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三心不可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上一篇⟨非心非佛⟩的篇章裡,「真心無相,憑何得見」這句話是出自於《六祖金剛經口訣》。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祖弘忍大師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而後五祖親傳衣缽,是為東土禪宗第六祖。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六祖為《金剛經》留下一口訣,令後代學人因口訣以見《金剛經》,以《金剛經》見自佛性。

============================

  《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云:「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六祖金剛經口訣》云:「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干差別心數。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羅密心,清淨菩提涅槃心。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

  什麼是真心?自性是真心的本體,真心是自性的相用,自性與真心,是一不是二。真心如鏡,鏡能顯相,徧虛空,盡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真心又名直心,直心者,直緣真如本性,所謂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真如」就是「自性」,「念」在這裡的意思是指「真心」。吾人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嗅香,在舌嘗味,在身覺觸,在意知法,六塵緣影盡皆呈現於真心這面鏡子之上,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外相自來自去,生生滅滅,無有常在,而這真心面鏡子始終是不動不搖,如如常在的。但眾生猶如迷人,總是執著分別攀緣鏡中成相,於相上再生的攀緣心即是妄心,以唯識學來說,就是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心和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假名為心。凡夫被妄心所覆,妄心隨六塵轉,塵起則心起,塵滅則心滅,妄心念念相續,生生滅滅。倘若真如起念,能於念而離念,只此一念即見真心;若能不染萬境,於相而離相,則無有妄心隨相起生滅,離妄心障覆,即見本不生滅之真心。於念而離念是名無念,一行三昧無念行,無念念真如;於相而離相是名無相,一相三昧無相戒,無相入空相。達此兩「三昧」,離攀緣所緣,念念真如,心心入空,無有攀緣心,即是轉識成智。《六祖壇經》咐囑品第十云:「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何謂真心無相?解應含二義。離一切相,心不起滅,不起滅之心即是真心,故言真心無相。又,《楞嚴經》佛陀問阿難「心在何處?」阿難做了七次回答,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在眼根裡、心在暗內、心隨所合處、心在中間、心在無著等,這「七處徵心」皆被佛陀一一善巧論破。「七處破妄」即顯此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的妙淨。即般若品第二所說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心量廣大,徧周法界」,故言真心無相,憑何得見。

  明白了真心和妄心之後,再來講「三心不可得」。《金剛經》這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旨趣深遠,比較常見的解釋是以大珠慧海禪師所著的《頓悟入道要門論》為主,淺顯易懂,原文如下:

raw-image

  過去之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

  接著我們再以《六祖金剛經口訣》來試著解說「三心不可得」。下手之處便是《六祖壇經》咐囑品第十所說的:「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什麼意思?

  佛法是不二法,其法無二,其心亦然。真心、妄心為二,真心無相,憑何得見?阿難七處徵心尋不得,真心本無可得,若有所得心,其心已是妄。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執迷鏡中成相,於相上生心,認假為真,是為妄心。妄心生三毒,起煩惱,造諸業,入生死,妄心不可隨。既知真心無可得,妄心不可隨,當不落兩邊,不偏真妄,離妄即心真,即真之時亦不做真心之想,只此中道義,是入不二法門。

 《六祖金剛經口訣》裡,六祖將「三心不可得」分述為真心不可得和妄心不可得。

  【真心】:「現在心不可得」,六祖云:「真心無相,憑何得見?」但在講過去心和未來心的時候,六祖並未提及真心。為什麼呢?真心無相,本不生滅,既無生滅,則無始亦無終,也就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或可言真心既遍一切處,亦遍一切時。至於什麼是「真心無相,憑何得見?」前文已述,便不再贅言。

  【妄心】:「過去心不可得」,六祖云:「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妄心是緣起性空,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而滅,塵起則心起,塵滅則心滅,本性為空,追尋無有處所。妄心的生滅有多快?在《仁王護國經》中寫道,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妄心生滅如此快速,如何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六祖並未提及妄心,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在討論當下的念心的時候,這個念心早已成為前念,亦是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那麼吾人當下又該如何呢?妄念不可隨也!虛雲老和尚開示道:「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時,我自知之,知而不隨,是謂不相續,不相續則我不為妄轉。」

