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關於《三體》的心得

先忽略我借給別人的第一集

先忽略我借給別人的第一集

《三體》為中國作家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作品,於2011年在台灣出版,2014年獲得美國「星雲獎」,2015年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好了介紹結束了,資料來源是維基百科)

  • 聲明:該篇文章所有內容為個人心得,如果你跟我覺得的一樣,我很開心我們都是這麼認為的,但如果你跟我覺得的不一樣,我也支持你的想法。

故事內容我就不簡介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老高講這本書,大體的劇情走向敘述的很完整,也不會破壞看小說本身的精采程度,所以接下來的內容只是純粹心得,有雷注意。

《三體》本身雖然身為長篇小說,但是故事跨幅的時間很長,90萬字講從三體人要來地球到宇宙盡頭的結束而後重生,我個人覺得可以說是非常精簡了。

雖然是個時間續連貫的故事,但是三部曲分別是以不同的主角視角下去書寫的,第一集的地球往事雖然是以汪淼的第一視角在書寫,但更多的是在側寫一個對於整個故事最重要的人物 — 葉文潔。這估計也是整部三體裡面我最喜歡的角色了。

就結果而言,葉文潔成為了按下紅色按鈕的人類叛徒,人類與三體人之間的戰鬥為此展開,但極具悲劇色彩的角色故事,讓你完全可以了解角色按下紅色按鈕之於她的意義為何,處於一種你理智上覺得她這麼做不對,但情感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狀況。

其中有段讓我更加印象深刻,她找來了當年批鬥她父親的那群紅衛兵,抱著最後一絲的希望可以看見這群人的懺悔,但事實是、當年那些意氣風發的紅衛兵各個窮困潦倒,他們認為她的父親死在時代下,而他們死在這個新的時代下,沒有人懺悔、沒有人好過,葉文潔也什麼都沒等到。

這幾乎成為了她按下紅色按鈕的原因。因為她覺得她的世界沒救了。

如果你覺得她是個很情感用事的人,那你就錯了,她可以說是整部小說裡面最不情感用事的人類,她理智、冷靜又聰明,但經歷了一層又一層的打擊跟失落,她評估之下的結論是人類已經沒有辦法解決自己文明的傷害,其實她的生活不是沒有救贖,只是來的有點太晚,晚到她也收不回她的背叛。

地球4光年之外的三體星上,一名尚未發現地球信號的三體人與尚未發現三體星的葉文潔在一樣的絕望處境中,共享同一條平穩的一維沙漠,希望可以等到地外文明的綠洲。

感到這條無限長的曲線就是宇宙的抽象,一頭連著無限的過去,另一頭連著無限的未來,中間只有無規律無聲面的隨機起伏,一個個高低錯落的波峰就像一粒粒大小不等的沙子,整條曲線就像是沙粒排成形成的一維沙漠,荒涼寂寥,長的更像令人無法接受。你可以沿著它向前向後無限遠,但永遠找不到歸宿。(p.197~p.198 & p.256)

只是這個綠洲可能只是雙方生存的海市蜃樓。

第二部的黑暗森林是整部三體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在面臨三體人的威脅時,人類之間爆發出了生存焦慮成了這一部最大的看點,不論是消極的逃亡主義,或者是積極又不可思議的「面壁計畫」,這些都抵擋不住人們歷史進程中的自相殘殺和相互猜疑,而後在人性的開悟之後走向技術爆炸,始料未及但意料之中,畢竟400年是真的不短。

唯一不可阻擋的是時間,它像一把利刃,無聲的切開了堅硬和柔軟的一切,恆定的向前推進著,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使它的行進產生絲毫顛簸,它卻改變著這一切。(Ⅱ p.288)

接下來我想談的是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竭盡全力隱匿自己的蹤跡,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迅速被他人消滅,在這座森林中,他人即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

上述這些文字建立在以下的兩點原則。

宇宙文明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質量不變。

建立在這兩點的原則上還有兩個事件會作用:猜疑鍊和技術爆炸。

知道以上這些原則之後,其實會發現黑暗森林無處不在。

除了宇宙本身,人類社會也是一座又一座的黑暗森林,固定的名額、固定質量的資源,人與人之間猜疑形成一條條的猜疑鍊,人們在過程中必須強大自身(技術爆炸),才能確保一次又一次的存活下去,只是宇宙中的猜疑鍊更大、技術爆炸到更加難以想像。

小說中的人類在極度恐慌的情況下,讓整體的人類社會導向了「大低谷」,成了人吃人的社會,但當人口減少時,極度混亂的社會卻開始走向了人性的開悟,人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必須先冷靜下來解決最基本的問題,才可以開始杞人憂天(X

畢竟只有冷靜的獵人才會不會自亂陣腳。這是在搖籃裡的人類第一次學會站立。

我有一個夢,也許有一天,燦爛的陽光能照進黑暗森林。(Ⅱ p.487)

好了終於可以來談第三部了。

雖然說每部都是以不同的主角視角書寫,但說實話、第三部的主角在末日中真的特別不討喜。(客氣的說)

相比第一部的汪淼是個幽默、有趣又聰明的人,第二部的羅輯縝密、理性又鬆弛,第三部的程心在末日中絕對可以稱之為災難,充分的展現出人類的真善美,要放在一般沒有末日的時候,可以說是聖母級別的好人,但放在生存邊界的地球,可以說是最大程度上的拖後腿。

雖然話這麼說,但如果今天是一個不同的時代,程心或許是最好的「領袖」,但她永遠都不會是最好的「執劍人」。

那是一個充滿愛的時代,卻不適合生存。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 Charles Dickens《雙城記》

「你後來的經歷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你也沒錯。愛是沒有錯的,一個人不可能毀滅一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毀滅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結果。」(Ⅲ p.521)

對於「毀滅」,《三體》給了一個沒那麼悲傷的解釋。

其實吧,從科學角度講,毀滅一詞並不準確,沒有真正毀掉什麼,更沒有滅掉什麼,物質總量一點不少都還在,角動量也還在,只是物質的組合方式變了便,像一副撲克牌,僅僅重洗了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順,一洗就什麼都沒了。(Ⅲ p.359)

故事的最後進展速度非常快,直到宇宙重啟之前,程心、關一帆和智子待在了雲天明送給程心的小宇宙裡,直至宇宙毀滅。

其實我很想多談談有關於雲天明對程心的愛,在癌末前的巨款買下了遠方的星星,送給了自己最愛的女孩,而後成為了地球人最後的去處。

我也想談談維德對於程心的偏心,是怎麼樣的情感可以讓一個又一個的未來摧毀在手上的女孩,得到光速飛船離開二向箔的攻擊,而後成為地球文明為數不多的倖存者。

現在我們知道,每個文明的歷程都是這樣:從一個狹小的搖籃世界中覺醒,蹣跚地走出去、飛起來,越飛越快,越飛越遠,最後與宇宙的命運融為一體。(Ⅲ p.546)

一個身上充滿愛的女孩最後看見了宇宙的盡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