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6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理想與現實的悲劇衝突|談米蘭.昆德拉《生活在他方》

作者以詩意手法呈現人性的崇高與邪惡,透視人們身上最黑暗的激情,以及揭示這種激情可能導致的時代悲劇。

(一)青春的史詩

小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1984年出版)改編電影《布拉格的春天》,廣受好評,其作品乃漸為世人所熟知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2023),參加過捷克共產黨,當過工人、爵士音樂者、電影學院教授,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身為改革要角的他,作品遭共黨查禁,遂於1975年流亡定居法國。《生活在他方》於稍前的1973年在法國出版,榮獲當年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最佳外國文學作品「麥迪西大獎」,這也是米蘭.昆德拉第二部長篇作品。米蘭.昆德拉其他重要長篇小說作品包括《玩笑》、《賦別曲》、《笑忘書》、《不朽》、《緩慢》、《身分》、《無知》……等,創作能量十足,上述作品表現了直視真實人生的勇氣和良知、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以及對人類本性和處境的深刻思考,影響力堪稱深遠。

「生活在他方」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的名言,米蘭.昆德拉以此為書名,自謂是「一部青春的史詩」,亦可視為作者的「類自傳」。《生活在他方》敘述詩人雅羅米爾不到二十歲的短暫一生,對年輕的心靈來說,週遭的生活如此庸碌平淡,真正的生活在別處;面對不滿的現實,詩歌、愛情、革命與夢想,成為最浪漫的反抗與鬥爭,更是逃脫這一惱人現實的途徑。然年輕詩人因個性關係,執著於革命以及「崇高」的過度追求,導致理想與現實的悲劇衝突,乃至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令人喟然長嘆。

(二)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

《生活在他方》共七章,分別敘述詩人雅羅米爾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包括其讀書、戀愛、做夢、寫詩、藝術觀、政治活動,以及跟母親之間交織的複雜情感。

第一章「詩人誕生」,家境優渥的母親瑪曼反抗娘家,未婚懷孕,身無分文的工程師丈夫只好同意結婚,生下主角雅羅米爾之後,夫妻感情漸淡,丈夫拒絕妻子續生女兒的提議,所以雅羅米爾是獨生子,母親把生活重心都放在兒子身上。雅羅米爾五歲就有寫詩的自覺,展露才華,令母親驚訝、感動。他入學前已識字,直接讀小學二年級。因為愛賣弄語言和知識,人際關係不佳,唯有同樣被鄙棄的看門人之子願意跟他做朋友。這時,遭逢歷史風暴,國家有難,雅羅米爾的父親接到軍事動員令,奔赴前線;而雅羅米爾的外祖父不幸死於中風,母親瑪曼心情大受打擊,接受醫生建議,帶著雅羅米爾去溫泉療養地度假,結識了前衛畫家,讓兒子向他學畫,同時瑪曼和畫家發生婚外情,過了瘋狂的一季,後來還發高燒,精神為之崩潰。離開病床,瑪曼棄絕畫家的愛,但也未相應得到丈夫的愛。倒是她讀了兒子的詩,雖不太理解其深意,然確認自己是一個極有天才的孩子的母親。

第二章「澤維爾」,這是雅羅米爾幻想的另一個自己,有別於軟弱的雅羅米爾,澤維爾勇敢有為,喜歡冒險,是積極的革命份子,為了革命行動,他離開可愛的女人,認為這個世界會因為他付出了背棄愛情的代價而更加迷人。

第三章「詩人自瀆」,二戰結束前,雅羅米爾的父親遭蓋世太保逮捕,未久死於集中營。戰後,家道沒落,雅羅米爾的母親瑪曼開始節衣縮食,出外工作;瑪曼的姊姊和姊夫也搬來同住。瑪曼責備自己對婚姻不忠,她不知丈夫屬於哪一個反抗組織,一想到她的不忠正是丈夫最後危險的時期,她就對自己無比輕視。可是她意外得知,丈夫在戰前已經與一位猶太女子有曖昧關係,甚至於為了見到這位情人而失去性命,瑪曼深感悲傷與痛苦。瑪曼辦公室的一位已婚男同事向她求愛,雅羅米爾痛責不貞,瑪曼乃潔身自愛,繼續忍受中年女人的性需求。成長期的雅羅米爾對「性」充滿好奇與焦慮,面對女性常感羞愧卻又渴望相處,他參加討論會認識了戴眼鏡的女大學生,開始交往,母親瑪曼一直是兒子詩作的第一位讀者,現在則為談戀愛的兒子疏遠自己而難受,極欲將兒子拉回身邊;不久,雅羅米爾嚐到失戀的痛苦。當革命爆發,雅羅米爾欣喜若狂,與立場迥異的姨丈發生衝突,水火不容。雅羅米爾自中學畢業,和小學時代的看門人之子重逢,看門人之子已婚,從事國家安全工作,激發他未來從政的想法。

