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這5個人就創造出高達50億的使用量,就連發大財的水果公司也指名使用,改變了全球電腦產業

記得國小三四年級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後,就是飛快地寫完功課,給媽媽檢查後,拜託爸爸開電腦讓我玩電腦遊戲,沒錯,我家裡的第一台個人電腦就是讓我拿來玩遊戲的,每次要玩遊戲前都要請爸爸幫我施展魔法(輸入DOS指令),接著再放入1片大紙板(磁片),再等個2~3分鐘就可以玩遊戲啦。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這個四四方方的小方塊,有很多種顏色,這個小方塊在我們這裡都叫做軟磁碟或是磁片,在中國大陸叫做軟盤,在香港叫做磁碟。

說到這裡我的疑問又來啦,這麼厲害的黑科技到底又是誰發明的啊~~~~

8吋、5.25吋、3.5吋磁片(左至右)

開端

1877年美國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將聲波變換成金屬針的震動,並刻錄在錫箔上,實現了錄音,發明了留聲機。

托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

1896年丹麥的電機工程師瓦爾德馬爾.波爾森(Valdemar Poulsen) ,將音波轉為電流,再將電流轉為磁力,並將磁力保存在鋼琴線上,發明了磁線錄音裝置,並於1898年獲得專利。

瓦爾德馬爾.波爾森(Valdemar Poulsen)1869年11月23日~1942年7月23日

磁帶發明者(1928年)

1928年一位德國科學家弗里茨.普魯默(Fritz Pfleumer ) ,在非常薄的紙帶上塗抹了氧化鐵粉,取代了鋼琴線,發明了磁帶,申請了這項發明專利。

弗里茨·普魯默(Fritz Pfleumer)1881年3月20日~1945年8月29日

氧化鐵粉

1932 年 12 月 1 日,授予德國電器設備製造商AEG專利,製造世界上第一台磁帶錄音機 Magnetophon K1,於1935年柏林國際廣播展覽會(IFA) 上首次展示。

Magnetophon K1

後續磁帶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像是儲存畫面的錄影帶,儲存聲音的卡式錄音帶、盤式錄音帶、8音軌卡匣等等各式各樣的磁帶。

8音軌卡匣

卡式錄音帶(資料來源-tapedeck.org)

盤式錄音帶(來源-FB檔案館-典藏國家記憶)

錄影帶

8吋磁片(1967年至1980年)

1956年9月14日IBM推出了第一個可移動式的電腦用磁帶系統,名為IBM 350。

IBM 350

這個系統使用一個重達907公斤(2000磅)的金屬容器,來裝載50捲1.27公分(半英寸)寬的塑料覆膜磁帶,可以儲存5百萬個字元大約是3.75MB,每月租金為3200美金,相當於2021年的30,900美金(約2021年的855,621台幣),我的天啊,這租金真的不是平民百姓可以租用的,難怪用戶全都是企業或是軍方。

由於第一顆移動式硬碟不只體積過於笨重龐大,價錢也非常不親民,因此IBM於1967年找來了當時的產品經理 艾倫·舒加特(Alan F. Shugart) 負責開發新的外接式儲存裝置的新專案,隨後他指派了專案主要工程師 大衛·諾布爾(David L. Noble)<真正的磁片之父> ,負責開發新的儲存方式讓IBM的大型電腦使用,為此他提出了一個直徑為8吋(20.32公分)軟性儲存盤的全新設備方式,沃倫·達爾齊爾(Warren L. Dalziel)<磁片主要發明者> 為主要發明人,另外兩位團隊成員 赫伯特·湯普森(Herbert Thompson) 與拉爾夫·弗洛雷斯(Ralph Flores) 則是開發用來保護軟性儲存盤的保護套,用來保護儲存盤免於灰塵影響。

艾倫·舒加特(Alan F. Shugart)1930年9月27日~2006年12月12日

大衛·諾布爾(David L. Noble)1918年至2004年

赫伯特·湯普森(Herbert Thompson)

