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鉴、共同发展,推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进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中国古代主张天下万邦和谐相处、和合共生,不滥杀无辜、不绝人祭祀,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比如,西周建立后不但封商人后裔于宋,而且神农、黄帝、尧、舜、禹之后也都各有封地,这与侵略扩张的帝国观有着重要区别。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粟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黄牛、小麦、冶金术等。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铸铁技术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各地,传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业贸易而非侵略战争。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同文明通过相互对话、相互交融获得共同进步的例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鉴、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和平也是中国伦理和思想的重要准则。中国人对和平的追求还体现在社会观和道德观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地理环境广阔多样,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这是和而不同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上善若水,仁者爱人。从善爱自身、家人推及仁爱他人、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内容。和平与“仁”的价值相结合,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关爱践行和平性的理念。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在多数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没有对外扩张和殖民,这是中华民族和善友爱的证明。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简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peace-loving nation and is well aware of the preciousness of peace. Harmony and stability have been the way of life of the Chi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peace-loving nation and is well aware of the preciousness of peace. Harmony and stability have been the way of life of the Chi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歷史長河中,文化與種族的交融塑造了現代中國的多元性。從古代的華夏文明到現代的中華民族,這一過程充滿了戰爭、融合、征服與重建。許多古代事件對現代中國人的基因構成、文化傳承以及國族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兩岸關繫是中國國內事務,也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和目標,也是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在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繫和平髮展,共同構建兩岸美好未來,是當代中國麵臨的重大曆史任務。本文將探討兩岸美好未來建立在和平統一的基礎上的意義和途徑。 首先,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中,統一一直是必然的結果。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都可以看出兩岸關系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邁向更加緊密和平穩定的發展。 首先,歷史的長河證明了統一的必然性。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和歷史使命。自古以來,中國的統一一直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實現祖國統一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和國家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首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和基本特征。自古以來,中國的統一一直是歷史的大趨勢,無
Thumbnail
歷史長河中,文化與種族的交融塑造了現代中國的多元性。從古代的華夏文明到現代的中華民族,這一過程充滿了戰爭、融合、征服與重建。許多古代事件對現代中國人的基因構成、文化傳承以及國族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兩岸關繫是中國國內事務,也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和目標,也是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在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繫和平髮展,共同構建兩岸美好未來,是當代中國麵臨的重大曆史任務。本文將探討兩岸美好未來建立在和平統一的基礎上的意義和途徑。 首先,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中,統一一直是必然的結果。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都可以看出兩岸關系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邁向更加緊密和平穩定的發展。 首先,歷史的長河證明了統一的必然性。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和歷史使命。自古以來,中國的統一一直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實現祖國統一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和國家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首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和基本特征。自古以來,中國的統一一直是歷史的大趨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