第四章「詩人在逃跑」,革命已經過去五年,雅羅米爾就讀大學政治系,參加青年委員會以及遊行,負責匯報教授的資產階級態度;批判名詩人把社會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連在一起。雅羅米爾結識來自農村的紅髮女售貨員,紅髮女友不美也不了解詩,平時還喋喋不休,但她滿足了雅羅米爾對於性經驗的渴求。雅羅米爾很想逃離母親的掌控,卻苦於無法甩脫。

第五章「詩人是忌妒的」,雅羅米爾的姨丈被誣告詐騙罪,商店充公,遭到判刑,妻兒也成為工人階級的敵人而被逐出布拉格。政府把雅羅米爾家的別墅底層分配給另一家人;外婆愈來愈老,終而去世。瑪曼因兒子逐漸疏遠,不再把詩作拿給她看,越感難以忍受;對兒子的紅髮女友也挑剔、不滿。瑪曼被迫離開家,以免干擾兒子和女友單獨相處。如今,雅羅米爾漸有名氣,黑髮女導演欲拍攝雅羅米爾的紀錄片,瑪曼刻意介入拍攝工作,令雅羅米爾懊惱不已。另方面,紅髮女友一再談起她的家人,雅羅米爾深感厭煩,更無法忍受女友跟異性有任何接觸。這天,紅髮女友約會遲到,雅羅米爾十分憤怒,紅髮女友原本說是為了安撫情緒抑鬱的女性友人,雅羅米爾不信,紅髮女友才又說,因她家中的兄弟決定偷偷離開這個國家,為了勸阻而延誤約會的時間。詎料,雅羅米爾原諒了女友的遲到,卻不能原諒她兄弟對國家與革命的背叛。二人做愛之後,雅羅米爾執著於崇尚革命的至高理念,仍然至警察總局提出檢舉,紅髮女友和她的兄弟旋即被安全人員帶走。雅羅米爾覺得,自己為了未來的世界犧牲一個充滿生氣的女人,這種犧牲是時代的悲劇,也值得寫出一首偉大詩歌。

第六章「中年男人」,雅羅米爾的紅髮女友被安全人員帶走、入獄,三年後獲釋,她未回家,先來見這中年男人一面。原來,紅髮女友17歲時認識中年男人,兩人放縱著性生活。三年前,真的愛上了雅羅米爾,那天下午她已決定不再欺騙詩人男友,要絕對忠實,特來請求中年男友同情她的處境,看到中年男友臉上不悅,為了取得諒解,兩人待在一起的時間就長了一點,因此遲到而讓雅羅米爾生氣,情急之下,她編造出自己跟一個想叛離祖國的兄弟待了一下午的故事。結果雅羅米爾堅持告發,造成她和兄弟的不幸。紅髮女友被捕之後,中年男人曾竭盡所能去援救而不成。入獄不久,雅羅米爾病故,她全然不知。現在,她心靈嚴重受創,對性愛再也提不起興致了。

第七章「詩人死了」,雅羅米爾熱衷政治,大力支持革命和社會主義,應邀參加為他拍攝紀錄片的女導演派對,由同樣認識先前畫家的男子口中得知,信仰現代主義的畫家在藝術界遭到封殺,淪為工人。男子當面批判雅羅米爾的政治「正確」,以及討好當局的詩作之令人作嘔。雅羅米爾不甘受辱,下不了台,與挑釁男子爆發言語和肢體衝突。完全挫敗的雅羅米爾自殺不成,天寒地凍之下,如敗犬般離開現場。回家後,雅羅米爾重感冒,罹患肺炎,竟致一病不起。臨死之前,雅羅米爾和守護在身邊的母親終於和解。

(三)親子的依賴與對立

《生活在他方》是年輕詩人雅羅米爾的肖像畫,米蘭.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詩人形象以及呈現內心世界,而雅羅米爾和母親瑪曼的母子關係更是詩人性格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由命名、誕生到成長,母親對雅羅米爾的照顧無微不至,處處留下愛的痕跡,一切都專門為他選擇好,鍾愛地為他準備好,甚至連長大後所穿的衣服,母親也要為他挑選,包括內衣褲,其佔有欲之強由此可見一斑。尤其與丈夫關係疏遠後,瑪曼更將生活重心與對未來的依靠全都放在唯一的兒子雅羅米爾身上,卻給他帶來無形的壓力。雅羅米爾生性敏感,從小就與其他同學不同,同學們對他的皮包和襯衫大肆嘲笑,甚至痛打他,雅羅米爾可以說沒有朋友,只有同樣被鄙棄的看門人之子願意跟他在一起,沒想到雅羅米爾的智力和看門人之子的體力結成天造地設的一對,反過來霸凌其他比較弱小的、娘娘腔的孩子,在在顯露了內在的邪惡本質。

