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摺頁隨談: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主題: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隨談分類:文化景觀
文化資產登錄:尚無
建成年代:民國五十三年(1964)
走訪日期:課餘總來閒逛
今日所在:臺南市中西區開山里開山路。請點擊此處

諸君午安。

三年前,升大二的暑假,對學了一年的東西沒有方向,不知學了幹嘛,有念頭轉學,但考量也不少,所以遲遲不敢行動,常心煩意亂;一次中午,在學校附近吃陽春麵,飯後沒想太多,走進一旁中國宮殿式的教堂,坐著想了一下午,那天的課也就這樣翹了。

圖一:當天進教堂前所攝

圖一:當天進教堂前所攝


基本介紹

臺灣的天主教信仰,最早是十七世紀初,由控制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傳入,後因其離開而中斷傳播,直至清領咸豐九年(1859),西班牙傳教士郭德剛(1832~1895)從打狗港登岸,成立簡易傳教所(今高雄玫瑰聖母殿),二百年前的傳教才又繼續開枝散葉。

今日,天主教在臺已為一宗。依天主教制度,各教堂有其隸屬教區,每個教區又有主教座堂,為地方上最高級神職「主教」的駐地,其字意即設有主教專屬座位之教堂。

臺南教區首任主教羅光(1911~2004),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購開山路之地並設計,計畫建新教堂,並於隔年完工,由時任教廷駐華公使高理耀祝聖,名「中華聖母主教座堂」,內外風格均採中國宮殿式,與隔一條開山路、大埔街之延平郡王祠、大埔福德祠相呼應。

圖二:座堂內部

圖二:座堂內部

相傳清末義和團之亂,聖母瑪麗亞曾於河北庇佑信徒,而有「中華聖母」之稱,其服飾、坐姿為典型的中國宮廷風格,仿自當時流出海外的慈禧太后照片。


摺頁外在

圖三:摺頁第一面

圖三:摺頁第一面

摺頁翻開前,第一眼看到的封面為座堂外觀之立面照,入口處的「天主堂」匾清楚地展示該建築之歸屬與功用,其右旁有塊反光之金屬牌面,上標「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與其英文字對照,強調不同於其他教堂的「座堂」身分。

封面背景的藍天白雲,由此一直延伸到第二、第三面,並從左側淡出。

淡出的那頁印有簡易地圖,大致透過臺南車站、東門圓環、臺南大學與湯德章紀念公園成為四點一面,圖上有鄰近的天主教堂之位置,和臺文館、孔廟等地標。較細碎的景點與餐飲資訊則呈現在地圖下的綠格。

個人看了綠格很久,有不少是大學四年常去的,幾經變化而多有不同,譬如地圖上「波尼法藝文中心」原亦為天主堂,因缺神父駐足而轉型為藝文中心。很想留作下篇細談。

圖四:摺頁展開的綠條,巧妙遮住照片中的車牌

圖四:摺頁展開的綠條,巧妙遮住照片中的車牌

圖五:林吉男神父之牧徽,上語「主內合一」

圖五:林吉男神父之牧徽,上語「主內合一」

與綠格淡出方向相反的,是座堂立面基石最底下的綠條,其與綠格之深淺相當,巧妙地遮住照片中的車牌。

照片中座堂入口,門楣掛著面徽章,那是臺南教區第四任主教林吉男之牧徽,象徵此時此堂之主教;大一第一次經過,就掛著了。今年六月,天主教臺南教區由黃敏正神父任新主教;走去學校參加畢業典禮,經過座堂前,大一看的牧徽已經不見。


摺頁內在

我們翻到背面吧!

圖六:摺頁背面

圖六:摺頁背面

背面中的三面,左右介紹座堂緣起、座堂建築形式,中間則為歷任神父、教區內的教友組織、活動與彌撒時間。

再翻開最內層,為堂內細節之簡介,占了整份手冊十二面的一半。

圖七:占了摺頁一半的細節介紹

圖七:占了摺頁一半的細節介紹

最左為座堂平面圖,能看到龜甲形的建築體上,蓋有八卦形藻井(標號13),藻井上推四邊形琉璃瓦塔,座堂內的主要光芒便來自此,從高塔外窗引至祭壇與主教座位,及座位上的中華聖母像,強調天人合一的交會。細節的介紹都以真實照片呈現,並附有數字標號,以利對照左側平面圖。

龜甲型平面圖中央有時任主教之牧徽,括弧中文字表示其牧銘「主內合一」之出處,聖經若望福音第十七章第21小節。

堂內特殊物件者有其簡單說明,如新營方濟會製的中華聖母像(標號5)、成大教授雕塑之中華聖母立像(標號22)等,含年分、製作者。

臺南座堂特別將其建築態樣、內部細節放在手冊上獨立介紹,與個人過去參觀過且尚未列入文化資產的教堂相較,算少數如此者。


結語

個人出於興趣,一一就其中細節翻找網路或書本資料,想了解其來歷,譬如堂內的「天上聖母」之匾出自誰書?目前只有查到堂外的「天主堂」匾是民六十七年(1978)掛上的,載於其官網(舊電腦版)上「50周年堂慶專輯」中的「座堂大事記要」。

圖八:於堂慶系列中,載有1978年掛上天主堂匾

圖八:於堂慶系列中,載有1978年掛上天主堂匾

除此久經查詢,尚未尋悉,為個人所可惜。


參考資料

  1. 中華聖母主座教堂 簡介摺頁
  2. 謝玲玉(2016)。臺南天主教信仰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3. 中華聖母主教座堂網站。堂慶專輯。https://tncath.catholic.org.tw/index.html?sw=M
  4. 臺南新主教(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6/7141025


