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非心非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說的是佛性平等,凡聖不二,人人皆可成佛,這是給修行者確立自信的思想基礎。在禪宗的傳承裡,馬祖道一禪師更是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大弘禪風。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馬祖道一)云:「為止小兒啼。」

僧云:「啼止時如何?」

師云:「非心非佛。」

僧云:「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云:「向伊道不是物。」

僧云:「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云:「且教伊體會大道。」

  小兒要學作佛,卻不知如何才能成佛,故哭啼。為止小兒啼,祖師大德開示「即心即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人人皆可成佛。小兒聽聞真的有成佛的機會,建立起了信心,便不再哭啼,發願修行以開示悟入佛知見,古德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即心即佛」是為止小兒啼的對治法門,止啼之後,「即心即佛」這帖藥方就不該再繼續服用,法尚應捨,不可執著「即心即佛」,故言「非心非佛」以破除妄念偏執,實則兩者並無差別。

  來人不明白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義理,以有所得之心,直問心與佛何處可得,該當如何?真心無相,憑何得見?佛本離相,著相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謂心與佛,「說似一物即不中」。向伊道不是物,本來無一物,無有一法可得。

來人明白即心即佛,亦明白非心非佛之義理,又當如何教示?常行中道義,不執是之與非;常離相,不執心與佛世間之名,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體解大道,且教伊體會大道。

  「非心非佛」尚有後續。五代時期,有一位禪師名為禾山。有一天,學僧對禾山禪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

  禾山禪師答道:「解打鼓。」

  昔有馬祖道一以「即心即佛」來止小兒啼,再以「非心非佛」破「即心即佛」之妄執,如今學僧問禾山如何是「非心非佛」,便是仍存執心、仍存有所得心。禾山禪師回答:「解打鼓」,意在勸學僧莫執「非心非佛」,應當放下所得心,自性自悟。那麼什麼是「解打鼓」呢?筆者整理兩種說法供各位參考。解一是較常見的說法,解二是筆者的心得。

raw-image

解一:

  什麼是非心非佛呢?「懂得打鼓」!

  禾山禪師懂得打鼓以發出聲響,也就是禾山禪師懂得擊法鼓開示佛知見,但學人聽了鼓聲之後能不能悟入佛知見,就只能靠自己了。你問我什麼是非心非佛?無上妙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的,我能做的,僅是懂得打鼓發出鼓聲,我跟你講得再多,也只是不得不說的方便,能否體解大道還是在你自己,我不代你迷,亦不代你悟。

解二:

  什麼是非心非佛呢?「好比打鼓」!

  《金剛經六祖口訣》云:「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說。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

  《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

  打鼓一聲,會聽到產生的共鳴回響繚繞,就好像在山谷叫了一聲,就會聽到山谷傳來此聲的回響。「如響應聲」是自然之理,非由作意,法爾如是。世尊大慈,語默皆如,隨感而應,所發言詞,如擊大法鼓,心無所得,任用無心,如響應聲,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

  你問我如何是非心非佛?好似打鼓,如響應聲,自然之理,不由作意,隨感而應,任用無心。何謂無心?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無所得心即是。心無所得,即無生滅,無生滅之心即是真心,當下即心即佛,不一不異。

願世人早求明師,參透心性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馬祖道一

#禾山解打鼓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大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在臉書發表經文義理的文章,不知不覺也來到了第十篇了。有人問我:「你明明就是拜道教的 瑤池金母,怎麼發表的文章絕大部份都是佛教的經典義理?甚至還在著手編寫六祖壇經的導讀本?你何不直接信仰佛教就好?」   關於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因為《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有說到:「願世人早求明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首偈語是著名的〈開經偈〉,作者是曾經削髮為尼的武則天。武后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對於《華嚴經》尤感喜好。因為晉譯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並不完整,於是武則天特派使者前往西域于闐國,聘請譯師「實叉難陀」至洛陽大遍空寺進行
今日的主題「冤親債主」,主要是討論「無形」的冤親債主。眾生多生累劫,於五濁惡世、紅塵火宅之中,總是會產生各種愛恨情仇,對於所虧欠的,就是我們的冤親債主。 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自度如幻眾生」,筆者甚有感觸。在筆者約莫二十年前,開始接觸宗教之後,我就學習如何「打坐」,原因無他,只
某師兄腰痛不適有一段時間了,連穿襪子都很不容易的那種疼痛,平常喜歡慢跑的他也因為腰痛的關係而被迫停止。師兄有去看醫生,檢查一切正常,能夠做的就是復健拉拉脊椎,一個星期去兩次, 但效果有限,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日前師兄前來祈求 母娘做主醫治,目前已經好了八九成了,穿襪子不成問題,也可以快樂從事他喜歡
前幾日 母娘問我:「你從哪裡來?」我一時語塞,心想…母娘是要我參話頭嗎?「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你究竟從哪裡來?」   各位善信大德,你又是從哪裡來呢?禪宗祖師對於前來問法者經常提出這個問題,比如惠能大師前往黃梅參見五祖弘忍大師時,五祖曾問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於來處的回答雖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大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在臉書發表經文義理的文章,不知不覺也來到了第十篇了。有人問我:「你明明就是拜道教的 瑤池金母,怎麼發表的文章絕大部份都是佛教的經典義理?甚至還在著手編寫六祖壇經的導讀本?你何不直接信仰佛教就好?」   關於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因為《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有說到:「願世人早求明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首偈語是著名的〈開經偈〉,作者是曾經削髮為尼的武則天。武后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對於《華嚴經》尤感喜好。因為晉譯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並不完整,於是武則天特派使者前往西域于闐國,聘請譯師「實叉難陀」至洛陽大遍空寺進行
今日的主題「冤親債主」,主要是討論「無形」的冤親債主。眾生多生累劫,於五濁惡世、紅塵火宅之中,總是會產生各種愛恨情仇,對於所虧欠的,就是我們的冤親債主。 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自度如幻眾生」,筆者甚有感觸。在筆者約莫二十年前,開始接觸宗教之後,我就學習如何「打坐」,原因無他,只
某師兄腰痛不適有一段時間了,連穿襪子都很不容易的那種疼痛,平常喜歡慢跑的他也因為腰痛的關係而被迫停止。師兄有去看醫生,檢查一切正常,能夠做的就是復健拉拉脊椎,一個星期去兩次, 但效果有限,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日前師兄前來祈求 母娘做主醫治,目前已經好了八九成了,穿襪子不成問題,也可以快樂從事他喜歡
前幾日 母娘問我:「你從哪裡來?」我一時語塞,心想…母娘是要我參話頭嗎?「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你究竟從哪裡來?」   各位善信大德,你又是從哪裡來呢?禪宗祖師對於前來問法者經常提出這個問題,比如惠能大師前往黃梅參見五祖弘忍大師時,五祖曾問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於來處的回答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馬祖道一, 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鼓聲不如好名聲!你再怎麼打鼓,傳的距離有限;但是如果為善的話,口耳相傳,那可以傳得很遠。特別是持戒,有清淨的戒香,甚至還能夠傳達到天上。 另外,人不斷地追逐名利、權力,卻不一定追得到啊!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馬祖道一, 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鼓聲不如好名聲!你再怎麼打鼓,傳的距離有限;但是如果為善的話,口耳相傳,那可以傳得很遠。特別是持戒,有清淨的戒香,甚至還能夠傳達到天上。 另外,人不斷地追逐名利、權力,卻不一定追得到啊!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