隨著年齡增長,雅羅米爾對性充滿好奇,曾在家中偷窺女傭入浴。他內心激情,渴望與女人結合但又十分害怕,內向的他面對女人就羞愧臉紅,與異性約會擔心無話可講,須先準備話題和想好詩句,老是覺得女孩子在暗暗嘲笑他。他與女性相處顯得笨拙,為著如何做愛而焦慮不已,還因過度緊張而無法勃起。

正值青春反叛期,母親無處不在的愛令他反感,他懷著仇恨,想著他的母親,那個用一條無形的長繩套住他的脖子,緊緊抓住他的母親。雅羅米爾沒有自己的房間,無法在家裡和女友自在相處,為自己不能獨立生活而痛苦;他不願再給母親看他所寫的文字,使得親子關係越加緊張。雅羅米爾結交女友之後,更令母親不快,母親認為在商店當售貨員的紅髮少女笨拙、粗暴、不漂亮,毫無吸引力,竟然是他兒子生活中最親愛的人,一想到自己不得不經常面對她,母親心裡就產生一陣厭惡感。母親憂心別的女人把兒子從身邊奪走,這樣的親子關係無形中也造成雅羅米爾成長過程性格的扭曲。

(四)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充滿理想性格的雅羅米爾,原本崇拜現代主義畫家,迷戀超現實主義,畫了許多狗頭人身或是沒有頭顱的女體。後來,他崇尚革命與熱情,認為革命賦予未來希望,轉而批判現代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他欲進一步加入共產黨,與親人決裂亦在所不惜。雅羅米爾只相信國家,覺得沒有勇氣殘酷對待保守的反革命份子,這等於是對自己最大的殘酷。

當雅羅米爾由紅髮女友口中得知其兄弟決定偷偷離開祖國,對於這樣的叛國行為,他不顧女友百般求情,堅持告發,沒有所謂選擇愛情或是革命的兩難,他並不是因為愛情對他無足輕重才使他的女友面臨危險,恰恰相反,他這是想實現一個人們會比以前更加相愛的世界。

雅羅米爾之成為告密者和迫害者,不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是出於對崇高理想的追求,結果現實卻是他的女友因而無辜地身陷囹圄,這無疑是理想與現實之間永恆的悲劇衝突。從美學的角度看,真正的生活應當永遠在別處。當生活在彼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而當彼處一旦變成此處,崇高感隨即變成生活的另一面:殘酷。這多麼諷刺!特別是紅髮女友的兄弟叛離祖國,根本是捏造的烏龍事件、「莫須有」的罪名,如此造成莫名其妙的冤獄,更是浪漫無知的一大諷刺,極其可笑之至,怎不悲哀!而其間「理想/現實」、「崇高/邪惡」的對立象徵,也在在令人深思低迴不已。

(五)共產專制政權之批判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重要的歷史事件,1948年捷克共產政府成立,民眾以為這是全新理想的開端,曾幾何時,政府當局一連串的鬥爭、整肅與高壓統治,使得捷克人民大失所望;到了1968年,捷克共黨政府在杜布契克總理領導下,發起自由化的社會主義運動,未料旋即為共產「老大哥」蘇聯的坦克車所輾毀,史稱「布拉格之春」。此後,在蘇聯陰影之下,捷克開始另一波的整肅和高壓統治,無數的知識份子和異議份子被迫流亡他國。

《生活在他方》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除了告密下獄之外,作者透過現代主義的貶抑與封殺,對共產政權的專制統治予以嚴厲批判。

二十世紀,一個價值崩潰的世界呈現在眼前,現代主義反映時代潮流,反抗傳統。從藝術觀點看,社會主義或現實主義只是舊的資產階級「拙劣藝術」的複製品,想保留歷史上最反動的精神,亦即偏執、教條、因襲……等。至於現代藝術,乃是一場反對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世界的運動。革命成功,共產黨上台,藝術照理已經從模仿現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事實不然,高於所有其他運動的超現實主義,意識到舊的小丑必須被無情地踢下舞台,但在共產政權眼中,超現實主義也變得陳舊無用,現代藝術是頹廢的、腐化的,唯有社會主義或現實主義才是最符合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藝術,於是《生活在他方》裏,肯定雅羅米爾童年所繪無頭女體具有反抗戰爭之真實性和現實性的畫家,不想放棄信念,便失去了教學工作,淪為建築工人。

