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塞尚《畫室中的火爐》-作品觀察速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一幅塞尚的畫作,其畫名為《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 1865)。第一眼看到此件作品時,覺得它不是很搶眼。因為相較於同時代印象派畫作,固然色彩飽和度算高,明暗對比也明顯,但整體色調偏深色,看久了有一種孤獨感,且越看越覺得它很特別。

在尚未查找相關研究資訊的情況下,先記錄幾點觀察。首先,若參考畫名中的資訊,可得知此畫欲呈現的是某畫室中的一角。而且就像是特寫鏡頭一樣,近距離的呈現空間中的火爐與放在地上的畫作與瓶狀物件。再者,若仔細的觀察畫面中的細節,會發現此畫作有一種懸疑的氛圍。其一,放置於中景的作品是以背向觀者的方式擺放,所以作畫者刻意讓觀者無法得知此作描繪的內容。反而是使置於牆上的一幅小畫、調色盤,或是擺放在地上與桌上的物件成為顯露更多線索的來源。

其二,這些零碎的小物件的存在,是否具有重要性呢?若一一檢視它們被擺設的方式,似乎可判斷它們是繪畫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件,但通常並不是最終成品會被觀眾看到的主角。例如,在地上與桌上的靜物可以是畫家再現的對象。尤其「靜物畫」也呼應此幅作品本身的類型。另外,在牆上充滿混色痕跡的調色盤,是繪畫創作時需要的材料。而其調色的表現亦映照出畫者的創作過程。在調色盤下方的小畫,從其輪廓可辨別它是戶外的景觀,所以它有可能是畫家到戶外寫生時的速寫作品,是協助其完成最終成品的角色。

簡而言之,這些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小物,卻因為它們都是輔助藝術創作的物件而被串連在一起。而在觀察此作品的同時,筆者亦聯想到它似乎呼應了巴爾札克的短篇小說《未知的傑作》(The Unknown Masterpiece, 1831)。在此故事中,雖然最終讀者無法得知畫家閉門創作的傑作為何,但是卻得以近一步接觸19世紀藝術相關議題之討論。以此幅繪畫來說,觀者或許無法得知背向自己的畫作內容為何,但卻因此而被吸引,將目光轉往研究其他細節,並從而以不同的角度重組物件之間的關係,或許這也是一種立體藝術的展現吧!

反面擺放的畫作

反面擺放的畫作

展示於牆上的調色盤與速寫

展示於牆上的調色盤與速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oya wang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loya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12
相信看過花樣年華的觀眾都對鏡頭移動於狹窄的空間,破碎且被壓縮的時間線,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感到熟悉。此電影就像片名《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般,描述的是一段持續的情感狀態。導演重複使用相似主題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上下樓梯、角色扮演的「劇中劇」等,使得觀者能夠帶入角色日常體驗
Thumbnail
2023/11/12
相信看過花樣年華的觀眾都對鏡頭移動於狹窄的空間,破碎且被壓縮的時間線,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感到熟悉。此電影就像片名《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般,描述的是一段持續的情感狀態。導演重複使用相似主題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上下樓梯、角色扮演的「劇中劇」等,使得觀者能夠帶入角色日常體驗
Thumbnail
2023/10/29
世代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輩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是安德森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筆者認為對於世代間的連結與差異描繪,就像是安德森在探索與建構其電影影像創作與傳統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類似,是使用了一種轉喻或借代(metonymy)的修辭手法,將長幼的關係轉化使用於
Thumbnail
2023/10/29
世代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輩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是安德森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筆者認為對於世代間的連結與差異描繪,就像是安德森在探索與建構其電影影像創作與傳統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類似,是使用了一種轉喻或借代(metonymy)的修辭手法,將長幼的關係轉化使用於
Thumbnail
2023/08/29
少年的禁忌之戀 Max拿著他在圖書館獲得的資訊,找到了在一年級編號121教室上課的Cross老師。Max先是透過貼有misscross字樣的玻璃,看到Cross老師正在唸故事書給學生聽,隨著鏡頭漸漸往前進,可以看到老師手上的書名為Kidnapped(一部講述青少年於海上的冒險故事)。 接著鏡頭又回
Thumbnail
2023/08/29
少年的禁忌之戀 Max拿著他在圖書館獲得的資訊,找到了在一年級編號121教室上課的Cross老師。Max先是透過貼有misscross字樣的玻璃,看到Cross老師正在唸故事書給學生聽,隨著鏡頭漸漸往前進,可以看到老師手上的書名為Kidnapped(一部講述青少年於海上的冒險故事)。 接著鏡頭又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光與暗的故事 – 我愛愛德華·霍普 如果問我最喜歡誰的畫 我很大概率第一個就會想到愛德華·霍普 從以前到現在 個性使然 很少狂熱於一個人 追星、偶像、崇拜這些幾乎沒有 .......  除了霍普 這麼多年 他的畫不管在哪看到、遇到 都一直深得我心
Thumbnail
光與暗的故事 – 我愛愛德華·霍普 如果問我最喜歡誰的畫 我很大概率第一個就會想到愛德華·霍普 從以前到現在 個性使然 很少狂熱於一個人 追星、偶像、崇拜這些幾乎沒有 .......  除了霍普 這麼多年 他的畫不管在哪看到、遇到 都一直深得我心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一幅塞尚的畫作,其畫名為《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 1865)。第一眼看到此件作品時,覺得它不是很搶眼。因為相較於同時代印象派畫作,固然色彩飽和度算高,明暗對比也明顯,但整體色調偏深色,看久了有一種孤獨感,且越看越覺得它很特別。
Thumbnail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一幅塞尚的畫作,其畫名為《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 1865)。第一眼看到此件作品時,覺得它不是很搶眼。因為相較於同時代印象派畫作,固然色彩飽和度算高,明暗對比也明顯,但整體色調偏深色,看久了有一種孤獨感,且越看越覺得它很特別。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簡介:   一場世紀初的大火,掀開整本小說的序幕。   以〈起點〉作為首篇,描繪發生大火的金沙大樓,不論是路過、在火災現場,或是圍觀,所有人不約而同連結在這個事件上,並點燃一位青年的創作之火;到末篇〈致親愛的讀者〉成為一名小說家,進行生命的梳理與反思。
Thumbnail
簡介:   一場世紀初的大火,掀開整本小說的序幕。   以〈起點〉作為首篇,描繪發生大火的金沙大樓,不論是路過、在火災現場,或是圍觀,所有人不約而同連結在這個事件上,並點燃一位青年的創作之火;到末篇〈致親愛的讀者〉成為一名小說家,進行生命的梳理與反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