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雙生小孫的專注力逐漸加長,達30秒,已經能跟她們講述繪本了。從小鵪鶉捉迷藏、洗澡水花園、小豬不會飛…等,到最近的超人小螞蟻。書中說:「小螞蟻非常憂鬱,因為他覺得自己太小了!螞蟻爺爺說:但是我們有很漂亮的一對觸角喔!」
「什麼動物最小?」爺爺問
荳荳說是螞蟻。妞妞說不是,是它頭上的一對觸角!
「什麼東西最大?」
妞妞說是爺爺!荳荳說不對,是天空!
爺爺突然吐出一串有字天語:「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兩對思無邪的眼睛,扭曲成4個問號,拋射過來。因為最近諾貝爾獎陸續公佈,「至小」成為顯學,難怪老僧入定的爺爺也會胡言亂語。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阿秒光脈衝的實驗方法」,表彰他們將時間的尺度縮小1000倍,到10的負18次方秒;至於諾貝爾化學獎則頒給巴汶帝、布魯斯及艾吉莫夫三人,他們因「量子點的發現與合成」而獲獎。感覺很物裡的項目,為何頒給化學領域?
首先什麼是量子點?金塊是由金的原子所構成,對於金原子而言,金塊就是至大,若能將金塊的長、寬、高都縮小到數10奈米(1奈米=10的負9次方米)以內,此大小即稱為量子點,可包含數百個到數萬個金原子。當塊材的尺度改變時,物理性質也會跟著改變。
黃金變身為奈米金,即量子點金,就不再是金黃色了。由於奈米金在空氣中容易聚集回塊材,所以一般保存於溶液中,尺寸小於100奈米的量子點金呈現紅色,大於100奈米的溶液則呈藍紫色,如下圖所示。
接著,那麼小的顆粒到底要怎麼製造?得獎人之一巴汶帝,1993年他的團隊製造高品質的硒化鎘奈米粒子,獲得重大突破,當時他們將要形成奈米晶體的物質,注入經過加熱且精心選擇的溶劑中,準確地注入可產生飽和溶液所需的量,接著,極微小的晶體開始形成。然後,透過動態改變溶液的溫度,成功地製造出特定尺寸的奈米晶體如圖二所示。
由於製備過程中,溶劑幫助晶體獲得光滑均勻的表面,巴汶帝團隊所生產的奈米晶體幾乎是完美的。他們的成果,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有機會探索奈米技術,並開始研究量子點的獨特性質。由此觀之,此諾貝爾獎項頒給化學領域也不為過!隨著研究的推展,各種製備量子點的方法,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推陳出新。
當然,最初發現氯化銅著色的玻璃,因為氯化銅奈米顆粒的大小不同,會呈現不同顏色的物理學家艾吉莫夫,以及證明奈米顆粒大小改變顏色的特性,就是量子效應的布魯斯,一樣功不可沒,三人同獲殊榮。
半導體分子的能階結構,其價帶和傳導帶之間,存有一個能量的間隙(能隙)。當提供特定能量,價帶的電子跳到導電帶中,呈現導體的性質。但沒有能量激發時,它就如同絕緣體。而導體和絕緣體,它們價帶和導電帶能隙之間的關係如圖三所示,前者沒有能隙,電子能自由移動,而後者能隙太大,價帶的電子無法跨越。
通常塊材半導體(即顆粒遠大於量子點)的能隙是固定的,所以只會呈現出固定的顏色。但是量子點的半導體可就不一樣了,它們的能隙是會改變的,當價帶的電子受到光線的激發躍升到導電帶,留下一個電洞,但在極短時間內電子又會降落和電洞結合放出光線。量子點顆粒越大能隙越小,放出光線的波長就越長,偏向紅光。量子點越小能隙越大,偏向藍光,如圖四的示意圖。
前幾年流行OLED電視,又稱有機發光二極體電視,將能發光的有機分子塗在面板上,這種材料能讓電視的每個像素點獨立發光發色,帶來豐富的色彩,和絕佳的黑白對比度。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一是亮度受限;再來就是有機材料的衰退和烙印問題一直無法克服,因此壽命較短。近年QLED (量子點電視)已成主流,將上述能產生藍光、綠光、紅光的極小量子點鑲嵌在電視面板上,能呈現比OLED電視更細膩的畫素,同時能避免OLED面板烙印及產品壽命較短的先天缺陷。
量子點除了在電視上的應用,在生醫研究以及癌症治療上,經常被用於螢光標記技術,能清晰分辨細胞結構以及癌細胞位置。另外,在新型雷射的開發、量子電腦及半導體產業,量子點材料均具有一席之地。
記得小孫3歲多時,在她們的房間買了一台OLED的電視,安裝人員離開不到半小時,電視螢幕就呈現局部變黑無法顯示色彩,不曉得是頑皮的小孫拿竹棒戳壞的?還是買到瑕疵品?店家願意幫我們換一台,我不好意思,加價買一台QLED,小孫們歪打正著,成了家族第一代的QLED世代。
當然小孫對於「至小無內」的疑問,依然滿頭霧水,但是我相信將來電視螢幕的發展,連載體、量子點都不需要,能無中生有,直接投影在空間中。由是觀之,我現在急著跟她們解釋至小的量子點,不如一起開心的閱讀繪本,享受如愛麗絲夢境一般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