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理性自由的「學者」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一篇提到,康德替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然後講述如何從少數幾位獨立思考者開始,讓公眾達到普遍啟蒙的狀態。在這過程當中,運用理性的自由變得相當重要。這篇會談到,康德以各種不同身分的「學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運用理性的自由是怎樣一種情況。


康德指出,以學者的身分面對讀者世界的全體公眾的理性運用,就是理性的公開運用。這邊的「學者」,筆者認為是各個領域的專家。這些專家在公共的職位上所做的理性運用,是私自的運用。他們不被容許用理性思考,而是必須服從。

在世界公民社會中,擁有學者身分的成員,以著作面對大眾時,他們便可以去用理性思考,而不會因此損害他們在作為一個消極成員的身分所從事的職務。

康德在這裡舉出不少例子,像是一位服役中的軍官,他的長官命令他做某件事,如果軍官他會大聲爭辯這項命令的適當性和有利性,那是極有害的事,他必須服從。但當他以學者的身分,對軍事業務上的錯誤進行評論,並提交給公眾做判斷時,就不能被加以禁止了。

接著是公民繳稅這件事,他不可以拒繳他被課徵的稅,當他對這項義務口出惡言時,甚至可以視為誹謗並加以懲罰。不過若這位公民要以學者的身分公開對稅賦的不適當及不公正表達其想法,他的行為不違反公民的義務。

最後說到一位教士有義務按照他所服務的教會的教義向他的教義問答課程之學生和他的聽眾作演講,因為他是有這一條件而被聘用。但他作為一名學者,卻擁有完整的自由,甚至有責任,把他經過深思熟慮有關那種教義缺陷的帶有善意的想法,以及如何更好地組織宗教團體和教會團體的建議傳遞給公眾。這其中,沒有任何昧於良心之處。

康德提到,教士以教會工作者的身分講授其職務相關的內容時,並沒有權力去自由地講授自己內心所想講的內容,而是受指示依照規定以別人的名義去講述這些內容。

不過教士雖不會完全認同教義中的條文,但還是會鼓起勇氣去闡述,因為這些條文往往隱藏著真理,至少不會發現與宗教相抵觸的地方,如果他相信有任何地方和內心的宗教相違背的地方,就無法以良心去執行職務了,這名教士必須辭職。

當一位受聘的教士在其教區的教徒面前運用自己的理性,那只是一種私自地運用。不管它的規模有多大,這始終只是一種家庭式的聚會。他作為一位教士是不自由的,而且亦不會有自由。因為他只是在傳達別人的委託。

但如果他是以學者的身分,憑著作向真實的公眾發言,則教士在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上便享有無限制的自由,並能以他本人的名義去發言。


康德接下來提問到,難道有一個教士團體,或者崇高的教會立法機關,能夠有權利宣示他們自己之間對某項不變的教義相互服從,以便對其每一個成員,也就是全體人民,執行最高監護權,甚至使之永遠持續下去?

他的回答是: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樣一項永遠封鎖住人類啟蒙之可能的契約是絕對無效的,哪怕它是被最高權力、國會和最莊嚴的和平條約所認證。

康德在這裡揭示了,無論是位階再怎麼高的律法,都無法限制住人類啟蒙的可能性


參考文本: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李明輝譯注,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

下一篇是系列最後一篇,會談到宗教上的啟蒙,以及國家對啟蒙的態度。

有任何疑問或建議修正之處,歡迎留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lassic
11會員
13內容數
尼采《瞧!這個人》:「若有人自以為從我的著作中理解到了某些東西,事實上充其量只是根據其自身的想像,從中汲取了某些東西,而其所汲取的,往往卻是我的反面。」
Classic的其他內容
2023/09/14
康德認為,自己是活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而非啟蒙了的時代。因為他認為就人類全體而言,要能夠在宗教事務中不靠他人的指導,很好地使用自己的知性,還缺少很多東西。
Thumbnail
2023/09/14
康德認為,自己是活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而非啟蒙了的時代。因為他認為就人類全體而言,要能夠在宗教事務中不靠他人的指導,很好地使用自己的知性,還缺少很多東西。
Thumbnail
2023/09/04
康德在文章開頭,即對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熟狀態。」所謂的未成熟狀態,即是不經他人的指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知性的那種無能。會造成這種未成熟狀態,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是在缺乏不靠他人指導去使用理性的決心跟勇氣。
Thumbnail
2023/09/04
康德在文章開頭,即對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熟狀態。」所謂的未成熟狀態,即是不經他人的指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知性的那種無能。會造成這種未成熟狀態,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是在缺乏不靠他人指導去使用理性的決心跟勇氣。
Thumbnail
2023/08/28
法律和私有制的建立是不平等的第一階段;官職的設置是不平等的第二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是法制權威變成專制的權威。因此,第一階段是窮與富,第二階段是強與弱,第三階段則是主人和奴隸。最後一個階段是不平等的頂點,也是其他各階段持續發展的最終結果,直到新的變革讓政府完全瓦解,或重新回到法制狀態為止。
Thumbnail
2023/08/28
法律和私有制的建立是不平等的第一階段;官職的設置是不平等的第二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是法制權威變成專制的權威。因此,第一階段是窮與富,第二階段是強與弱,第三階段則是主人和奴隸。最後一個階段是不平等的頂點,也是其他各階段持續發展的最終結果,直到新的變革讓政府完全瓦解,或重新回到法制狀態為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康德認為,自己是活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而非啟蒙了的時代。因為他認為就人類全體而言,要能夠在宗教事務中不靠他人的指導,很好地使用自己的知性,還缺少很多東西。
Thumbnail
康德認為,自己是活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而非啟蒙了的時代。因為他認為就人類全體而言,要能夠在宗教事務中不靠他人的指導,很好地使用自己的知性,還缺少很多東西。
Thumbnail
康德替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接著講述如何從少數幾位獨立思考者開始,讓公眾達到普遍啟蒙的狀態。在這過程當中,運用理性的自由變得相當重要。本篇會談到,康德以各種不同身分的「學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運用理性的自由是怎樣一種情況。 康德指出,以學者的身分
Thumbnail
康德替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接著講述如何從少數幾位獨立思考者開始,讓公眾達到普遍啟蒙的狀態。在這過程當中,運用理性的自由變得相當重要。本篇會談到,康德以各種不同身分的「學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運用理性的自由是怎樣一種情況。 康德指出,以學者的身分
Thumbnail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
Thumbnail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
Thumbnail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Thumbnail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Thumbnail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Thumbnail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