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雙十特別節目官大偉、謝若蘭、蔡志偉、call out Umav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3年10月10日跟三位台灣的原住民學者線上交流,覺得很榮幸也很開心。當集其實是檢視蔡英文政府近年的原住民族政策,中間有一段是call out原住民青年來談青年有感的話題。

我們談到了族文正名、原住民身分法、身分認同焦慮以及自媒體響應族群主流化的心得。

我也要再自摘我的呼籲,希望關心原住民族議題的朋友不要只聽流量媒體或網路KOL的意見,ㄧ定也要自己做功課,尤其是參考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論文和數據。原住民要深度的愛。

raw-image


官大偉 Daya Dakasi老師在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擔任教授,也是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主任。他的研究關注地理學領域,致力在原住民族土地議題上結合學術研究、教學與社會實踐,有許多和部落合作進行土地調查與發展計畫的經驗。

蔡志偉Awi Mona老師是台灣第一位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原住民。在法律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特別是在原住民權利和法律研究方面具有開創性。

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老師在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擔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同時擔任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是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她在原住民當代權力推動、教學和實務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

其實老師們才是我們的偶像。然後我好喜歡謝若蘭老師。引用她的名句:「一個沒有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不是真正的要面對轉型正義。」(謝若蘭,2016)《在,之間。in between—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

這三位學者在台灣原住民族的權益和研究領域付出巨大的努力,並在不同學術領域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請讓我紀錄一次這個難得的同框(?),特別感動老師們肯定和提到了自媒體成為自主賦權和培力的可能性。感謝貴節目不吝鼓勵與合作。而且老師們超會直播⋯都不會卡詞主持好厲害。


raw-image


avatar-img
41會員
110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一集有熱騰騰的新科人類學博士,笑聲笑容都甜甜的 Eliana 來跟我們解說「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的民族誌電影單元! 我也問了Eli很多問題,我問她新媒體跟自媒體差別是什麼,我也問她當人類學者的意義是什麼⋯⋯ 來賓|Eliana Ritts 李愛娜(紐約大學人類學博士)
來賓|金其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自由撰稿人) 「我們都是在很小的日常的實踐當中,可以看到這些衝突,然後你可以去尋求的和解,或許是看似很小很小的一面。這三部片子就是在講很小很小、非常非常細微的人際互動。」
泰雅族知識研究中心 線上會議 (每天來點布農語啊!2023/3/3發文) 因為|空拍機上帝視角發言?片面置喙,部落回應那篇貼文而被邀請來參加線上會議,但因為前面耆老和學者跟研究生都已經針對泰雅族文化和鎮西堡部落有很深入的專業跟報告,到了我這一段,我直接從我如何用自媒體做社會對話接下去講……
「請問『家』給你什麼感覺?」 阿德老師是這系列訪談中第一個搶先主持人提問的來賓! 談到其中一部紀錄片的時候,「啊,導演本來是要拍我」「拍你?!」 (所以某部片本來差點變阿德傳的意思)施永德DJ Hatfield教授,既是人類學者,也是一個研究聲音景觀(Soundscapes)的藝術工作者。
「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音,聲音就是單純,當變成某一種組織,不管是跳舞的人的組織,或者我身為聽者用我的方式去組織它,它就會變成音樂。他變成音樂之後,你對他的理解,又更進一步。那我們在接觸各種不同文化一定是這樣子,一層一層慢慢的認識,那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些民族誌電影很棒的地方」
知名的「林老師」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是嘻哈圈的前輩,現在更是清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的大家長、中心主任。這一集訪談融合了人類學的專業以及他在音樂圈的豐富涵養,帶來音樂與媒介在影像議題中的思考。音樂不只是音樂,曾經的幽微也不僅僅只會剎那的再現。
這一集有熱騰騰的新科人類學博士,笑聲笑容都甜甜的 Eliana 來跟我們解說「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的民族誌電影單元! 我也問了Eli很多問題,我問她新媒體跟自媒體差別是什麼,我也問她當人類學者的意義是什麼⋯⋯ 來賓|Eliana Ritts 李愛娜(紐約大學人類學博士)
來賓|金其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自由撰稿人) 「我們都是在很小的日常的實踐當中,可以看到這些衝突,然後你可以去尋求的和解,或許是看似很小很小的一面。這三部片子就是在講很小很小、非常非常細微的人際互動。」
泰雅族知識研究中心 線上會議 (每天來點布農語啊!2023/3/3發文) 因為|空拍機上帝視角發言?片面置喙,部落回應那篇貼文而被邀請來參加線上會議,但因為前面耆老和學者跟研究生都已經針對泰雅族文化和鎮西堡部落有很深入的專業跟報告,到了我這一段,我直接從我如何用自媒體做社會對話接下去講……
「請問『家』給你什麼感覺?」 阿德老師是這系列訪談中第一個搶先主持人提問的來賓! 談到其中一部紀錄片的時候,「啊,導演本來是要拍我」「拍你?!」 (所以某部片本來差點變阿德傳的意思)施永德DJ Hatfield教授,既是人類學者,也是一個研究聲音景觀(Soundscapes)的藝術工作者。
「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音,聲音就是單純,當變成某一種組織,不管是跳舞的人的組織,或者我身為聽者用我的方式去組織它,它就會變成音樂。他變成音樂之後,你對他的理解,又更進一步。那我們在接觸各種不同文化一定是這樣子,一層一層慢慢的認識,那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些民族誌電影很棒的地方」
知名的「林老師」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是嘻哈圈的前輩,現在更是清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的大家長、中心主任。這一集訪談融合了人類學的專業以及他在音樂圈的豐富涵養,帶來音樂與媒介在影像議題中的思考。音樂不只是音樂,曾經的幽微也不僅僅只會剎那的再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