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魏斯安德森電影中的視覺修辭手法(1)

更新於 發佈於

在看魏斯安德森的電影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個性捉摸不定的主角(非典型角色)。有時候是年輕人卻擁有一個老靈魂,有時候是年紀屆中年,但卻說出或做出小孩才會有行為。我們無法從他的名字或是外表去了解一個人的本質,或是所謂本質的概念原本就是不斷在改變的。這件事情從青少年時期,我們都對未來充滿憧憬與想像力就可以得知。

《都是愛情惹的禍》是魏斯安德森  年的作品。故事是在講一位名為Max Fisher 的青少年如何面對留級危機與未來徬徨不定的情況。影片中的Max雖然學科成績不佳,但是很熱衷於社團活動,幾乎是一半以上的學生社團的社長與創辦人。可以說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年輕人。但是學科成績不好,還是讓校長給出不好的評價。

這位表面上充滿自信,說話的口氣像是成年人,且興趣琳瑯滿目的Max讓大家看得眼花撩亂,看了半天,對他的家庭,他的個性,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還是一知半解。如此刻意以撲朔迷離的方式刻畫劇中的角色,是早期懸疑電影常用手法之一。如希區考克的《迷魂記》(Vertigo,1958年)中的Madeleine,以Scottie同事的妻子身份死去後,又以其原本的身份Judy與男主角Scottie相遇。除此之外,Madeleine在死前一直認為自己是已經死去的外婆,亦讓她的身份變得曖昧(圖一)。

raw-image

(圖一)Alfred Hitchcock, Still Life from Vertigo, 1958, Paramount Pictures.

雖然《都是愛情惹的禍》並不是懸疑或偵探電影,甚至也很難稱作愛情片,但是製造角色曖昧不明的身份,或是矛盾的性格確是導演慣用的敘事手法之一。對此導演也不諱言的指出,視覺藝術對於青年形象的描繪方式,亦是他塑造電影的角色參考的素材之一。如Agnolo Bronzino的Portrait of Ludovico Capponi(圖二)以及Hans Holbein the Elder的作品。[1] 但目前我無法確認Hans Holbein the Elder與電影的確切關係為何,且我認為可將其視為本片故事與角色發想的視覺元素,故先以Ludovico Capponi的肖像畫為主要討論的對象,探究此幅繪畫與電影《都是愛情惹的禍》之間的關係,以理解導演如何刻畫他的電影中主角鮮明的人物性格。

raw-image

(圖二)Agnolo Bronzino, Lodovico Capponi, 1550-55, Oil on panel, 116.5 x 85.7cm, The Frick Collection.

Max Fisher是誰?

在電影的一開始,我們隨鏡頭進到一所名為Rushmore的中學教室。課堂上的數學老師正在講解黑板上的數學題目,此時有一位同學突然詢問老師左側小黑板上寫著Extra Credits的習題。老師回覆那只是他開的一個小玩笑,因為沒有人可以解的出來,而如果解出來的話,他的獎勵就是下半輩子不用再打開數學課本。此時學生們開始議論紛紛。老師看到後就問Max要不要試試看。這是Max第一次出現在鏡頭前,他放下手中滿是數據的報紙,說我聽到有人在呼喚我的名字。他自信甚至有些輕蔑的態度,讓我們覺得他就是那個班上最聰明的學生,被老師指名應該嘗試目前世界上尚未被人解開的數學謎題。 

在視覺上,Max出現的第一幕,導演將他放置在四格窗戶前面,搭配四張照片(右上影像似乎讓人聯想到坐著獨木舟進入偏鄉部落探險的人類學家)以介紹這位如天才般,才華洋溢的青年(圖三)。他的行為舉止格外成熟,聽到老師的呼喚後,放下手中報紙,一手拿著茶杯,一手拿著粉筆,不慌不忙地開始解黑板上的數學習題。但不需要太久的時間,隨著同學們給予Max成功解題的掌聲,以及場景的轉換,我們即刻了解到,這一切只是Max的白日夢。

raw-image

(圖三)Wes Anderson, Still Life from Rushmore, 1998, 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

Max展現自信、驕傲及超齡的青年形象,與Agnolo Bronzino所描繪的年輕男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Man)似乎有著一些異曲同功之處。第一,Bronzino 作為梅第奇(Medici)家族的宮廷畫師,他畫過不少貴族成員(包含男子、女子、小孩)的肖像。部分作品尚無法辨認畫中人物的身份,大多數會直接被命名為年輕男子的肖像,如(圖四-七)。

