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6日到8月8日是仙台的七夕祭,緊接著在仙台的夏季花火節之後展開。雖然過去日本的七夕也同樣是過陰曆的七月七日,但現在日本使用陽曆之後,仙台七夕並不是過陽曆的七月七日,為了仍然保有陰曆七月七日的那種季節感,所以仙台七夕祭選擇了晚陽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過七夕。
七夕不是情人節,而仙台的七夕傳統是追溯到江戶時代(17世紀),在伊達正宗的筆下描繪了七夕的場景,到了19世紀,根據當時的伊達13代藩主伊達慶邦的描述,寫到了從7月6日到7月8日關於七夕祭的習俗。從6日的時候寫「短冊」掛在竹子上做裝飾,傍晚時分祭拜牛郎與織女,祈求手工藝、技藝的進步,然後在7日或是8日的早上,到廣瀨川(流經仙台市的主河流)旁清洗竹子。洗竹子的這一天,稱作「七日浴(なぬかび)」,同時也是為了接下來的「お盆(盂蘭盆節)」做準備。
但是隨著明治維新的開展,全面改使用陽曆,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濟不景氣,七夕的習俗曾經一度消失。直到昭和2年(1927年),仙台的有志之士為了復甦景氣,並且重振商業榮景,所以打算把七夕的傳統再度復活過來。終於在昭和3年(1928年),幾個仙台市中心的商業組織聯合起來,總共有11個町會及「仙台商工会議所」和「仙台協賛会」一起在街上掛了三天兩夜的七夕裝飾。
然而不幸的,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七夕裝飾又漸漸失去了蹤影,直到戰爭結束之後,七夕又再度復活,地方報紙《河北新報》更在報導中寫下「相隔10年的七夕祭,感動到流淚的懷念!(10年ぶりの”七夕祭り”涙の出るほど懐かしい)」在戰後被燒毀的街道上掛上了裝飾,想必也是很振奮人心的吧。而後,七夕也變得越來越繁盛,而大約在昭和21年(1946年)左右,開始流行球狀風幡(吹き流し)的裝飾,也成了現在仙台七夕裝飾的主流裝飾,在如今,更是成了最大的觀光賣點之一。
七夕祭為期三天,很高興跆拳道館朋友約我在8月6日七夕祭的第一天上街去逛逛,也感謝道館大姐頭借了我一套浴衣,我們就一起穿著浴衣去逛七夕。
而因為人潮洶湧,許多商店也都在自己的店外擺起了攤位,販賣一些可以邊走邊吃或站在路邊吃的食物,例如刨冰、燒鳥串等等,而本來沒有攤位的人行道上也多了攤販(屋台),就像台灣的夜市一樣,不過攤販賣的東西就像日本動漫或電影裡看到的,有射擊攤(用軟木塞的空氣槍打獎品)、炒麵攤、巧克力香蕉、彈珠汽水、章魚燒、撈水球等等。
朋友送了我一顆撈到的水球,這個叫做「水ヨーヨー釣り」,用橡皮筋綁個小圈套在手指上,另一端綁住氣球,然後就可以像溜溜球一樣的玩水球。
而刨冰在日本就是在碎冰上淋上彩色糖漿,黃色是檸檬、綠色是哈密瓜、紅色是草莓等等,其實吃起來大概都是糖漿的味道,沒有太大的差異。不過在祭典的氣氛之下,吃起來還是很好吃。
另外,我們也去吃了平常的假日就要排隊才買得到的「ひょうたん揚げ」。厚厚的炸麵皮裡面包的是一顆大大的魚漿丸,口感非常特別又清爽。自己一個人吃炸物有變胖的罪惡感,但一群人吃炸物就是很爽。
而其他還有各式的燒烤攤,有各種燒烤雞肉、豬肉,甚至還有鴨肉。
不過雖然這裡有非常多可以邊走邊吃的食物,但是路上一個垃圾桶也沒有,所以還是要依照日本習慣自己拿個塑膠袋好好的自己收拾垃圾才行。
而「吹き流し」的種類真的超級多,蠻多也都使用紙鶴來作為裝飾,有的一整串看起來大概折了上千隻的紙鶴。紙鶴在日本有祈福的含意,也有一些吹き流し上面寫了一些希望停止戰爭、為311震災祈福等等的祈願。
而垂下來的部分,有的幾乎都長到快要地面,人走過去的時候甚至還要撥開他們才能前進。可能也是因為這些吹き流し占了不少空間,讓街道顯得更加熱鬧。
最後,我們一行人大約逛了兩三個小時,平常這幾條商店街大概也不會走那麼久,但一邊走一邊吃,雖然是同樣的地方,但是卻有了一個七夕祭的逛法。而且很意外的,雖然當天是30度的夏天溫度,可是穿著浴衣卻不會熱,其實蠻通風的。
大姐頭說一般日本的女生家裡應該大概都有一套浴衣吧,和服比較貴可能不一定,結果一起參與的女生們真的幾乎都換了浴衣一起逛街。大家一起換衣服,一起搭車到會場,一起邊走邊吃,說說笑笑,真的是一個很歡樂的夏季活動。
但祭典只有三天,感覺起來很短,難怪以前有日本朋友說,台灣的夜市就像是每天都在辦祭典,熱熱鬧鬧,非常開心。日本的日常幾乎見不到攤販,夏天過了之後又要慢慢進入寒冷的冬天,夏天的祭典與花火,就變成了是一瞬而過的熱鬧,也正因為如此,就顯得這樣的熱鬧感是更加的珍貴啊。若是回顧歷史,想像一下,在千篇一律或是槁木死灰般的街道中,放上了七夕裝飾,走進了洶湧人潮,真的讓人覺得又充滿了希望,這也就更加能體會到當時的有志之士的心情,了解到他們何以那麼努力的振興七夕祭了。
阿部蒲鉾店:ひょうたん揚げ是在青葉通一番町才有賣
東北祭典:這個網站有全年日本東北地區的所有祭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