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會買的3樣東西

有錢人會買的3樣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Google一直推薦“有錢人不買的N樣物品”文章給我,我手癢點進去看,發現都是廢文。

我認為,有錢人不買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賺的錢(主動收入加被動收入),遠遠大於支出,漸漸就能變成有錢人。

窮人只要收入繼續維持太低,就算都不買那些文章中,有錢人不買的東西,依然還是窮人。

換言之,只要收入遠大於支出,支出是買什麼名貴商品,根本不重要。

與其探討實質物品,我前陣子聽了一個podcast述說著他創業當老闆後,會花錢買的3樣東西,可以試著分享給大家。

有錢人會花錢買的3樣東西

1.時間

有錢人的時間很貴,貴到他們寧可把不必親力親為的事(例如:家事、重複性高的文書工作等)全部外包,交通方式選擇最快速抵達的,能夠請專家解決的事,就不用讓不擅長的自己花時間處理。

因為,有錢人會把時間趕緊賺更多的錢,或放在他們自己認為值得的人事物身上。

窮人花時間省錢,富人花錢省時間。

雖然我也不是有錢人,但自從有了年紀和家庭後,也更深深感覺到時間有限,會更想把正職工作、顧小孩以外的僅剩時間妥善利用,不管是寫文章、學習,累積資產或讓未來更有成長性。

2.舒適

在此以超過12小時的長程飛機為例,有錢人會願意也負擔得起商務艙或頭等艙的機票。

除了爽度問題,我個人也認為搭經濟艙過夜,就算可以睡著,也睡得非常艱苦。就算我把U型枕、耳塞、美腿襪(防經濟艙症候群)等準備妥當,擁擠又難以躺平的椅子,很難保證有舒服的睡眠環境,因此,搭完長程飛機總是會特別累,反而會花更多時間休息。

3.精力

繼續引用podcast的說法,如果隔天早上在外地有開會或演講等公務,就算可以4、5點在家起床,開車出門至少花上兩、三小時車程抵達(同時還要擔心塞車),他也寧可提前一晚選擇附近的飯店住一晚,早上從容起床、吃早餐、事前再準備,悠哉抵達現場。

因為,他認為精力很重要,他想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在開會或演講上,有好的表現才能爭取更多未來的合作機會。


有錢人會不會買星巴克、保養品等根本不重要,只要賺的錢夠多,喜歡的物品再貴又廢都能買。

重點反而是怎麼樣花錢可以讓自己賺更多。

先把自己的時間變貴,並且把不能賺錢又沒有意義的時間盡量省下來、讓自己處於心無旁鶩,培養體力、處在精力旺盛的狀態下全力以赴,把時間效能極致化,以求賺更多的錢。

avatar-img
MS. Leona(茹)
95會員
328內容數
雖然才短短三十載的平順人生, 但確有許多煩惱。 如果的事,如果當年怎麼做,當年怎麼想, 可以造就今日不同的我嗎? 無論如何,明天依舊會吹著明日的風。過去的我,無論再細小的事,都形成今日的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S. Leona(茹) 的其他內容
關於租房還是買房,根據年齡、際遇、所處環境、金錢價值觀、口袋深度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身分處境不同,不能足一而論。 但,有人堅持租房永遠比買房划算,以我在2019年婚後的6年租屋經歷來說,絕對是我深度不認同的觀點。 租房子比較省錢? 在剛結婚的時候,我也以為租屋是省錢的選擇。 以當
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 前文所提,我們在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請房仲幫我們帶看房子,其實在更早之前(約2019),我就有單槍匹馬去看幾間預售屋的經驗,也曾在591找租屋覺得心煩時,順便看了賣屋簡介,算是鍵盤看屋了好一陣子。 因此,在2021年因為家庭成員增加,決定實戰買房,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對夫妻在結婚後的三年內看房的心路歷程,及其對於購房的心理掙扎與轉變。雖然在高漲的房市中,他們曾因害怕價格過高而遲遲未能下手,最終因為出現符合預算且雙方都喜歡的物件而決定購房。文章也提及瞭如何看待債務及通膨影響,並強調購房應以自身需求為導向,而非盲目跟隨市場潮流。
關於租房還是買房,根據年齡、際遇、所處環境、金錢價值觀、口袋深度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身分處境不同,不能足一而論。 但,有人堅持租房永遠比買房划算,以我在2019年婚後的6年租屋經歷來說,絕對是我深度不認同的觀點。 租房子比較省錢? 在剛結婚的時候,我也以為租屋是省錢的選擇。 以當
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 前文所提,我們在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請房仲幫我們帶看房子,其實在更早之前(約2019),我就有單槍匹馬去看幾間預售屋的經驗,也曾在591找租屋覺得心煩時,順便看了賣屋簡介,算是鍵盤看屋了好一陣子。 因此,在2021年因為家庭成員增加,決定實戰買房,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對夫妻在結婚後的三年內看房的心路歷程,及其對於購房的心理掙扎與轉變。雖然在高漲的房市中,他們曾因害怕價格過高而遲遲未能下手,最終因為出現符合預算且雙方都喜歡的物件而決定購房。文章也提及瞭如何看待債務及通膨影響,並強調購房應以自身需求為導向,而非盲目跟隨市場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