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認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四):最初的不平等狀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篇會就《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第二部分,探討不平等的起源,並反思人是如何自願地替自己戴上無形的枷鎖。


原始人從經驗中發現,追求幸福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動力。但一開始人類的進步是十分緩慢的,直到進入舊石器時代,建立最初始的家庭,便開始某種形式的私有制,許多爭執跟鬥爭便從此產生。

人類的心靈因為新環境的刺激而發展,這種情況把夫妻、父母和子女結合在共同的一個住處,形成共同生活的習慣,並由此產生人類情感中最溫柔的情感:夫妻的愛和父母的愛,每個家庭變成一個團結的小社會,互相依戀和自由是聯繫這一小社會的唯一樞紐。

人類在這新形態的生活是簡樸而獨立,他們需求有限,並滿足於因需求而發明的工具,因此他們享有較多的閒暇,用來安排各種各式各樣祖先們所不知的享受。 盧梭認為這便是人們無意間給自己帶上的第一個枷鎖,同時也是給他們的後代準備的最初痛苦的根源。原因是這些享受不斷敗壞人的身體和思想,並隨著這些舒適的享受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樂趣,而變成人的現實需求。

民族也是在這段過程中產生的。原先在特定區域漂泊的人,由於有一個比較固定的生活區域,漸漸地互相接近起來,結合成各種集團,並最終在各個地方形成有共同風俗和性格的特定民族,這些民族不是由規範或法律維繫,而是由相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生活和共同氣候的影響。

隨著觀念和情感的相互推進,精神和心靈開始活躍,人類便日益文明化。聯繫越多,關係也就越緊密。每個人都開始注意別人,也願意別人注意自己。公眾的重視具有一種價值。有美貌、力量、才藝的人會受到最多關注。盧梭認為這就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走向邪惡的第一步。

人們一開始互相評論,尊重的觀念在他們心靈中形成,每個人都要求得到別人尊重,而一個人得不到別人尊重而不感到任何不愉快,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由此在原始人中便產生最初對禮貌的要求。每個人對所遭受的輕蔑實施的報復是由別人對自己的尊重程度來決定,因此,報復變成可怕的事,而人也就變成冷酷殘忍的動物。

盧梭認為,沒有比原始狀態中的人更溫和的了。在那種時候,人被自然安排的距離動物的愚昧和文明人的不幸智慧相同遙遠,人被本能和理性同等制約,只知道防備自身面臨的威脅;被天然的同情心制約,不會主動加害於人,即使受到傷害也不會想報復。盧梭引用洛克的一句格言:「在沒有私有制的地方是沒有不公正的。


參考文本:《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讓–雅克·盧梭著,張露譯,台北:五南出版,2019年