但無論是否已經確認被描繪者的身份,這些青少年的肖像多具有一張潔白無暇且紅潤的臉龐,光線從畫面的左上方均勻的灑落,使得肖像中少年的臉格外的明亮與柔和。身體比例的部分,頭部、軀幹與手指的比例皆異常的修長,加上少年冷漠與自信的神情,就像是戴了面具般的存在,讓其成為一般人無法觸及的對象。[2]

即便我們知道肖像中的人物是Ludovico Capponi 或是Ugolino Martelli,如此理想化的描繪方式,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概念,由強調肖像畫應該藉由人物表情與姿態傳達其內心想法與個性,轉為利用高傲的神情與不符合比例的身形,除讓觀者很難去判斷畫中人物的年齡外,也無法從其外觀得知此人內心的想法與性格。[3] 就像是電影中的Max在赫曼(Mr. Herman,鎮上小有名氣的企業家)演講結束後,積極主動去找他介紹自己,並強調自己非常贊同對方對於Rushmore的演講,或是在與朋友媽媽聊天的時候,甚至拿出自製的名片,這些在成年人社交場合中被視為有自信的表現,放在Max這位年輕人的身上,反而被視為是矯揉造作的行為,無法改變其學科成績皆不及格的“事實”,或是應該稱作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raw-image

(圖四)Agnolo Bronzino,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1530s, Oil on wood, 95.6 x 74.9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raw-image

(圖五)Agnolo Bronzino,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1503-1572, Oil on wood, 75 x 57.5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on loan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raw-image


(圖六)Agnolo Bronzino,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1550/1555, Oil on wood, 85.73 x 68.58 cm,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raw-image

(圖七)Agnolo Bronzino, Portrait of Ugolino Martelli, 1536-1537, Oil on wood, 102 x 85 cm, The Painting Gallery in Berlin.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難道沒有其他線索可以引導觀者更了解螢幕中的人物嗎?或許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Max與其他人相處的日常。首先,影片開始不久後,Max就被叫進校長室面談。校長(Dr. Guggenheim) 跟他說如果他沒辦法提高自己的學科成績的話,他就要請他離開學校。此刻,我們才知道原來Max是因為寫了一齣水門案的劇本,校長欣賞他才讓他進學校就讀,還讓他領獎學金。但此時校長強硬的態度,以及課業上的挫折,讓Max開始產生危機感。然而他要如何去應對眼前的危機呢?

於此同時,他在閱讀Jacques Yves 的Diving for Sunken Treasure時,他看到一段前讀者留下的箴言:「無論如何,當一個人有機會開創傑出人生的時候,他無權將其只留給自己(原文:When one man, for whatever reaso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d an extraordinary life, he has no right to keep it to himself.)」[4]。(圖八)雖然無法確切的知道Max從箴言中得到什麼體悟,但從後面的劇情中可以判斷,此句話讓他開始走出舒適圈,嘗試跟更多人對話與建立關係,而他與這些人的相遇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raw-image

(圖八)Wes Anderson, Still Life from Rushmore, 1998, 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

raw-image

(圖九)Agnolo Bronzino, Lodovico Capponi (detail), 1550-55, Oil on panel, 116.5 x 85.7cm, The Frick Collection.

而青少年遭遇到困難,並對於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的主題,在Ludovico Capponi的肖像中是否也有相關的描繪呢?其實這幅作品至今尚令人費解的謎題是Capponi右手中的物件,以及為何使用半遮掩的方式呈現?我們先從此物件框上寫的命運或運氣(sorte)意涵開始解讀。

目前研究針對此議題有部分解釋,第一,微型畫(miniature)框上寫的命運或運氣(sorte)(圖九),根據目前收藏此幅畫作的The Frick Collection的說法,可被詮釋為對晦澀命運的影射,亦暗指命運的不確定與偶然性。若參照學者Carlo Falciani的研究,可將其視為符合1550年代傾向藉由描繪哲學反思主題,以表現肖像人物性格的慣例。[5] 此種運用座右銘(motto)來暗喻少年面臨人生困難的敘事手法,可以呼應到導演讓Max看到由讀者複寫於Jacques Yves書中的名言,作為其故事討論的核心主題。

