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以慈悲喜捨之心行布施,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不住相布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什麼是「不住相布施」,之後再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如果看不太懂本文,建議可以先看「14.三心不可得」。

raw-image

  布施有三,法施、財施、無畏施。不管是何種布施,都不能著布施的相,也就是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受布施的人,沒有所布施的物,施空、受空、施物空,三體皆空,是名「三輪體空」。住於無心而行布施,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如此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才會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金剛經》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經》又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不住相,離一切相,則法體清淨,是空性勝義諦之體。生其心是真空生妙有,生慈悲喜捨之心,是世俗諦之用,空有不二,體用如如。與樂之心為「慈」,拔苦之心為「悲」,見眾生離苦獲樂,生慶悅之心為「喜」,於一切眾生捨怨親之執著分別,平等一如為「捨」。慈、悲、喜、捨等心名為「四無量心」,是諸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離苦得樂,所生的四種廣大利他之心。《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心地觀經》有一〈三輪清淨偈〉亦名〈布施偈〉,偈云:

「能施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能施,所施,及施物,是三輪相,住相諸心皆為非心,假名為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布施不住三輪相,離假即心真,心量廣大,遍一切處亦遍一切時,安住真心,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中,離一切相,不見能施、所施,及施物,即無有所得心,於此三輪清淨無念,於三世中無所得。「安住最勝心」即是安住真心,平等一如,三輪清淨,念念慈悲喜捨,慈悲是觀音,喜捨名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如是念念千百億化身佛,即是「供養一切十方佛」,十方者,遍一切處也;安住最勝心,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住相布施無邊眾生即是「供養一切十方佛」,十方者,無量無邊也;安住最勝心,開示悟入佛知見,不住相布施,信解行證如來真實義,即是供養佛、法、僧三寶,是「供養一切十方佛」也。

  最後,大家不妨再思考一下,若是以有所得心行住相布施,祈求著現世及來世的福報,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吾人仍是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於這三界如夢的紅塵火宅之中,貪著福報樂受,愛著染著不能離,如此沉迷娑婆,總在夢中,又要如何超脫生死、出離輪迴呢?細思極恐呀!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多結善緣多結果

#慈心施捨不為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相布施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

#三輪體空

#三輪清淨偈

#布施偈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者,「為」是集起造作之義,因緣造作,謂之「有為」,因緣所生之事物,舉凡色、心等法,盡是有為法,亦稱緣起法。有為法有生滅變化,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為相為其特徵,每一剎那皆在轉變及遷移。相對於有為法,非因緣造作所生,而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者,稱作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影者是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裡,佛陀這麼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大意是說,佛起大仁慈,開佛知見,救
  上一篇講的是「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今天接著講「泡者是煩惱」。煩惱之異名為「塵勞」。《圓覺疏鈔》曰:「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正因吾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貪圖虛妄色身之樂受,於六塵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由塵成勞,煩惱由此而生。   泡者,不實也,色
明天是農曆七月十八日,是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的聖誕千秋日。《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願世人早求名師,參透心性。」筆者謹遵 母訓,以佛經為師,今試以《六祖金剛經口訣》見《金剛經》,以《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一篇「非心非佛」的篇章裡,「真心無相,憑何得見」這句話是出自於《金剛經六祖口訣》。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祖弘忍大師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而後五祖親傳衣缽,是為東土禪宗第六祖。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六祖為《金剛經》留下一
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說的是佛性平等,凡聖不二,人人皆可成佛,這是給修行者確立自信的思想基礎。在禪宗的傳承裡,馬祖道一禪師更是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大弘禪風。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馬祖道一)云:「為止小兒啼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者,「為」是集起造作之義,因緣造作,謂之「有為」,因緣所生之事物,舉凡色、心等法,盡是有為法,亦稱緣起法。有為法有生滅變化,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為相為其特徵,每一剎那皆在轉變及遷移。相對於有為法,非因緣造作所生,而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者,稱作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影者是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裡,佛陀這麼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大意是說,佛起大仁慈,開佛知見,救
  上一篇講的是「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今天接著講「泡者是煩惱」。煩惱之異名為「塵勞」。《圓覺疏鈔》曰:「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正因吾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貪圖虛妄色身之樂受,於六塵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由塵成勞,煩惱由此而生。   泡者,不實也,色
明天是農曆七月十八日,是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的聖誕千秋日。《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願世人早求名師,參透心性。」筆者謹遵 母訓,以佛經為師,今試以《六祖金剛經口訣》見《金剛經》,以《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一篇「非心非佛」的篇章裡,「真心無相,憑何得見」這句話是出自於《金剛經六祖口訣》。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祖弘忍大師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而後五祖親傳衣缽,是為東土禪宗第六祖。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六祖為《金剛經》留下一
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說的是佛性平等,凡聖不二,人人皆可成佛,這是給修行者確立自信的思想基礎。在禪宗的傳承裡,馬祖道一禪師更是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大弘禪風。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馬祖道一)云:「為止小兒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厭欣心-菩提心-他力三心(象山慶24.8.4))     問:若三心凡夫不能發,佛說的豈不是無意義語。佛說法是契理契機的,不會說空話的。只是我們要知三心之體來自名號,稱名就具足三心,也就是凡夫能發起與獲得三心之辦法。三心都做不到佛說來做什麼?往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貪瞋癡具足的凡夫都,能做到,才是殊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菩薩悲願深重,以「財慧」資財智慧普攝一切;「行布施以濟貧拔苦」,行布施救度一切貧匱的眾生。《二十一聖救度母禮讚文》:「救度一切貧匱母......聖救度母我敬禮。」什麼叫「貧匱」?資財貧,第二個比較嚴重叫「精神貧」。「資財」是世間上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車、沒有得吃,或身體不好等本錢比較不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厭欣心-菩提心-他力三心(象山慶24.8.4))     問:若三心凡夫不能發,佛說的豈不是無意義語。佛說法是契理契機的,不會說空話的。只是我們要知三心之體來自名號,稱名就具足三心,也就是凡夫能發起與獲得三心之辦法。三心都做不到佛說來做什麼?往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貪瞋癡具足的凡夫都,能做到,才是殊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菩薩悲願深重,以「財慧」資財智慧普攝一切;「行布施以濟貧拔苦」,行布施救度一切貧匱的眾生。《二十一聖救度母禮讚文》:「救度一切貧匱母......聖救度母我敬禮。」什麼叫「貧匱」?資財貧,第二個比較嚴重叫「精神貧」。「資財」是世間上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車、沒有得吃,或身體不好等本錢比較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