  「未來心不可得」,六祖言:「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意思就是,未來還沒到,本無可得。而吾人在妄念起時,知而不隨,於念離念,於相離相,經久修持,則習氣已盡,未來之妄念更不復生,去假歸真之時,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故云未來心不可得。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

#不二法門

#真心無相憑何得見

#知而不隨

avatar-img
16會員
1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說的是佛性平等,凡聖不二,人人皆可成佛,這是給修行者確立自信的思想基礎。在禪宗的傳承裡,馬祖道一禪師更是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大弘禪風。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馬祖道一)云:「為止小兒啼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大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在臉書發表經文義理的文章,不知不覺也來到了第十篇了。有人問我:「你明明就是拜道教的 瑤池金母,怎麼發表的文章絕大部份都是佛教的經典義理?甚至還在著手編寫六祖壇經的導讀本?你何不直接信仰佛教就好?」   關於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因為《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有說到:「願世人早求明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首偈語是著名的〈開經偈〉,作者是曾經削髮為尼的武則天。武后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對於《華嚴經》尤感喜好。因為晉譯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並不完整,於是武則天特派使者前往西域于闐國,聘請譯師「實叉難陀」至洛陽大遍空寺進行
今日的主題「冤親債主」,主要是討論「無形」的冤親債主。眾生多生累劫,於五濁惡世、紅塵火宅之中,總是會產生各種愛恨情仇,對於所虧欠的,就是我們的冤親債主。 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自度如幻眾生」,筆者甚有感觸。在筆者約莫二十年前,開始接觸宗教之後,我就學習如何「打坐」,原因無他,只
某師兄腰痛不適有一段時間了,連穿襪子都很不容易的那種疼痛,平常喜歡慢跑的他也因為腰痛的關係而被迫停止。師兄有去看醫生,檢查一切正常,能夠做的就是復健拉拉脊椎,一個星期去兩次, 但效果有限,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日前師兄前來祈求 母娘做主醫治,目前已經好了八九成了,穿襪子不成問題,也可以快樂從事他喜歡
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說的是佛性平等,凡聖不二,人人皆可成佛,這是給修行者確立自信的思想基礎。在禪宗的傳承裡,馬祖道一禪師更是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大弘禪風。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馬祖道一)云:「為止小兒啼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大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在臉書發表經文義理的文章,不知不覺也來到了第十篇了。有人問我:「你明明就是拜道教的 瑤池金母,怎麼發表的文章絕大部份都是佛教的經典義理?甚至還在著手編寫六祖壇經的導讀本?你何不直接信仰佛教就好?」   關於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因為《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有說到:「願世人早求明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首偈語是著名的〈開經偈〉,作者是曾經削髮為尼的武則天。武后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對於《華嚴經》尤感喜好。因為晉譯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並不完整,於是武則天特派使者前往西域于闐國,聘請譯師「實叉難陀」至洛陽大遍空寺進行
今日的主題「冤親債主」,主要是討論「無形」的冤親債主。眾生多生累劫,於五濁惡世、紅塵火宅之中,總是會產生各種愛恨情仇,對於所虧欠的,就是我們的冤親債主。 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自度如幻眾生」,筆者甚有感觸。在筆者約莫二十年前,開始接觸宗教之後,我就學習如何「打坐」,原因無他,只
某師兄腰痛不適有一段時間了,連穿襪子都很不容易的那種疼痛,平常喜歡慢跑的他也因為腰痛的關係而被迫停止。師兄有去看醫生,檢查一切正常,能夠做的就是復健拉拉脊椎,一個星期去兩次, 但效果有限,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日前師兄前來祈求 母娘做主醫治,目前已經好了八九成了,穿襪子不成問題,也可以快樂從事他喜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