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叛亂-安慶保衛戰(一)

彰德的挫敗,實為朝廷之敗
彰德之役影響甚廣,朝廷無法一戰而剋洛王軍,其次對陝西道、雲貴道、甘肅道等疏於注意,使之接連加入或淪陷於洛王軍之手,增加朝廷平叛困難與財稅負擔
山東道、江蘇道未落入叛軍手中,可稱萬幸
是役實為開啟武宗朝改革之遠因

以上評論,出自於武宗朝,以女子身分擔任第四任內閣首輔李明雅所著「彰德之敗對於本朝改革之影響」

朝廷前後投入約五萬餘人,調動京師鎮守府、河北道與山東道三地的兵馬,沒想到卻被蜀王洛王聯軍包餃子,五萬餘人僅存十之二三逃回,接著洛王軍攻打山東道德州,蜀王軍南下攻打江蘇道徐州府,荊王軍攻打江西道安慶府,意欲切斷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山東道德州,南至浙江道首府杭州,北方諸道的經濟命脈,若被掐斷,這個冬天就京師就有缺糧危機!

朝廷當然不能坐視這種情況發生,但現實擺在眼前,荊王軍揮兵安慶府,讓朝廷、南方各地大為驚恐!

安慶府,安徽道治所,本朝太宗源慶三十三年設立安徽道,治所即為安慶,中宗顯德十二年九月二十日,荊王軍佔領九江,安慶成為南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屏障,荊王府護軍將軍、新任征東將軍曾國安對於安慶府更是志在必得。

南京方面絲毫不敢大意,派出南京鎮守府鎮守副使張明領南京一二衛、寧國衛等三衛兵馬約兩萬五千餘人,加上原安慶府守軍、鳳陽鎮守軍第三衛等殘存軍隊共計約四萬餘人,以新成立的安慶都督府負責安慶府的防禦。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殘軍就是鳳陽鎮守府第三衛這支部隊
鳳陽,本朝發跡之地,立國後在鳳陽設立鎮守府,跟北京、南京號稱三大鎮守府,鎮守使與鎮守副使皆直接由皇帝任命並直轄於兵部。
鳳陽鎮守府負責安徽道至四川道的防務,鎮守使長期兼任長江防禦使一職,除此之外還肩負有監督湖廣道荊王與四川道蜀王的任務。
立國初期,鳳陽鎮守府下轄十衛,每衛六千人,另有三衛騎兵,每衛三千人,加上其餘後勤部隊等,約七萬五千人。
太宗朝後期,認為天下安定已久,開始逐漸裁撤內地各道的兵力,縮編後鳳陽鎮守府僅存四衛,原先三衛騎兵更是完全轉移到宣府衛或大寧衛,以抵禦北方蠻族。

中宗顯德三年,為重新補充洛王府護衛軍以及遼東道的兵員,鳳陽鎮守軍第四衛一分為二,將千餘人移轉給河南道洛王府護衛編制底下,其餘五千人分別至山東道與河北道,接替這兩道補充給遼東道後的兵員缺口。

中宗顯德十年,貴州道泰族、宜族起兵叛亂,貴州道本地兵馬外,更調動鳳陽鎮守軍第三衛、南京鎮守軍第十二衛連同閩浙道各衛支援兵力等約二萬餘人一起進入貴州道協助,十年十一月,叛亂平定,朝廷命鳳陽鎮守軍第三衛持續駐防於貴州道。

荊王叛亂初期,南京兵部急調鳳陽第三衛返回安徽道,軍隊才走到一半,第一二衛已經被全滅於長沙、九江與南昌,為了加強安慶的防衛力量,只好將第三衛改到新成立安慶都督府底下。

開戰前兩邊兵力比較
攻方-荊王軍
主帥:荊王征東將軍曾國安所部約三萬
副帥:蜀王平南將軍黃春所部約一萬七千
其餘為雜號將軍等部約一萬八千
原先屬鳳陽鎮守府的火砲營二百餘人、十二門武威將軍砲(換算成現代口徑三吋-76mm)、補充部隊等共計七萬人

守方-安慶都督府
主帥:南京鎮守府鎮守副使張明兼安慶都督的南京第一、二衛(兩萬人、後因蜀王軍出現在江蘇道北方重鎮徐州府,故取消支援,實際未到任)
副帥:鳳陽鎮守府鎮守軍第三衛指揮使兼安慶副都督王安(一萬人,其中包含第一二衛的殘軍)、寧國衛支援軍(二千人)
其餘為原先江西道及安徽道殘兵五千至八千不等,共計二萬人


中宗顯德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安慶保衛戰,開打!!



-----------
後記:
這是隨筆的一部分,純粹就是想試試看一個新的題材,文中提到的官制或地名,大部分都是參考唐宋明三個朝代。
主要是目前不知道還寫不寫得下去.......
-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