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算盡太聰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30


子張有一天問老師,什麼是「明」?

孔子的回答是古人慣有的「遮詮」,不是直接作定義,而是從反面切入:「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任憑謠言在耳邊飛來竄去,即便說者言之鑿鑿,可還保有不受半點影響的篤定,這就可以叫作「明」了

莫說科技發達的現代,網路謠言滿天飛,分清別濁是大工程;即便是純樸的古代,假作真時真亦假,謠言幾經傳播,弄假成真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古今皆然。

龐恭陪侍魏太子到趙國邯鄲當人質前,知道去國之後免不了讒言詆毀,行前先幫魏王打預防針。他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大王市集有老虎,大王是信還是不信?魏王大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可說的人不只一個,這兩個人都信誓旦旦地宣稱市中有虎,大王信嗎?魏王回說,嗯,那就有可能半信半疑了。龐恭又追問:如果有三個人都這麼說呢?魏王毫不遲疑地說:那自然就信了。

龐恭於是把話題轉回真正的主題:大王,市集不可能出現老虎,可是光憑三個人的口水,就能生出根本不存在的老虎。邯鄲比起市集遠得多,議論臣下的也不會僅止於三個,萬望大王明察啊!

魏王當下滿口應承。可結果呢?等到龐恭從邯鄲回國,老早被抹黑得不成樣子,魏王根本拒絕接見,他連一聲抗辯的機會也沒有,只給後人留下一個「三人成虎」的成語。

 

君臣如此,親如母子又如何呢?謠言的暗箭就能順利躲過嗎?也未必。

仁孝淳厚如曾參,曾母聽到有人嚷嚷:「曾參殺人啦!」一開始只當笑話,神色自若,繼續織她的布。不久又來了人,同樣的說詞又說了一遍。曾母硬著頭皮回了一句「我兒子是不可能殺人的。」可信心已經動搖,只巴望是誤會一場。過不了多久,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這個可憐的媽媽嚇得丟下手中的紡梭,拔開兩腳落荒而逃。

面對流言,親如母子尚且如此,人云亦云的殺傷力不難想見。子貢曾經請教孔老夫子,一個人如果人見人愛,人緣好到沒話說,不管是誰都喜歡他,老師覺得這人怎麼樣?孔老夫子搖了搖頭:很難說哪!子貢又問:那如果讓每個人都討厭,那麼這人又如何?孔老夫子還是說:這也很難講哪。不過孔子這會兒很快補上一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如果是好人都喜歡,壞人都討厭,那麼八九不離十,這個人的品格應該信得過了。


所謂「明」,一如前述,可以認清他人的品格高低,判斷事相的真偽,這固然是「明」;轉而向內,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念頭的生滅,了知背後的機轉,也是「明」的外顯。孔老夫子因此對子張說,很多人在愛一個人的時候,巴不得賠上性命也要保全對方;一俟愛意消褪,又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這真是再奇怪不過的事了。 

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孔子健在的時候已是如此,現代社會如此這般的例證更是不勝枚舉,三天兩頭就血淋淋地出現在社會版上。

真有一雙智慧的清明之眼,不僅可以看清人際,也可以清楚地看見時代的脈動,因此「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遜)。」國家有道,大可抬頭挺胸作正人君子,有話直說無妨;不幸遇上小人當道的亂世,容不得直言讜論,那麼正直依舊,言論則不妨低調一點。「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拚盡全力過後,如果發現大勢已去,既是力挽狂瀾無計,那麼就調整方向,試著轉往另一條路。孔老夫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之後,眼看仁政已無實施的可能,遂返國埋頭從事著述與教學,因而成就千秋萬世的偉業。

 

「明」在某種範疇與智慧等義,然而智慧絕不等於機巧算計。《紅樓夢》透過警幻仙姑為精於權謀的王熙鳳作了預斷:「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王熙鳳固然是小說虛構的角色,現實生活中卻不乏此種類型的人物。透過王熙鳳,足以成為一面清楚的明鏡,足以反照自身。佛教向來強調「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大菩薩有先見之明,預知種子種下必然結出什麼果,從起始就在因地杜絕落地的根由,惡果自然無緣生出。凡夫俗子,卻得等到惡果現前,不得不嘗的時候,方才悔恨莫及。