1971年推出了歷史上第一片8吋磁片與磁碟機(23FD) ,在當時只能讀取資料,不能寫入資料,最初最大儲存容量為80KB,最後提升至160KB,至於價錢部分,我查詢相關資料,一張磁片價格大約為1970年代的 5 美元(相當於2021年的21美元,相當於2021年的138元台幣)。

23FD(8吋)與3.5吋大小比對(來源:維基百科)

憑著帶有磁碟機的相容機種價格逐步下降,IBM個人電腦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之後IBM選擇微軟的MS-DOS系統成為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微軟便將MS-DOS作業系統的A槽作為預設槽。

IBM PC-5150

5.25吋磁片(1970年至1990年)

時間來到1976年,Memorex、DEC等其他電腦設備供應製造商,相繼開發出可以被格式化及覆寫的5.25吋新型磁片,容量有90KB、180KB、360KB、1.2MB,不過能支援到哪個容量就要視磁碟機而定了,大多數電腦供應製造商的磁片都是採用能夠與IBM電腦及相容電腦的標準MFM編碼格式,MFM是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的縮寫,是一種將數位訊號轉換為磁性訊號的方法。它可以減少數據之間的同步錯誤,提高儲存密度和可靠性。

5.25吋磁片(網路截圖)

唯獨只有蘋果電腦公司採用私有編碼格式,僅提供他們自家電腦Apple II的Disk II使用,Apple II與其他微型電腦一樣都是使用盒式磁帶儲存,當時的總裁麥克·馬克庫拉(Mike.Markkula)使用Apple II的支票相關軟體時,光是載入磁片的程式就需要花費2分多鐘讀取,檢查檔案又要再花費2分多鐘,便要求Apple II首席開發人員史帝夫·沃茲尼克亞(Steve. Wozniak)設計一個專屬的磁碟機,由於沃茲(Steve. Wozniak),在操作系統設計方面缺乏經驗,便找來了史蒂夫·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一同進行該專案,賈伯斯找來了外包公司謝帕德森微系統(Shepardson Microsystems)簽定合約開發了專屬Apple II的第一個Apple Dos系統。

Disk II (來源:維基百科)

Apple DOS (來源:網路截圖)

1978年Disk II的5.25吋磁片問世,每張5.25吋磁片可儲存140KB資料,當時其他廠牌開發的磁碟機支援的磁片只能儲存88KB或110KB,也使用了沃茲的演算法來實現高速讀寫的設計,每秒可讀寫約15KB,其他廠牌的讀寫只有3KB或4KB,Disk II還使用了一種稱為自適應速度控制法(Variable Speed Control)的技術,可以根據磁片的旋轉速度調整讀寫頭的速度,以達到最佳的資料密度和可靠性,售價為 595 美元。(相當於 2021 年的 2,470 美元,相當於2021年的68,394元台幣)。

隨著個人電腦對儲存空間的需求量不斷加大,配置雙磁碟機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磁片的價格也持續下降,因此微軟的MS-DOS作業系統,也將B槽都預留給了5.25吋磁碟機,從MS-DOS 5.0開始,就強制將主硬碟分割命名為C槽。

MS-DOS5.0(來源至INTERNETarchive)

3.5吋磁片(1979年至2011年)

1979年日本索尼公司開發一種新型的小型磁片,用來取代先前的8吋與5.25吋磁片,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正式推出3.5吋磁片,最初的容量為720KB,後來才提升至1.44MB,並將其授權給其他廠商生產,日本索尼的3.5吋磁片最具特色的就是採用了堅固的塑膠外殼以及彈簧式的開關,比先前的8吋與5.25吋磁片更方便、更可靠、更大容量,因此在1984年也被蘋果電腦公司的Mac電腦採用,作為Mac電腦的標準配備。

