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故入難處戒第七(菩薩戒四十八輕之卅七)

    故入難處戒第七(菩薩戒四十八輕之卅七)

     

    《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19051982)講。果靖居士校訂

     

     

    經文: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缾、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此戒正禁冒難遊行。若有菩薩比丘,年耆德重,有一種感化力,雖入險難處,但能夠化干戈為玉帛,純為利生,不犯。但新學菩薩,戒力不足,則不可冒險遊行。

     

    所謂的「常應二時頭陀」,二時,指春秋兩季,氣候調適,不太冷,也不太熱,故遊行化物(化物就是教化人),無有妨礙。「頭陀」,梵文 DHUTA,此翻譯為「抖擻」,即是打起精神,用功匪懈的意思。頭陀行有十二法:

     

    (一)        在阿蘭若處:阿蘭若ARANYA,即寂靜處。這地方安靜,遠離喧鬧,沒有喧嘩、打閒叉,都是很安靜的,宜於進修。

     

    (二)        常行乞食:佛制比丘不自烹飪,不自己作食,而常行托缽乞食(乞食就是化飯)

     

    (三)        次第乞食:莫辨施主貴賤高低,次第行乞,作良福田。為什麼佛制次第乞食?因為大迦葉尊者,和須菩提尊者,他們兩人乞食的時候,不次第乞。須菩提尊者,專乞富人,不乞貧人,他想:「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前生好布施,若不繼續布施,把前生的福享盡了,來生他就不富了。」所以,他看那家房子高大、富有,就上那家去乞食,為的是給他繼續種富貴之因。迦葉尊者,專乞窮人,不乞富人,他想:「貧人之所以貧,是因為前生沒布施,若今生不化他,來生更貧。」為了要讓他種富因,不再繼續貧窮,所以專乞窮人。二位尊者的態度,令人生疑謗,故佛制要次第乞食。平等一緣,杜絕疑謗。

     

    (四)        受一食法:這一食法,就是一天吃一餐。佛制比丘,日中一食,中午之前吃飯。天人是早上受食,餓鬼和畜生是晚間受食。但佛天人師是午前受食。據《四十二章經》云:「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佛在世時,印度的比丘皆奉此制。後來佛法東傳,在漢地始創叢林制度,出家人不再托缽乞食,而在廟上用齋。後來有些叢林,寬容此制,由日食一餐,開為兩餐。而今還是有一些地方的出家人,皆行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習頭陀行,目的在割愛去貪,少私寡欲,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在衣、食、住三方面,若能節制私欲,損之又損,乃至於無,則能證得大安樂,大自在!

     

    佛教初傳入漢地的時候,就是兩餐。為什麼一食又開出第二餐呢?佛在世時,有一個人想供養大眾僧。佛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他想一個不缺的全體供養,可是他等這個日子,多久也等不到,總是那地方請幾百人,這地方請幾百人。之後,他就想把飲食做好了,放在大道上,請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從這兒過一下,就算全體供養了。佛說這是暴損天物。佛特意為他種福,所以就開出早晨這一餐;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兩餐。

     

    佛法到漢地南方以後,慢慢就增加起來了。因為跑香、坐香,很容易消化。在天童,有個密雲悟禪師,是一個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住錫時,有十八羅漢在那兒住。當時有個破禪禪師,他有通力,看到大眾師這麼坐,餓得這麼難受,就到廚房去偷鍋粑,在每位前邊,放一塊鍋粑。廚房的鍋粑天天不見,不知道什麼人拿去了,找不著,就報告方丈。

     

    方丈也有通力,知道破禪禪師在那兒坐,但他卻運用通力,到廚房去偷鍋粑。密雲悟禪師就說:「把破禪禪師抬放在廣單底下。」破禪禪師的神識,偷鍋粑回來,找不到他身子,不知身子那兒去了。這時候,密雲悟禪師說:「不知慚愧!你的身子在廣單底下呢!」破禪禪師這才找到他房子,從廣單底下爬出來。這時候人贓具獲,密雲悟禪師說:「你盜三寶物,盜常住物,要遷你的單。」

     