下一篇會從私有制這點,了解不平等是如何持續發展,直到不平等的巔峰。 有任何疑問或建議修正之處,歡迎留言。

avatar-img
11會員
13內容數
尼采《瞧!這個人》:「若有人自以為從我的著作中理解到了某些東西,事實上充其量只是根據其自身的想像,從中汲取了某些東西,而其所汲取的,往往卻是我的反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assic 的其他內容
霍布斯最為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利維坦(Leviathan)》,在這本名著中,霍布斯給出和盧梭截然不同的,對自然狀態的想像。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生存鬥爭關係,人們彼此仇視對方,都僅為自我保存的慾望而行動。這種鬥爭關係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下簡稱《論人》)》開頭,盧梭便將不平等分成兩種: 「一種是我稱之為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自然所創建的,展現於年齡、健康、 身體體力、才智品質或精神的差別;另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道德或政治的不平等。因為它是約定俗成的,經由人類同意下所建立的,或至少是授權的。」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理想國》的主題是有關正義的討論,但書名Politeia的古希臘原文卻是政體的意思,原因在於政體的差異展現在城邦中這三種階級和統治城邦階級之間的關係。一個最好的政體,就是統治階級、衛士階級和生產階級的公民在各自的位置上,各安其位,各盡其德性的政治體制,這也就是柏拉圖理想中正義的城邦。
在結束與波勒麻查斯(Polemarchos)的討論時,傅拉西麻查斯(Thrasymachus)起身大吼,說蘇格拉底給只會駁倒對手,卻不說自己的答案。 隨後他給了自己對正義的定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這其實反映著當時智者(辯士)學派的觀點。
這一篇會回到《理想國(Republic)》第一卷,來講述蘇格拉底和其他對話者,各自是如何認定「正義」。這些議論背後會牽涉到當時古希臘的神話及其他的哲學學派,篇幅具有一定的長度,因此將整篇文章分成上下兩篇來呈現。
霍布斯最為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利維坦(Leviathan)》,在這本名著中,霍布斯給出和盧梭截然不同的,對自然狀態的想像。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生存鬥爭關係,人們彼此仇視對方,都僅為自我保存的慾望而行動。這種鬥爭關係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下簡稱《論人》)》開頭,盧梭便將不平等分成兩種: 「一種是我稱之為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自然所創建的,展現於年齡、健康、 身體體力、才智品質或精神的差別;另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道德或政治的不平等。因為它是約定俗成的,經由人類同意下所建立的,或至少是授權的。」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理想國》的主題是有關正義的討論,但書名Politeia的古希臘原文卻是政體的意思,原因在於政體的差異展現在城邦中這三種階級和統治城邦階級之間的關係。一個最好的政體,就是統治階級、衛士階級和生產階級的公民在各自的位置上,各安其位,各盡其德性的政治體制,這也就是柏拉圖理想中正義的城邦。
在結束與波勒麻查斯(Polemarchos)的討論時,傅拉西麻查斯(Thrasymachus)起身大吼,說蘇格拉底給只會駁倒對手,卻不說自己的答案。 隨後他給了自己對正義的定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這其實反映著當時智者(辯士)學派的觀點。
這一篇會回到《理想國(Republic)》第一卷,來講述蘇格拉底和其他對話者,各自是如何認定「正義」。這些議論背後會牽涉到當時古希臘的神話及其他的哲學學派,篇幅具有一定的長度,因此將整篇文章分成上下兩篇來呈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現代的文明是真的文明嗎? 當我們俯瞰今天的世界,高樓林立、科技進步、社會組織複雜,人類似乎已經步入「文明的巔峰」。然而,當我們回顧國家尚未誕生之前的時代,那些狩獵採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日子,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原始部落的生活,是否也許更接近人類真正的本性?現代的文明,真的是我們想追求的終極目標嗎?
Thumbnail
人類原本的樣貌充滿了愛、喜悅和豐盛,並與神聖源頭有著緊密的連結。然而,由於小我的恐懼和批判,以及社會文化的制約,人們遺忘了自己的真實本質,陷入痛苦和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總之,在這當中我們看到的權利、義務的相對,是有討論空間的,並非如同婚正方所言,屬於無須多言的天理,制度是人類定的,從來就沒有天賦,除非你信教。舉台灣發生過的例子說明,最早財產繼承完全看父母,後來修法有女性特留份,這可不是民眾哪一天覺醒了,是因為太多重男輕女的血淋淋案例。
自史前人類狩獵、採集、遷徙的生活模式來看,「勞動」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每個人動手製作武器保護自身外也為生存以對抗各類野生動物。在遷徙過程受傷嚴重的小孩甚至會被屠殺、拋棄,每個人全為了生存而增進自己的技能、身體健康、心理承受壓力…等能力。到了近現代,除了科技較進步以外,據心理學家研究其人性歷經幾千年後基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人權及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句話是: 人類生而自由,權利平等,接下來得第二句補充了不平等確實存在。 一旦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成長率,資本主義便會自動產生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從而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每個人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Thumbnail
我們現代的文明是真的文明嗎? 當我們俯瞰今天的世界,高樓林立、科技進步、社會組織複雜,人類似乎已經步入「文明的巔峰」。然而,當我們回顧國家尚未誕生之前的時代,那些狩獵採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日子,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原始部落的生活,是否也許更接近人類真正的本性?現代的文明,真的是我們想追求的終極目標嗎?
Thumbnail
人類原本的樣貌充滿了愛、喜悅和豐盛,並與神聖源頭有著緊密的連結。然而,由於小我的恐懼和批判,以及社會文化的制約,人們遺忘了自己的真實本質,陷入痛苦和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總之,在這當中我們看到的權利、義務的相對,是有討論空間的,並非如同婚正方所言,屬於無須多言的天理,制度是人類定的,從來就沒有天賦,除非你信教。舉台灣發生過的例子說明,最早財產繼承完全看父母,後來修法有女性特留份,這可不是民眾哪一天覺醒了,是因為太多重男輕女的血淋淋案例。
自史前人類狩獵、採集、遷徙的生活模式來看,「勞動」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每個人動手製作武器保護自身外也為生存以對抗各類野生動物。在遷徙過程受傷嚴重的小孩甚至會被屠殺、拋棄,每個人全為了生存而增進自己的技能、身體健康、心理承受壓力…等能力。到了近現代,除了科技較進步以外,據心理學家研究其人性歷經幾千年後基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人權及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句話是: 人類生而自由,權利平等,接下來得第二句補充了不平等確實存在。 一旦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成長率,資本主義便會自動產生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從而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每個人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