再如雅羅米爾特別喜愛的情詩,無法在宣傳八股詩盛行的時代得到發表的機會,必須是歌頌勞動者的詩才會被文學編輯採納。換言之,要為人民寫詩。詩歌晚會發表的詩作,沒有提到國家安全力量,即會招來批評。米蘭.昆德拉藉此批判共產專制政權,也嘲諷所謂的「人民革命」。 

(六)寫作手法別具特色

《生活在他方》寫作手法深具特色,首先是敘事結構方面,米蘭.昆德拉打破直線性。童年之後的第二章「澤維爾」,插敘雅羅米爾幻想的另一個勇敢的自己。第五章紅髮女友被安全人員帶走,接著第六章先寫三年後出獄方知年輕男友已故,第七章才交代雅羅米爾之死,令人掩卷長嘆。唯各章篇幅長短不一,或有凹陷的狀況,整體結構並不均衡。

其次為意識流手法,《生活在他方》在形式上打破傳統小說的架構。書中描繪詩人的成長、創作及其心理狀態,第四章「詩人在逃跑」穿插描寫了知名詩人雪萊、韓波、萊蒙托夫、馬雅可夫斯基、沃爾克、哈拉斯的故事或詩歌。熟悉這些詩人及其作品的雅羅米爾,追隨前輩們的腳步,滿腔熱忱地投入革命之後新的生活中,積極參加集會、遊行、辯論、呼口號等,詩歌逐漸在雜誌上發表,嶄露頭角,沒有比這些更令人激動的了,革命似乎張開雙臂熱切地歡迎他。第七章,詩人臨死之前,萊蒙托夫、雪萊、沃爾克等,乃至另一個「我」──澤維爾再度進到他混亂的意識之中,交錯呈現瀕死的內心世界,虛實相間,寫作手法相當大膽、獨特。

此外是詩意的文字運用,試看現代畫家初次與詩人母親瑪曼在河岸見面,形容她「就像那團幽晦的白色的愛從霧般的朦朧裏現出來」;瑪曼哺乳時,這般描述哺乳之樂:「她鍾愛地瞧那張無牙的嘴,魚一般地游動,想像著她那些最隱秘的思想、觀念和夢想,通過奶水流進了嬰兒的體內。」諸如此類的文字,提高了作品的可讀性。再如詩人雅羅米爾和他的小胸脯紅髮女友,兩人激烈爭吵之後,女友流淚,告訴詩人,沒有他.她就不能活下去。詩人用激動得發抖的聲音說:「沒有你我也不能活下去。」接著,米蘭.昆德拉寫道:「他們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們漂浮在一朵模糊慾望的雲上;他們互相寬衣解帶,作起愛來。他撫摸她的面頰,感到濕漉漉的。太美了,以前他從沒有遇到過這種事──一個女人因為愛他而哭。對他來說,眼淚就像一劑神奇的靈丹妙藥,給人的狀況帶來解救的超越。眼淚消解了一切肉體的局限,造成了與無窮的結合;雅羅米爾被女孩淚濕的臉所感動,意識到他自己也在啜泣;他們交歡,他們的臉和身軀都濕透了,他們溶化在一起,他們的氣息和液體像兩條河匯流在一起,他們哭泣、作愛,超脫於這個世界之外,像一片湖離開了大地,朝著天空漂流。」米蘭.昆德拉以充滿想像力和詩意的手法,呈現戀人爭吵之後的性愛與感受,怎不令人回味再三!

(七)激情的時代悲劇

米蘭.昆德拉於《生活在他方》序言提到,對小說家來說,特定的歷史狀況是一個人類學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裏,他探索著基本問題:人類的生存是什麼?《生活在他方》同時還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抒情態度是什麼?青春是什麼?一個母親在形成一個年輕男人的抒情世界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神秘角色?如果青春是缺乏經驗的時期,那麼在「缺乏經驗」和「渴望絕對」之間有什麼聯繫?或者在「渴望絕對」和「革命熱情」之間又有什麼聯繫?以及抒情態度怎樣表現在愛情中?有愛情的「抒情形式」嗎?等等,當然,小說中並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米蘭.昆德拉弔詭地說,實則這些問題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回答。

《生活在他方》譯者景凱旋指出,這不是純然寫實主義的作品,米蘭.昆德拉在小說中灌注了他對人類激情的懷疑和對現代愚昧的探索。作者藉此作品,以詩意手法呈現人性的崇高與邪惡,透視人們身上最黑暗的激情,以及揭示這種激情可能導致的時代悲劇、浪漫主義的悲劇、毫無價值卻又深刻的悲劇。米蘭.昆德拉的作品內容龐雜,有些章節直接大發議論,猶如論文,不免降低其藝術表現,然整體言,其主題結構、文化語碼及象徵意義確是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咀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