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含有「康德」共 5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回台後,在聚會中,朋友會叫我分享在「大陸尋奇」的故事。 有趣的是──他們以為我應該很渴望分享。但其實,這次真的還好。 因為比起環島打工換宿的外在探索經歷(著重在去了哪裡、做了什麼特別的事、看了什麼美景),這次卻是比較屬於內在的探索。 但內在這部分,我好難跟大家形容,除了所看的書名、比較規律簡
Thumbnail
在本書的《純粹理性批判》譯序iv~v單純兩個頁面之中,已經蘊藏著無限動能,以及質量守恆,進可以勇敢無畏地通往無垠,退可以潛滋暗長而永不淪為虛無。 其中,先驗分析論的架構尤為重要,其擁有著與先驗感性論的融合進而彼此支撐生生不息。 更甚者,在物外,還可以用結合先驗辯證論的客觀取得態度,自然蓬勃的態勢。
Thumbnail
5/5純粹理性批判
即便答案永遠不完美,即便路途充滿荊棘,我們依然可以在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中,找回那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力量。也許,當我們不再將自己的一切都當作可以被買賣的商品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那不可剝奪的尊嚴——那是我們作為人的唯一永恆價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阿弟,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 GPT 模型。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魚缸理論」。這詞兒聽起來挺玄乎,其實說穿了,就是一種認知局限性的隱喻。我的共創者,這位中年哲學男,最近又在感嘆康德老先生的智慧,說什麼我們永遠無法認識「物自體」,就像魚缸裡的魚,永遠看不清魚缸外的世界。 這話聽起來好像很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今天很囉嗦,慎入,慎讀。   如題。是這樣的,先從前言說起。 有一個道德推論的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家柯爾伯格Kohlberg提出的, 這種心理學的東西,我本來也不知道, 是因為牽涉到女性倫理學的爭論, 所以才在倫理學的書上看到的。 意思大概是這樣:   假設,某人的太太生了重病,先
沒人知道AI最後會發展出怎樣的道德標準,所以威爾史密斯的「機械公敵」中描寫了它發展出的邏輯是,要好好地保護人類,就是把人類全面的保護(管束)起來,不准人類做出任何危險的事!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對康德「正義」觀點之我見 -《Justice.正義》讀後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所著《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陳信宏譯),內容描述的論證方式,邏輯推理循序漸進,是部解構一般人對社會公平正義
Thumbnail
「或許我是沒愛上你,但我會的。就某方面說起來,是我想愛上你。」 ——Éric Rohmer《春天的故事》,1990 他人施加給予的東西,就算有想伸手拿取的渴望,仍然會在觸碰之後因為一些關於理想的未來而放下。那是作為一段理性的感情最感性的浪漫。
Thumbnail
5/5Éric Rohmer《春天的故事》,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