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在結婚前,就決定結婚前幾年先租間小套房,確定我們想要的房子樣態再來買房。
租小套房的日子約有2年多,直到我懷孕,勢必要換到足夠的空間,當時,我老公就決定要買房。
因此我們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看房子。
然而,我們由於對房市只存在極為基礎的認知,也剛好遇上房市供少於求、不斷上漲的階段,我們也共識不足,所以,三年來我們一直沒有上車。
多年後,朋友問我,有沒有後悔三年前怎麼不隨便挑一間就買了(畢竟隨便買都賺翻了),我和他說,就是沒有看到很喜歡到非它不可的房子。
回到標題,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呢?就只是在預算內,兩人都喜歡的物件剛好在今年出現了。
即使言簡意賅,但看房的這三年,面對不斷高漲的房價,也是不斷在突破心魔,才能在喜歡的物件出現時,做到果決下手。
先來說說,三年來,除了對大部分物件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買不下手最主要的心態是,我不想買貴。
因此,我們出價永遠最保守,對房子也是抱著沒有在指定價錢買到就算了。
我們的佛系出價,也得到房仲的佛系態度。
在房價快速上漲時期,真正的好物件都會被勇敢出價的買家拿走,我們永遠都在得知另一買家的成交價後,不斷興嘆別人怎麼敢出那麼高的價錢。
當時我們只覺得一堆出價人是瘋子,現在回頭思索,可能我們自己才是傻子。
但是,若是問我錯過那麼多和現在相比較為便宜的房價,有沒有捶心肝呢?我可能也覺得還好,畢竟過去3年所看的物件真的沒有太喜歡。
不過,我們也漸漸知道,我們只想買便宜的心態,會讓我們在房市處於賣家市場的階段永遠買不到房子,所以,我們也開始轉念,如果是真正喜歡的房子,價錢還在接受範圍,還是勇敢下手買貴吧!
我對於買房有所恐懼,原因其一正是我害怕債務,我視上千萬債務為洪水猛獸,害怕揹債的人生是充滿壓力,消費生活會過得綁手綁腳。
直到我聽到有人分析通膨,特別提到了“債務會隨著通貨膨脹而貶值”的觀點,有如茅塞頓開,我開始換個方向想,既然存款貶值速度如此快,低利率也維持多年,那為何不把千萬債務視為我向30(或40)年後的自己先調一千萬來用用的概念呢?30年後的一千萬有今日的購買力嗎?
在經濟前景大致看好的現在,未來會變得如何,難以預測,但是,通膨是確定發生的進行式。
想通了觀念之後,我把借貸買房視為抗通膨的資產配置行為,對於揹債千萬,便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選擇買房,除了家庭剛需,有一部分也是看好臺灣經濟前景。
近幾年台股的強勁,以及薪資上調的新聞消息,都讓我們對未來收入上漲有較為樂觀的期望,同時,我們現在也很清楚,薪資漲幅比不上資產漲幅,我和老公也認為資產規劃裡除了外幣基金和台股,也應該配置房產,以前不習慣借錢負債的我們也是高這幾年才學明白,適時利用低利率的負債去擁有未來有機會上升的資產,會讓我們的財務規劃更具效益。
在買房上,我們夫妻算是非常保守的。看著身邊有朋友在前幾年梭哈存款買房,我們也不會想效法(即使他們在對的時間買房了,我們也不敢妄想我們能複製他們的好運)。
我們即使拿出了頭期款,身上還有其他財務配置放在台股、外幣基金,畢竟對我們夫妻而言,房子只是用來自住,除了房子本身有資產上漲的可預期之外,自住房並不能為我們帶來現金流,我們除了薪資收入,其實還非常仰賴投資的配息讓我們過得比較有些餘裕。
選擇買房,主要是我們的剛性需求,也是因為即將邁入中年的我們現在有能力負擔一間小房的貸款,因此我們選擇在此時買房,至於現在的房市熱潮,的確也不是房市敏感度不夠的我們能夠提早預料(如果天底下有早知道,五年前我們就先買了)。
細探為什麼我們一直沒看到我們喜歡的房子,最大原因就是看房小白的我們腦中充滿粉紅泡泡,總認為房子該是我們期待的樣子才要出手,但實際看房走一圈,不是我們要看的地區根本沒有我們想要的房子,或是理想的房子總是有人願意出更高於市價買走,或是連帶看的機會都沒有。最後不斷在妥協,直到有一間及格順眼、也在不斷上調的預算內,果斷出手,才終於結束了邁長的看房之旅。
很常聽不少前輩說,要看100間房後再買房,雖然我們實際上也沒有看到那麼多間,但也是在看了不少房子後,才能釐清自己和老公的欲望,也明白市場上的貨色不可能完全如人所願,除非提高預算,任何物品該有的價值就會呈現在價格上,房子也不例外。
我們也很努力聆聽不少“房市專家”的建議,但實際上,都是自己經歷才知道看房子是怎麼回事,有很多“教戰手冊”都不怎麼適合現在的賣方市場。
無論如何,適合自己和家人現在的需求,都是要去不斷評估,並非是無腦聽從別人的意見,買房的決定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