圖片來源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閒來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回,我們提到逍遙園的導覽手冊封面中,中央菱格及其左右照片。今日來談談菱格上下的設計
大二的時候吧,逍遙園剛整修完。系上教授小時住那附近,推薦去看看。隔天翹他的課,坐火車去高雄了。
上回,我們提到逍遙園的導覽手冊封面中,中央菱格及其左右照片。今日來談談菱格上下的設計
大二的時候吧,逍遙園剛整修完。系上教授小時住那附近,推薦去看看。隔天翹他的課,坐火車去高雄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南市安南區 地點:鹿耳門聖母廟(廟徽親子園區)、城西夢幻湖、鹿耳門天后宮(媽祖宮休憩公園) 日期:2024/08/11 星期天,天氣晴。 天上雲朵像棉絮。 讓人看了好心情。
Thumbnail
河內出差準備回南方前,安排半日到市區走走,河內景點大多很集中,這次就往還劍湖附近走走,搭著公車再走幾分鐘,就來到了聖若瑟主教座堂。 聖若瑟主教座堂又稱河內大教堂,是河內最早的天主教堂,從1884年開始興建,1888年完工,典型新歌德式建築,教堂是可以進去參觀的,但我到了時候正值彌撒就沒進去了。
Thumbnail
淡水教堂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是台灣第一座基督教石造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目前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滬尾小學校禮堂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2巷,與淡水教堂相隔約1公里。從滬尾小學校禮堂可以遠眺淡水教堂的景色。 從滬
Thumbnail
臺北天后宮主祀媽祖,廟宇前身為新興宮,在1943年,曾被日本徵收,「弘法寺」是曾經存在的寺院,戰後,建築改由艋舺新興宮,也就是臺北天后宮所使用。臺灣對於媽祖的信仰,就如同「媽祖」這個稱謂,從字面上來看,媽祖是位如同家人般的神祇,再從每年繞境的盛況,足見媽祖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5月3日下午,和妻子詠恩赴台中市沙鹿區靜宜大學參觀校內的〔主顧聖母堂 〕(Our lady of Providence Chapel)。這座天主堂始建於2016年11月26日,完工於2019年12月6日,造型很特別,而且是新教堂,却早已遠近馳名。
Thumbnail
新竹關西正義路天主教堂,又稱關西耶穌聖心堂,位於新竹縣關西鎮正義路126號,是關西地區最具建築歷史風味的明顯地標。 教堂建於民國34年(1945年),由加拿大籍神父馮道南、耿天道、法良、葛民誼等人募款興建,歷時一年完工。教堂外觀採哥德式建築,尖塔高聳,牆壁為灰白相間的洗石子,搭配彩色玻璃窗,顯得典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Thumbnail
​中華聖母堂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耕莘醫院斜對面、自由入內祈禱或彌撒的教堂。對於天主教教徒是一個可以獲得心靈成長的地方、也是一個找得到寧靜心靈的聖所。 中華聖母堂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7號 ​開放時間: AM8:00-PM22:00 ​電話: 02   2914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臺南市安南區 地點:鹿耳門聖母廟(廟徽親子園區)、城西夢幻湖、鹿耳門天后宮(媽祖宮休憩公園) 日期:2024/08/11 星期天,天氣晴。 天上雲朵像棉絮。 讓人看了好心情。
Thumbnail
河內出差準備回南方前,安排半日到市區走走,河內景點大多很集中,這次就往還劍湖附近走走,搭著公車再走幾分鐘,就來到了聖若瑟主教座堂。 聖若瑟主教座堂又稱河內大教堂,是河內最早的天主教堂,從1884年開始興建,1888年完工,典型新歌德式建築,教堂是可以進去參觀的,但我到了時候正值彌撒就沒進去了。
Thumbnail
淡水教堂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是台灣第一座基督教石造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目前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滬尾小學校禮堂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2巷,與淡水教堂相隔約1公里。從滬尾小學校禮堂可以遠眺淡水教堂的景色。 從滬
Thumbnail
臺北天后宮主祀媽祖,廟宇前身為新興宮,在1943年,曾被日本徵收,「弘法寺」是曾經存在的寺院,戰後,建築改由艋舺新興宮,也就是臺北天后宮所使用。臺灣對於媽祖的信仰,就如同「媽祖」這個稱謂,從字面上來看,媽祖是位如同家人般的神祇,再從每年繞境的盛況,足見媽祖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5月3日下午,和妻子詠恩赴台中市沙鹿區靜宜大學參觀校內的〔主顧聖母堂 〕(Our lady of Providence Chapel)。這座天主堂始建於2016年11月26日,完工於2019年12月6日,造型很特別,而且是新教堂,却早已遠近馳名。
Thumbnail
新竹關西正義路天主教堂,又稱關西耶穌聖心堂,位於新竹縣關西鎮正義路126號,是關西地區最具建築歷史風味的明顯地標。 教堂建於民國34年(1945年),由加拿大籍神父馮道南、耿天道、法良、葛民誼等人募款興建,歷時一年完工。教堂外觀採哥德式建築,尖塔高聳,牆壁為灰白相間的洗石子,搭配彩色玻璃窗,顯得典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Thumbnail
​中華聖母堂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耕莘醫院斜對面、自由入內祈禱或彌撒的教堂。對於天主教教徒是一個可以獲得心靈成長的地方、也是一個找得到寧靜心靈的聖所。 中華聖母堂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7號 ​開放時間: AM8:00-PM22:00 ​電話: 02   2914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