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v如何了! EP94施永德DJ Hatfield|甜蜜抗拒焦慮找尋放棄或⋯⋯的「家」feat.2023TIEFF

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請問『家』給你什麼感覺?」

阿德老師是這系列訪談中第一個搶先主持人提問的來賓!

談到其中一部紀錄片的時候,「啊,導演本來是要拍我」「拍你?!」 (所以某部片本來差點變阿德傳的意思)

施永德DJ Hatfield教授,既是人類學者,也是一個研究聲音景觀(Soundscapes)的藝術工作者,生命有著許多遷徙經歷以及與族人共處的故事的阿德老師,這集的任務是談影展中關於「家」的單元。

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是他透露自己個人的真實經驗,也被涉入在其中一部影片,那是在談都市生根的「溪州部落」的求生與奮鬥史紀錄片《Maro’ay to ko kerah 何處是我家》。

「很詭異,就是部落總是被(政府)拆掉再重建,再被拆掉再重建,那邊的小朋友甚至會玩一個『我拆你房子』的家家酒遊戲。他們整個過程大概十幾年快二十年喔,後來成功了。

其實這部影片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是有關都會原住民跟都會原住民文化的價值。那個年輕人,他就跟我們說,『我姓張,我沒有阿美族的名字,我是溪洲部落的阿美族』。然後我覺得那是非常需要很多勇氣的事情!對啊!我相信對很多朋友來講,如果你沒有族名,好像你不夠原住民,都會區原住民好像是不太正統的原住民。

那這部影片中是給我們一個信息,就是說,就算在都會區,然後就算文化在都會區,是有所演變,而這種演變,是一個『活著』的文化的過程。」——施永德,於播客umav如何了!訪談摘錄


「當一群人決定不要這個家,誰來給它記憶?」

在老師真摯和緩的語調中,再次思索生命安身立命或遊蕩漂移的議題。

來賓| 施永德 DJ Hatfield(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

點擊收聽:Umav如何了! EP94施永德DJ Hatfield|甜蜜抗拒焦慮找尋放棄或⋯⋯的「家」

推薦閱讀:精通中文、閩南語、阿美語的外國人—專訪 駐村藝術家 施永德(DJ Hatfield)



更多資訊請至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 feat. Umav如何了 】宇宙首發!夢幻聯動!🎬 TIEFF是全亞洲辦理時間最久也最大的民族誌影展(2001-)幕後推手來自一群熱血的人類學者!當然也不止人類學,還有許多領域如歷史、音樂、族群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民族誌影片導演們。🌍辦理影展不僅成為民族誌影像工作者的曝光平台,也建立指標性的國際交流,更讓觀眾與影像觀者/工作者/導演們有機會面對面互動討論,更透過影像⋯⋯可能讓某些人生改變!🎤這次Umav將訪談由策展人Teri J. Silvio教授率領的審片與影展推動團隊,並介紹豐富的影片單元。請鎖定「 Umav如何了!」收聽系列訪談~

✨ ✨ ✨

【影展售票資訊與活動】

2023年第12屆TIEFF主題為「媒介/記憶」,目前已在兩廳院文化生活OPENTIX開始售票,10/5-10/8在台北真善美劇院放映,10月9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舉行線上與實體的影像思沙龍。

The 2023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TIEFF) has partnered with the "What's Up! Umav(Umav如何了!)" podcast to conduct 11 guest interviews, introducing the festival's themes.This is the longest-running and largest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in all of Asia. 2023 TIEFF themed as “Memory/ Media”, led by curator Professor Teri J. Silvio.