    破禪禪師說:「我雖然是盜常住物,但我不是為我自己,我是為大眾,大眾餓得這麼樣難過,我是為他們。」密雲悟禪師說:「不管為誰,你犯常住規矩,一定要遷你的單。」破禪禪師說:「你要遷我單,可以,希望你以後給他們加一頓飯。」密雲悟禪師說:「你不用管我,你走,我吃四餐。」所以長江以南,一天吃四餐。

     

    破禪禪師,從浙江寧波出來,中午要到漢口吃飯。路過南京,想看完了戲,再去吃飯。湖北歸元寺方丈,白光禪師也是高僧。白光禪師說:「今天吃飯,先吃飯,後開梆。」大夥把飯都吃了,吃完了飯才開梆。這梆聲一響,破禪禪師來了。白光禪師說:「我們這兒已經過了齋堂,都吃完飯了。」破禪禪師說:「唉呀!我們行腳僧,都是苦惱呀!沒有錢到飯館買飯吃,請您慈悲給我吃點剩飯。」白光禪師說:「你苦惱?苦惱,還有心看戲?」破禪禪師這一聽,他知道了,就慚愧懺悔。之後,在那兒也吃點剩飯,當天就到四川去。到了四川以後,就化緣建一座大廟,名叫昭覺寺,後來被政府征去一部份,做飛機場。

     

    (一)          

    (二)          

    (三)          

    (四)          

    (五)        節量食:節制自己的食量,防起貪心。人如果一食法,或持午,若不知節量食,就容易生病。佛在世時,有一醫師,名耆婆,是目犍連尊者的弟子,善能為比丘治病,因常為比丘治病,就昇天了。比丘再有病,別人都治不好,目犍連尊者就上忉利天去找他。他坐天車(就像汽車似地)內,看見目犍連尊者,他這一合掌,嘶,就跑過去了。目連犍尊者用手一指,這車就不轉軸了。目犍連尊者對他說:「你見了師父,怎麼不下車?」耆婆說:「唉呀!我不是不恭敬師父,天上的節目太多,太好玩了,沒辦法啊!我們是由不得己呀!」目犍連尊者說:「現在某比丘有病,有什麼辦法啊?」耆婆答說:「比丘有病就節食。」節食,就是不吃飯,三兩天不吃飯,這一斷食,病就好了。因為吃得過多,不能節量食,一見了好吃的,就多吃,這才容易發生病患啊!

     

    山東青島有個湛山寺,倓老法師在那地方立學校。弘一律師跟慈舟老法師,都在那地方講過律。因為講律以後都是持午,人不知道持午的方法,就把人吃壞了。一到早晨的時候,就多多吃,因為昨天沒吃著。到中午又多多吃,因為下午吃不著了。一天兩個過飽,就把胃都撐壞了。胃撐壞了,因為胃是一身之主,慢慢地,病就成功了,就要了命了。無形之中,因為飲食不會調和,就死了好幾個。所以,節量食不至於有病,一定就吃這些,不多吃,若能這樣,絕不會有病。

     

    (六)        中後不飲果蜜等漿:過中午以後,不飲果汁、漿乳等。譬如,橙汁、蘋果汁、蜂蜜漿等,都不飲了。

     

    (七)        糞掃衣:穿的衣服並不要穿華美的,而是從垃圾堆中撿爛布,洗乾淨了,曬乾,把它拼在一塊後,縫製成衣服。不貪好色故。

     

    (八)        但三衣:只存三衣隨身。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餘衣不畜。

     

    (九)        塚間住:在墳墓間過夜。

     

    (十)        樹下止:在樹下睡。

     

    (十一) 露地坐:戶外止宿。

     

    (十二) 但坐不臥:脅不著地。即是坐單,不躺著,而坐著睡覺。

     

    總而言之,頭陀行就是「抖擻塵勞」之卓絕苦行,所以是聖人所稱歎的。佛的諸大弟子中,大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他的家財不遜皇帝。譬如,皇帝的地,要耕的時候,須要一千頭牛;他家就用九百九十九頭牛耕地,他不敢跟皇帝相齊,由此可知其富。但尊者勤儉守節,苦行最勝。以一百二十之高齡,仍孜孜不倦,所以佛就讚歎說:「有頭陀者,即有正法住世。」

     