第二,微型畫(miniature)中的人物亦是一個謎。作為由Capponi右手托著並置於胸前之物件,應是理解肖像人物至關重之物,但畫家Bronzino 特意用Capponi的食指,遮掩微型畫中女性的面貌,讓觀者無從辨認其身份。[6] 如此的表現手法,讓觀者不禁猜想兩者之間的關係。而若將身分不明的女子肖像與銘文-命運,綜合起來解讀的話,或許顯露出畫中男子對於該名女子的愛慕,不僅暗喻這段關係的複雜與不確定性,亦存有對Capponi可以抵抗命運的期待。[7]

而此處則可視作呼應後續Max與Cross 老師的相遇。既然校長無法理解他的價值,面對著不安的未來,Max嘗試拉近他與體制中其他人的距離。並深深的被留下箴言的人所吸引,成為他與Cross 老師相識的契機。受到箴言鼓勵的Max決定將Cross 老師當成他的戀愛對象。而為了討對方歡心並使其喜歡上自己,Max還要在學校蓋一座水族館。不過,可想而知,Max的感情路不會如他想像中順遂。



[1] Matt Zoller Seitz,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 2013, New York: Abrams, 頁79。

[2] 根據Brock的研究,Bronzino的肖像畫在當代受到藝術愛好者與歷史學家喜愛,是因為其視覺上呈現出巧妙的斷裂樣態(refined facture),和這些畫面細節於在場(presence)與缺席(absence)兩者間營造出的張力(tension)。See Maurice Brock, Bronzino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2002, Paris: Flammarion, 頁61。

[3] Sanne Wellen, “Ricco di tanto ardire”: A Contextual Study of Agnolo Bronzino’s Portrait of Lodovico Capponi”, in Villa I Tatti Studies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5), No. 2, 2022, 頁339, https://doi.org/10.1086/721692

[4] 筆者翻譯。此處有趣的地方為箴言的特性也是曖昧的,它固然有引導作用,但是每個人所遭遇到的情況不同,對於箴言的理解與得到的啟發亦會有所不同。我們或許可以延伸,將其理解為符號學中的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關係。而Max對於此句箴言的理解,我們似乎可以從他與他人的關係去理解。

[5] Sanne Wellen, “Ricco di tanto ardire”: A Contextual Study of Agnolo Bronzino’s Portrait of Lodovico Capponi”, in Villa I Tatti Studies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5), No. 2, 2022, 頁334, https://doi.org/10.1086/721692

[6] 在目前最新的研究中(2022年)指出這位被Capponi食指遮住的女性有可能是當時他未來的妻子Maddalena Vettori。Sanne Wellen, “Ricco di tanto ardire”: A Contextual Study of Agnolo Bronzino’s Portrait of Lodovico Capponi”, in Villa I Tatti Studies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5), No. 2, 2022, 頁345, https://doi.org/10.1086/721692