    avatar-img
    41會員
    109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音,聲音就是單純,當變成某一種組織,不管是跳舞的人的組織,或者我身為聽者用我的方式去組織它,它就會變成音樂。他變成音樂之後,你對他的理解,又更進一步。那我們在接觸各種不同文化一定是這樣子,一層一層慢慢的認識,那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些民族誌電影很棒的地方」
    知名的「林老師」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是嘻哈圈的前輩,現在更是清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的大家長、中心主任。這一集訪談融合了人類學的專業以及他在音樂圈的豐富涵養,帶來音樂與媒介在影像議題中的思考。音樂不只是音樂,曾經的幽微也不僅僅只會剎那的再現。
    來賓|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宜澤老師用阿美族語喊台呼!好讚! 收聽連結 EP91 李宜澤|追尋身分認同:困惑不是壞事,是動力feat.2023TIEFF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I don’t care how you feel, I do care what you think」,知性與感性必須兼備的人類學家,颱風來的時候,都蘭的家斷水斷電四五天,蔡政良老師也還是要熱血上線受訪錄製播客!
    你曾想過影視與民族的關係?視覺與人類的關係?有一種革命是,曾經總是被拍攝那一方,有一天也開始拿起鏡頭⋯⋯讓2023年TIEFF主席的藍美華老師,來跟大家好好解說拍攝民族誌電影與設立影展的深遠意義。也再次紀念胡台麗老師為臺灣的民族誌影像工作帶來的貢獻與啟發。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走進中央研究院,也沒想過居然會是為了錄播客而過來。堂堂「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策展人」、「中研院人類學者」、「主持多場國際會議」這樣的資訊之下,終於見到的Teri老師本人,超級親切,而且萌萌的! 「我一看到楊麗花就決定留在台灣了」 「巷口那間好吃的刀削麵,再也吃不到了會哭耶」
    「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音,聲音就是單純,當變成某一種組織,不管是跳舞的人的組織,或者我身為聽者用我的方式去組織它,它就會變成音樂。他變成音樂之後,你對他的理解,又更進一步。那我們在接觸各種不同文化一定是這樣子,一層一層慢慢的認識,那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些民族誌電影很棒的地方」
    知名的「林老師」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是嘻哈圈的前輩,現在更是清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的大家長、中心主任。這一集訪談融合了人類學的專業以及他在音樂圈的豐富涵養,帶來音樂與媒介在影像議題中的思考。音樂不只是音樂,曾經的幽微也不僅僅只會剎那的再現。
    來賓|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宜澤老師用阿美族語喊台呼!好讚! 收聽連結 EP91 李宜澤|追尋身分認同:困惑不是壞事,是動力feat.2023TIEFF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I don’t care how you feel, I do care what you think」,知性與感性必須兼備的人類學家,颱風來的時候,都蘭的家斷水斷電四五天,蔡政良老師也還是要熱血上線受訪錄製播客!
    你曾想過影視與民族的關係?視覺與人類的關係?有一種革命是,曾經總是被拍攝那一方,有一天也開始拿起鏡頭⋯⋯讓2023年TIEFF主席的藍美華老師,來跟大家好好解說拍攝民族誌電影與設立影展的深遠意義。也再次紀念胡台麗老師為臺灣的民族誌影像工作帶來的貢獻與啟發。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走進中央研究院,也沒想過居然會是為了錄播客而過來。堂堂「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策展人」、「中研院人類學者」、「主持多場國際會議」這樣的資訊之下,終於見到的Teri老師本人,超級親切,而且萌萌的! 「我一看到楊麗花就決定留在台灣了」 「巷口那間好吃的刀削麵,再也吃不到了會哭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2006年,一場921地震把部落族人給換回部落,而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長林建治,也是當中一員。從零開始,決定留在部落,短期能幫助部落從耆老到年輕族群達到自給自足,長期希望藉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建立人和土地的可能性,以永續概念,找到發展和土地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很精彩,我恰巧有空看了開場第一場《自畫像:47公里2020》,一部長達190分鐘。導演用二十四節氣講述中國農村的生活,以及回觀自己的成長,還有所謂家鄉的內涵。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湯德章是誰?湯德章在哪裡?湯德章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尋找湯德章》是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故事,以及如何與「混亂」時期相處的好故事。
    聽一與紀錄片展演活動有關的音頻,對其中之一印象深刻(好玩的是想確定到底是什麼節目時,竟然不知它分在那一類別上了,當然也就找不著了。)主持人提了一個假設題:「如果有一部落因故遷移,如何訴說其過往在故土上的歷史和文化?」(當然這個部落也可以是族群,也可以是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一個建築,一個古城等等)大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2006年,一場921地震把部落族人給換回部落,而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長林建治,也是當中一員。從零開始,決定留在部落,短期能幫助部落從耆老到年輕族群達到自給自足,長期希望藉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建立人和土地的可能性,以永續概念,找到發展和土地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很精彩,我恰巧有空看了開場第一場《自畫像:47公里2020》,一部長達190分鐘。導演用二十四節氣講述中國農村的生活,以及回觀自己的成長,還有所謂家鄉的內涵。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湯德章是誰?湯德章在哪裡?湯德章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尋找湯德章》是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故事,以及如何與「混亂」時期相處的好故事。
    聽一與紀錄片展演活動有關的音頻,對其中之一印象深刻(好玩的是想確定到底是什麼節目時,竟然不知它分在那一類別上了,當然也就找不著了。)主持人提了一個假設題:「如果有一部落因故遷移,如何訴說其過往在故土上的歷史和文化?」(當然這個部落也可以是族群,也可以是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一個建築,一個古城等等)大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