    此「冬夏坐禪」,是說冬天太冷,夏天太熱,大寒大熱,常應靜坐,不再去遊行化物。而「結夏安居」,指夏天遊行最為妨道,尤其在熱帶地區,因為夏季時蟲蟻滋生,若於此時行道,勢必傷蟲。世尊為慈憫眾生故,聽比丘九旬(三個月)結夏安居。出家人行道時,必要十八物隨身:

     

    (一)         楊枝:即是齒木,嚼楊枝有多種利益,如去暑,除痰,除口氣等。但今人多改用牙刷、牙膏以淨口。

     

    (二)         澡豆:即是肥皂,用以潔身。

     

    (三)         三衣:

    1.     僧伽黎,SAMGHATI,此云上衣,或雜碎衣,以其條數最多故。此衣由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不等,又云祖衣。

    2.     鬱多羅僧,UTTARASANGA,此云中衣,禮拜、誦經、齋會時用,即是七衣,亦名入眾衣。

    3.     安陀會,ANTARVASA,此云下衣,即五衣,亦名作務衣。南傳比丘,時刻服戴,披袒右肩者,即是此安陀會。出家人要時刻衣不離體,如鳥二翼,恆與身俱,堪稱佛子。

     

    (四)         缾:缾有三種,(1)淨瓶,貯水供飲(2)隨用瓶,貯水洗手(3)觸瓶,貯水洗大小便處。

     

    (五)         缽:具云缽多羅,此翻「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應法。「體」,宜用瓦鐵二物,不得用金銀銅木或七寶。「色」,以油麻熏成。「量」,則隨人之腹量,分上中下三種。最大不過三升,最小不過升半。

     

    (六)         坐具:梵云尼師壇,此翻隨坐衣,用以護身、護衣、護臥具。

     

    (七)         錫杖:豎聖賢之標,如地藏王菩薩的形象,就常持錫杖。

     

    (八)         香爐:修清淨之供。

     

    (九)         漉水囊:貯水之器,為救物之具。

     

    (十)         手巾:為除垢所需。

     

    (十一) 刀子:長不過三指(一寸半),闊不過一指(半寸)。

     

    (十二) 火燧:導火器也。為備熱食,兼為除冥。

     

    (十三) 鑷子:為拔鼻毛。

     

    (十四) 繩床:隨處棲息。

     

    (十五) 經:能契一心。

     

    (十六) 律:以規三業。

     

    (十七) 佛像:標心極果。

     

    (十八) 菩薩形像:托志真因。

     

    此十八物,雖然是外物,既皆切於日用,亦可即事表法。那麼,既然都是切於日用,都是很重要的東西,都是日用的東西,但是還可以即事表法,事理無礙,物物具有無量功德,故以如鳥二翼喻之,學人切不可生大我慢,而輕忽焉!

     

    至於「布薩」的梵文,UPOSATHA,誦戒儀式也。有「長養」善根,「淨除」惡業之義。新學菩薩,尤要遵守此戒。

     

    此「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者,是指比丘、比丘尼而言。若式叉摩那(學法女)、沙彌、沙彌尼,只許用縵條衣,名為無縫袈裟。在家二眾,於誦戒及入壇時,亦可用無縫衣,但餘時不得,不可以搭衣在大街上走,或上商店去買東西等。而「一一如法」,是指如法具十八物,及如法誦戒等。

     

    此是遮業。正制冒難遊行,兼制備十八物、如法誦戒。比丘不得冒難遊行,入諸危難處,如水火風災,刀兵賊難,交戰之國界,若某國有暴君,流寇叛亂;或入森林郊野,豺狼虎豹,毒蛇猛獸,一切皆不得獨行無伴,入諸難處,恐罹傷身害命故。雖云「大士宜為法忘軀」,但也不應粗心,罹致殺身之患。譬如儒家也教人殺身成仁,但亦有云「知命者,不立於巖牆之下」,與此意同。

     

    具緣:三緣成犯。(一)難處:謂惡國界等。儒教亦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二)難處想:心裏明知是險難處。(三)正遊行:發足後,步步結輕垢罪。

     

    開緣:先非難處,正遊行時,難事忽起。餘十八種物,應備不備,隨事結過。半月不誦戒,或不如法誦,亦隨事結過。

     