[7] Sanne Wellen, “Ricco di tanto ardire”: A Contextual Study of Agnolo Bronzino’s Portrait of Lodovico Capponi”, in Villa I Tatti Studies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5), No. 2, 2022, 頁344, https://doi.org/10.1086/72169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oya wang的沙龍
2會員
7內容數
loya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26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一幅塞尚的畫作,其畫名為《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 1865)。第一眼看到此件作品時,覺得它不是很搶眼。因為相較於同時代印象派畫作,固然色彩飽和度算高,明暗對比也明顯,但整體色調偏深色,看久了有一種孤獨感,且越看越覺得它很特別。
Thumbnail
2024/06/26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一幅塞尚的畫作,其畫名為《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 1865)。第一眼看到此件作品時,覺得它不是很搶眼。因為相較於同時代印象派畫作,固然色彩飽和度算高,明暗對比也明顯,但整體色調偏深色,看久了有一種孤獨感,且越看越覺得它很特別。
Thumbnail
2023/11/12
相信看過花樣年華的觀眾都對鏡頭移動於狹窄的空間,破碎且被壓縮的時間線,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感到熟悉。此電影就像片名《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般,描述的是一段持續的情感狀態。導演重複使用相似主題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上下樓梯、角色扮演的「劇中劇」等,使得觀者能夠帶入角色日常體驗
Thumbnail
2023/11/12
相信看過花樣年華的觀眾都對鏡頭移動於狹窄的空間,破碎且被壓縮的時間線,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感到熟悉。此電影就像片名《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般,描述的是一段持續的情感狀態。導演重複使用相似主題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上下樓梯、角色扮演的「劇中劇」等,使得觀者能夠帶入角色日常體驗
Thumbnail
2023/10/29
世代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輩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是安德森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筆者認為對於世代間的連結與差異描繪,就像是安德森在探索與建構其電影影像創作與傳統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類似,是使用了一種轉喻或借代(metonymy)的修辭手法,將長幼的關係轉化使用於
Thumbnail
2023/10/29
世代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輩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是安德森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筆者認為對於世代間的連結與差異描繪,就像是安德森在探索與建構其電影影像創作與傳統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類似,是使用了一種轉喻或借代(metonymy)的修辭手法,將長幼的關係轉化使用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戲如人生 人生如同一場戲劇性 過往的種種 如今看來 就像是敷衍 每一日的故事情節 每一句天花亂墬 訴說著 內心那不切實際的夢 電影般時刻 有長也有短 情節中 深深體悟到 何謂是情 何謂是痛 所謂愛 已經不是能夠用說的 才能 體
Thumbnail
戲如人生 人生如同一場戲劇性 過往的種種 如今看來 就像是敷衍 每一日的故事情節 每一句天花亂墬 訴說著 內心那不切實際的夢 電影般時刻 有長也有短 情節中 深深體悟到 何謂是情 何謂是痛 所謂愛 已經不是能夠用說的 才能 體
Thumbnail
《一切始於一見鍾情》是一部以愛情為主軸的電影,浪漫的羅曼史背後,或許這個人生觀點值得我們一起思考!
Thumbnail
《一切始於一見鍾情》是一部以愛情為主軸的電影,浪漫的羅曼史背後,或許這個人生觀點值得我們一起思考!
Thumbnail
好萊塢很喜歡用左右為難的梗,同時有兩個人追求,或是愛上某人,但卻仍纏結於舊愛。有沒有過這種經驗?電影裡的主角還在困惑自己到底心歸何處,其實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最後的答案。在新歡與舊愛之間,驀然回首,赫然發現舊愛依然還是最美。
Thumbnail
好萊塢很喜歡用左右為難的梗,同時有兩個人追求,或是愛上某人,但卻仍纏結於舊愛。有沒有過這種經驗?電影裡的主角還在困惑自己到底心歸何處,其實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最後的答案。在新歡與舊愛之間,驀然回首,赫然發現舊愛依然還是最美。
Thumbnail
我曾經有篇小小的短文,簡單介紹了大島渚拍攝的電影感官世界裡,相當迷人的的色彩視覺與配樂美學,電影感官世界當中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今天想要來聊聊另一部也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的好電影,這部法國、比利時合作,由阿根廷裔的編劇導演加斯帕.諾埃監督拍攝,201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的
Thumbnail
我曾經有篇小小的短文,簡單介紹了大島渚拍攝的電影感官世界裡,相當迷人的的色彩視覺與配樂美學,電影感官世界當中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今天想要來聊聊另一部也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的好電影,這部法國、比利時合作,由阿根廷裔的編劇導演加斯帕.諾埃監督拍攝,201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的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由導演大島渚所執導的"感官世界"無疑是電影藝術裡重量級的大作,撇開謂為話題的大尺度性愛畫面不談,電影裡除了光線、取景、色彩所營造出的精緻視覺感官外,很少被人談到的配樂,其實更是整部電影氣氛的靈魂所在。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發生在1936年的阿部定事件所改編拍攝,男女主角幾近病態的愛情故事被大島渚拍得很
Thumbnail
由導演大島渚所執導的"感官世界"無疑是電影藝術裡重量級的大作,撇開謂為話題的大尺度性愛畫面不談,電影裡除了光線、取景、色彩所營造出的精緻視覺感官外,很少被人談到的配樂,其實更是整部電影氣氛的靈魂所在。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發生在1936年的阿部定事件所改編拍攝,男女主角幾近病態的愛情故事被大島渚拍得很
Thumbnail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Thumbnail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Thumbnail
魏德聖導演巧妙地結合情感與行銷,讓電影不僅僅是一部作品,更是2023年的聖誕禮物和生活的溫暖力量。透過演員的真摯演出和準確Casting,以及電影內容的教科書級人物關係線,這部電影對觀眾的情感觸動不容忽視。
Thumbnail
魏德聖導演巧妙地結合情感與行銷,讓電影不僅僅是一部作品,更是2023年的聖誕禮物和生活的溫暖力量。透過演員的真摯演出和準確Casting,以及電影內容的教科書級人物關係線,這部電影對觀眾的情感觸動不容忽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