查實習」等六場合共計參與了228人次。在工作坊課程結束後,還在碧湖和大湖公園進行了實際的外來魚種移除活動,共有67人次參與。對於所有參與移除活動的社區民眾,未來還將在社區大學開設相關志工社團課程,讓有興趣的民眾能夠長期有計劃性地進行相關培訓活動。為了讓關心外來魚種入侵湖泊的民眾有一個資訊交流平台,他們成立了名為「內湖生態環境守護尖兵」的臉書公共性社團。

公園處呼籲所有有興趣的民眾能夠隨時關注雙湖的生態環境,一起投入未來更多相關活動,共同為在地的美好環境盡一份心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