1984年蘋果電腦公司出產的Mac個人電腦

在1980年至1990年3.5吋磁片使用度達到高峰,1996年時全球有多達50億片磁片正在使用,直到硬碟(HDD)價格開始親民化、CD-ROM、USB這些更方便、更大容量的儲存裝置陸續出現,磁片的使用率持續下滑,磁碟機也逐漸被淘汰,不再是個人電腦的標準配備。

其他廠牌3.5磁片

由於銷售數字越來越差,2009年9月日本索尼公司宣布,於該年上半年全面停產3.5吋磁碟機,2011年3月宣布停產3.5吋磁片。

ZIP磁片(1994年至2019年)

雖然說3.5吋磁片是個人電腦的儲存裝置主流,但是還有一個比3.5吋更大容量、更快速度、更耐用的儲存裝置,叫做 ZIP磁片。

zip-disk

ZIP磁片的製造商只有Iomega與Fujifilm兩間公司,1994年由Iomega公司率先推出,最初容量為50MB,後來再推出100MB容量,之後再推出250MB與750MB,雖說ZIP磁片有更大容量、更快速度、更耐用的特色,但必須使用專用的ZIP磁碟機,而且不同容量的ZIP磁片與專用磁碟機也有著相容性的問題,反觀3.5吋磁片在任何有3.5吋標準磁碟機的電腦上都可以使用,更加普及更加方便。

之後3M公司也推出了的120MB大容量的3.5吋磁片,Super Disk(又名LS-120) ,可惜由於速度超級緩慢,再加上ZIP磁片已經拿下大容量市場的領導地位,所以這款大容量的3.5吋磁片並沒有受到熱烈關注。

zip-disk(750MB)

現行狀況

2023年的現在,或許已經看不到使用3.5吋磁片的電腦,但還是有少數的公家機關或是研究單位、航空產業、醫療設備無法與新軟體結合,因汰換新電腦相關設備的成本相當昂貴,或是還沒有數位化、線上化,因此仍然依靠舊型電腦的磁片來進行資料傳輸。


後記

與個人電腦初次見面是在國小的計算機概論課程,我馬上就被這神秘的小盒子給吸引住了,那時電腦教室的電腦很常使用磁片,所以磁碟機的磁頭很快就會卡上灰塵,這時候就必須要使用對應尺寸的清潔磁片,清潔磁片上面有張貼紙,可以記錄上次清理的時間,在對應尺寸的清潔磁片滴上幾滴清潔液後,放進磁碟機清理後,磁頭就可以重新讀取磁片。

3.5吋清潔磁片(來源網路截圖)

當年使用個人電腦的動機就是玩遊戲,像是三國志2、大富翁2、美少女夢工廠,而在1995年最知名的遊戲就是仙劍奇俠傳,必須使用到12片5.25吋磁片,那時候真的是為了這款遊戲廢寢忘食的玩,每天就是跟同學和補習班同學聊著仙劍奇俠傳的進度,聊著李逍遙、趙靈兒、林月如、阿奴這些角色,另外還有微軟的作業平台Windows95也是必須要使用到18片3.5吋磁片,那時候光是要安裝作業軟體與安裝遊戲,就要一直換片,整個過程就是......,累啊.........。

WIN95磁碟(來源網路截圖)

仙劍奇俠傳DOS版(來源網路截圖)

我認為磁片對於電腦產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它是一種方便、便宜、可攜式的儲存媒介,讓電腦使用者可以輕鬆的傳輸和備份資料。磁片也促進了電腦軟體的發展,因為它可以將程式分割成多個磁片,讓使用者進行安裝和更新。磁片還是一種重要的啟動裝置,可以用來引導電腦或修復系統問題。

但是,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磁片的容量和速度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的需求,而且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損壞不易保存。因此,磁片逐漸被光碟、隨身碟、記憶卡等更先進的儲存裝置所取代。磁片在21世紀初就已經慢慢被淘汰,但它仍然是電腦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蒼天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