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迅生準備出租家裡的空房,同事一得知此事,便向周迅生推薦起自家親戚的小孩。因對方是劇場演員,周迅生聽罷便冷冷地回應,希望自己的租客是有穩定收入的。話雖這麼說,周迅生最後還是把房間租給了一唱。一唱剛進門便看見被書填滿的落地櫃,以此為話題和看起來有點冷漠的房東開始寒暄:「周先生,你喜歡看書啊?」如此顯而易見只是出於禮貌的提問,卻讓周迅生死寂的眼神裡燃起一線生機。
於是周迅生開始了對這位房客的窺探,當一唱和男友在房間做愛,周迅生便跪坐在那堵薄牆後偷聽,平時上班的時候,會通過監控看著唱在家裡的一舉一動。周迅生面無表情的看著一唱的生活,那些瑣碎的日常還有激情的時刻,滋養著作家枯竭的靈感。「作家從未愛過筆下的角色。」螢幕上同步的字句是周迅生以一唱為靈感的小說,他以上帝視角紀錄著平日裡觀察到的一切,而上帝視角所帶來的全知觀點似乎讓他在目睹他人人生苦難時產生情感上的疏離。當現實生活中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向一唱時,小說裡的情節卻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唱作為劇場演員可說是充滿遠大的抱負與熱情,如他正在排練的角色《海鷗》裡的妮娜一樣極度渴望成功,卻總是演不好戲,妮娜在《海鷗》裡有一段台詞說道:「我變得淺薄,微不足道,我的表演庸俗不堪,我不知道手要往哪裡擺,在台上該怎麼站,我一點都沒法掌控我的聲音,你無法想像當你演得很糟時,那感覺有多恐懼。」排練場內被導演的指示搞得手足無措,排練場外因為一唱和女友還有導演的三角戀破局,所以在開演前一週,遭到了導演的惡意換角,最後一唱竟飾演了契訶夫原作當中僅作為象徵代表的那隻海鷗。
首演當天,周迅生也來了,日日夜夜的蹲守窺視,作者知道自己筆下的角色正在逐漸崩潰,而作為他人人生裡的全知視角,他必須前來見證這充滿戲劇性的一刻。
《海鷗》原著裡的角色分別對應劇中的人物,妮娜對應一唱,康斯坦丁對應周迅生,而特里戈林對應劇團導演。原本我是這麼認為的。
直到後來看到一唱在開演前不堪受辱,決定在演出前逃跑。一唱的脫逃,乃至最後無預警搬離房間,留下周迅生在他房裡裝的竊聽器,讓我像是看到了《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裡的角色對劇作家的控訴。那種不願被他人隨意編排自己人生的憤怒。
可是從周迅生對一唱做的事來看,窺探剖析最後呈現在觀者面前,似乎是創作者都會經歷到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是否是一種旁觀他人痛苦的冷漠,甚至有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嫌疑。誠如周迅生在片中對契訶夫的描述一樣,契訶夫以前是醫生,他就像在解剖人體器官一樣的去剖析人性,精準又冷峻。
契訶夫對自己的作品《海鷗》被學者們歸類為悲劇是極不滿意的,據說契訶夫當年是邊笑邊寫完《海鷗》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笑。」作者本人為此感到懊惱。
創作本身是在呈現觀點而非解決問題,比起旁觀他人痛苦,人類對於想要他人為自身痛苦找到開脫方法的執念,似乎更為諷刺和荒謬,如同劇中人一般,我們以為自己演的劇目是《海鷗》,後來發現事與願違,於是像《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裡的角色對作者明目張膽的編排作出控訴,但在一陣憤怒過後,巨大的空虛和無力襲來,我們發現自己早已分不清是何時何地開始無盡地《等待果陀》。
《海鷗來過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