    此戒尤制初學。蓋因初出家菩薩,戒律不嚴,道行不精,勢有「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之嫌。然大德高僧,屢屢能化險為夷,遇難呈祥,乃至身入烽火軍陣,而能調息鬥爭。如近代大德虛雲老和尚,曾多次感應此類奇蹟發生。此種冒難遊行,自然又另當別論。以下敘述幾個公案,以供作例證。

     

    虛雲老和尚在雲南時,在這地方修廟,廟修好了,就把廟交給人了,又上別處去。因為雲南不安靜,在此處要上彼處去的時候,他的皈依弟子唐繼堯(雲南的督軍),要派軍隊護送他,說:「師父!派兵護送您吧?」虛雲老和尚說:「不必!我什麼也沒有,身上一分錢也不帶,我的衣服扔到道上,都也沒有人會撿,沒有什麼令人喜愛的東西。」背個背架子,就走了。

     

    一走,走到中途,可真遇到賊難了,三十多個土匪,把虛雲老和尚打一頓,帶他去見土匪頭。土匪頭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虛雲老和尚說:「我什麼什麼地方來(那地方就是唐繼堯的地方)。」因為軍隊跟土匪,向來都是仇敵。土匪頭說:「唐繼堯是個壞東西。」虛雲老和尚:「嘿!這事兒真難說,假如他說你壞,你說他壞,你們倆互相的對立,老百姓就得吃苦了;如果他說你好,你說他好,你倆互相合作,都為國家效力,那麼百姓就得到安定了。」土匪頭說:「哎!你說這話很合道理呀!」之後,他就投降了。虛雲老和尚從那地方出來的時候,剛一出門口,打虛雲老和尚那三十多個人,都跪地下懺悔了。這是因為道德的感動,所以能化險為夷,遇難呈祥。

     

    隋國智者大師,是湖北省人,他要在家鄉修廟,在那地方打坐。打坐時,突然來了颶風,瓦礫沙磯之後,出現一條大蟒蛇。這大蟒蛇能作人語,說:「什麼人在我這地方坐著?」智者大師說:

     

       虛空未作四海家。皆因人我界限差。

       四大分離誰是我。也無界限也無他。

     

    這麼一說,蟒就現出原形了,原來是關山帝君,故意恐嚇智者大師。關山帝君聽了這四句偈,現了關山帝君本像,說:「大師!您在這地方,想要做什麼呢?」

     

    智者大師說:「我想在這個地方修個廟,以報家鄉之恩。」關山帝君:「您要修廟!我與我子(關平)共同出力,七日完成。」七天就把大殿修成了。關山帝君不但給修大殿,而且做了三寶的護法。或有不知者,說:「廟裏頭怎麼還供奉關山帝君?應該供佛菩薩像才對。」其實,因為智者大師把他渡化了,從那時起,關山帝君就作為佛教的護法伽藍。

     

    虛雲老和尚上湖北時,從那兒路過,作了個偈子(偈之原文,參見《虛雲和尚年譜》二一二頁),說:

     

    「業風吹送到武昌,老病馳驅累眾忙。」因為業風吹送,而到武昌(就是到漢口那地方)。年老(一百多歲)又病,我這麼樣地馳驅奔跑,累著大家都來給幫忙。

     

    「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場災難一慚惶。」淹留,就是閉關。因為有病,在三佛寺閉關三個月,受過一場災難,有一次的恐慌。

     

    「無心欲跨樓頭鶴,有願同登選佛場。」道教講三千功、八百行,修成功的時候,能夠跨鶴昇天。好比說,人在樓上,仙鶴來了,就能騎著仙鶴昇天,這是道教的辦法。佛教沒有這個,所以說「無心欲跨樓頭鶴」,我沒有欲想要跨樓頭鶴昇天的心,有願和發心護持佛教的大眾,都到選佛場這地方來。

     

    「尚想玉泉關壯繆,能於言下悟真常。」玉泉,那個廟叫玉泉寺;關壯繆就是關山帝君的名字。我尚且想玉泉寺的關壯繆,他能夠在「虛空未作四海家」這一言之下,開悟了真常理了。(編註:這個戒,說到這邊,嘎然而止,似乎未有結語,但現有資料僅此,暫依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