回歸因地的起點,還在律己自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論述孔子的言教,巧妙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世上一切,「『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執著諸欲的眾生很難「了」,因此很難「好」。《廿字真經》在闡述廿字的下一節經文,便說「以廉與明,而治貪污」。 「廉」以治「貪」,不僅是道德層面的訴求,其實也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途徑。
「臨難毋苟免,臨財毋苟得。」大難當前,坦然應對,不要轉身落跑;橫財當前,不被白花花的銀子迷了心眼,正是廉德的體現。只是「財」的化現,絕不止於錢財,而是各式各樣的欲求。拒絕得了錢財,還有名聲、權勢、美色種種誘惑。認清潛伏人心的種種慾望,勇敢說不,那才是真正的廉。
富與貴,誠然是許多人最大的渴望,憑藉富與貴帶來的錢與權,可以轉化為利益眾生的豐富資源,孔子既不拒絕,也不曾反對。可取得富貴的手段不同,得來的富貴價值自然迥異。 萬一時運不濟,安貧樂道自然成為孔子的應對方式。 粗茶淡飯,自有清歡,是心安理得的大自在。
回到基本面,試問孔子的理想是什麼? 先「養」後「教」。 但願眾生得離苦。先讓百姓遠離凍餒之苦,得以吃飽穿暖。待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虞匱乏,再進一步推行教化,提昇精神品質,成為名副其實的「人」。 這才是孔子期待弟子出仕的意義。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5 真正的孔子一點也不虛偽,他眼裡看得見別人的存在,心裡同樣有他人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意識絕不是嘴上嚷嚷而已,是慎而重之地放進心裡,以大智慧揣摩對方的真正需要,自能時時處處給出最體貼最善巧的因應。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世上一切,「『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執著諸欲的眾生很難「了」,因此很難「好」。《廿字真經》在闡述廿字的下一節經文,便說「以廉與明,而治貪污」。 「廉」以治「貪」,不僅是道德層面的訴求,其實也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途徑。
「臨難毋苟免,臨財毋苟得。」大難當前,坦然應對,不要轉身落跑;橫財當前,不被白花花的銀子迷了心眼,正是廉德的體現。只是「財」的化現,絕不止於錢財,而是各式各樣的欲求。拒絕得了錢財,還有名聲、權勢、美色種種誘惑。認清潛伏人心的種種慾望,勇敢說不,那才是真正的廉。
富與貴,誠然是許多人最大的渴望,憑藉富與貴帶來的錢與權,可以轉化為利益眾生的豐富資源,孔子既不拒絕,也不曾反對。可取得富貴的手段不同,得來的富貴價值自然迥異。 萬一時運不濟,安貧樂道自然成為孔子的應對方式。 粗茶淡飯,自有清歡,是心安理得的大自在。
回到基本面,試問孔子的理想是什麼? 先「養」後「教」。 但願眾生得離苦。先讓百姓遠離凍餒之苦,得以吃飽穿暖。待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虞匱乏,再進一步推行教化,提昇精神品質,成為名副其實的「人」。 這才是孔子期待弟子出仕的意義。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5 真正的孔子一點也不虛偽,他眼裡看得見別人的存在,心裡同樣有他人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意識絕不是嘴上嚷嚷而已,是慎而重之地放進心裡,以大智慧揣摩對方的真正需要,自能時時處處給出最體貼最善巧的因應。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忘了本座在屋外說的?」聶清焉神色微懍,眸中泛著冷光。   初識姜離時,幾句話他便知她是個倨傲的性子,可對於拒絕旁人援手這事,姜離的態度不是自信,反倒像受過傷害的幼貓般,小心翼翼,防備甚深,叫他難以看懂。   姜離聞言,抿唇一笑,看著有些淡然:「沒忘,但禮節不可廢。」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說話」是一種能力、一項智慧、更是一門心靈藝術——護念自心、並護念他心,則喜、怒、哀、樂的表現和文詞語彙的傳遞,處處都能利人益己! 三、「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聖經舊約‧傳道書第一章)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歡的駿馬,平常是在宮中飼養。一天這匹駿馬突然無緣無故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氣,要處死那位養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忠走到鳥園時,剛好碰到帝子在這兒賞鳥,忠走上前去問安。帝子不願參加宴會並提到自己的殘疾,對於自己的壞話很在意。在對話中,他逐漸接受了忠的勸說。這時,有位女士對著舞臺的方向大喊「你是我的老公!」,引起了周圍人的討論和驚訝。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Thumbnail
  「忘了本座在屋外說的?」聶清焉神色微懍,眸中泛著冷光。   初識姜離時,幾句話他便知她是個倨傲的性子,可對於拒絕旁人援手這事,姜離的態度不是自信,反倒像受過傷害的幼貓般,小心翼翼,防備甚深,叫他難以看懂。   姜離聞言,抿唇一笑,看著有些淡然:「沒忘,但禮節不可廢。」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說話」是一種能力、一項智慧、更是一門心靈藝術——護念自心、並護念他心,則喜、怒、哀、樂的表現和文詞語彙的傳遞,處處都能利人益己! 三、「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聖經舊約‧傳道書第一章)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歡的駿馬,平常是在宮中飼養。一天這匹駿馬突然無緣無故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氣,要處死那位養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忠走到鳥園時,剛好碰到帝子在這兒賞鳥,忠走上前去問安。帝子不願參加宴會並提到自己的殘疾,對於自己的壞話很在意。在對話中,他逐漸接受了忠的勸說。這時,有位女士對著舞臺的方向大喊「你是我的老公!」,引起了周圍人的討論和驚訝。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