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片是由阮經天、張鈞甯領銜主演,電影裡的元素有些多,本以為會過於發散,幸好導演對於節奏和軸線掌握得蠻好,這些元素巧妙地被串接起來,使得每一個元素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哪怕只是一張雙黃線違規左轉的罰單。
台灣經統計過的外勞數量約為73萬人,而非法外勞的數量呢?是這數字的幾分之幾?還是幾倍呢?他們的權益又或者他們的居住處所,這些問題有人在意嗎?死一個非法外勞,警方會如何看待?又或者雇主會如何看待?
我們對於親人失蹤或者死亡都難以接受,他們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就像鑽石寶物般貴重;不過,一旦他們成為了非法外勞,這份貴重對外人來說可能就輕如鴻毛,可以是水中的一具浮屍,也可以是一具埋於土裡的無名屍。當憾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旦發生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再多的眼淚也洗不掉臉上的悲傷。
阮經天在片中飾演林佑生,綽號阿生,阿生是一個平日經營雜貨店的非法外勞仲介,偶爾也需要處理些骯髒事,但在處理過程中,內心還是有些芥蒂,也理解這些非法外勞的處境,但很無奈的是非法外勞是逃跑的人,對於逃跑的人來說,事情本來就不簡單,他們無法透過司法援助,因為被查出非法外勞身份的話,很可能就無法在台灣工作養遠在家鄉的家人,事情在他們眼裡不是只有對錯之分,還得衡量後果。
張鈞甯在片中飾演吳潔,吳潔是一個嘗試在車內舉槍自戕的女警,她本想透過與男友一樣的死法死在同一車,追隨男友腳步離世,殊不知,被一樁詭異的水流屍命案中斷了自殺企圖。
吳潔奉命調查此案,查出命案受害者叫瓦莉,但她是名非法外勞,在調查陷入膠著時,非法外勞阿曼,主動給了些線索,但在追逐過程中,阿曼舉槍自盡,以死明志。阿曼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能做的最大善事,不是積極配合警方辦案,而是讓瓦莉的屍體暴露在河床附近,讓路人發現,讓這具水流屍能夠被找到,能夠回家,這點在法治國家顯得十分地諷刺。遺憾的是這份善良轉變成自責,反過來吞噬了自己,如果能多做點什麼,該有多好,但阿曼就是個非法外勞,這個身份就像是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不斷喃喃自語地責備自己,就像一字一句的緊箍咒,不斷地讓緊箍兒變得更緊,緊到一個程度就選擇自殺了。
吳潔最終查出這是一起連環殺人事件,透過雙黃線違規左轉的罰單,查出照相館老闆是幕後兇手。大部分人痛恨殺人魔,但殺人魔的成長背景與人生經歷,甚至是挫折,有多少人會真正去了解?在台灣,有些人支持死刑,有些人反對死刑,支持死刑的人認為死刑可以嚇阻重大犯罪,而且死刑也被當成一種現世報,但我認為,報應不一定是發生在犯案後,有可能是發生在犯案前,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因為這些死刑犯經歷過足以扭曲他正常心理的重大挫折,這些已經是對他的懲罰了,我們不曉得他經歷過多少歲月的壓力折磨,不曉得他以前是否得到足夠的愛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以他是理性犯案來決定他必須受死,但理性的人為何會犯案?這些死刑犯的因,早已是大家期待的果,他們早已受苦過,死刑所能發揮的作用更像是安慰受害者家屬,結束家屬的憤怒和恐懼。
照相館老闆因為被外籍新娘背叛而憤恨不已,恨意使他變成殺人魔,他很可惡,不該犯下連續殺人案件,但他早已不是正常人了,照相館老闆早已死去,眼前僅僅只是個殺人魔。
在片頭,吳潔槍口從下巴朝上意圖舉槍自戕,但在片尾,舉槍朝上,對照相館老闆開槍,都是舉槍但不同目的,從求死轉變成求生。在整部電影裡頭,出現三次舉槍,第一次是吳潔舉槍自戕,第二次是阿曼舉槍自戕,第三次是吳潔舉槍自救,三次舉槍代表著三個原因,第一次舉槍是因為太愛另一半了,第二次舉槍是因為太自責了,第三次舉槍是因為內心放下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四個人失去愛人,但這四人的變化都不同,照相館老闆成為殺人魔、阿曼選擇自殺、阿生差點犯下殺人罪,吳潔則是自殺未遂,但最後選擇拯救他人。這四個人都承受極大痛苦,只有吳潔是好的果,其他三個都是壞的果,但他們都有一樣的因,且都做了選擇,差別只是在選擇的當下,心理狀態是正常還是扭曲的。
這部電影透過非法外勞殺人案勾勒出不同的選擇結局,看似普通的懸疑片,但其中蘊含更多社會面問題和人生選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