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語言叢林裡的冒險故事:<巴別塔學院>讀後

在創世紀的故事裡,原初之時人類都說相同的語言,後來地上的王想要修築一座直達天上的巴別塔,上帝見此情形,於是打亂了人類的語言,並把人們分散到各地,使得人們不再知曉彼此的話語。這故事的主旨是原來是說神與人的鬥爭,不過也恰好解釋了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形成原因。人類遷居各地,時間久了,語意、語詞逐漸變異,形成不同方言,最後,漫長時間與遙遠距離將使異地之人的語法、句法乃至語音都無法辨識,人們不再聽懂彼此的話語,最終形成不同的語言,而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就需要借助於翻譯了。

不同語言之間,尤其差異愈大的語言,可能並不存在一對一完全對應的詞組,存在的只有相似的詞組而已,這些轉譯成其他語言的詞組,彼此乘載了各自文化背景的豐富象徵,這些內涵是不盡相同的,它們也許指涉類似的物或事,不過更多屬於異文化間的概念卻是難以轉譯。因此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在翻譯的過程裡,總會丟失掉某些意義與概念。這個現象卻成了<巴別塔學院>這本奇幻小說的魔法力量來源。這樣的設定可謂是極具巧思,別出蹊徑。

<巴別塔學院>的主角是一位居住於廣州口岸的中英混血的男孩羅賓,在十九世紀的廣州瘟疫中他的母親與家人都死了,他自己也奄奄一息,他幸運獲救後被帶往英國有計畫地教育著,然後進入位於牛津的巴別塔學院就讀。巴別塔學院是一所專研語言學與翻譯學的學院,這所學院專門訓練不同語言間的「譯者」。最傑出的譯者專精不同的語言,他可以針對某個詞組,選出不同語言間最恰當的配對,分別刻在銀條的兩面,銀條自會汲取語言翻譯過程中遺失的意義,並重新以物理上的形式呈現,發揮強大的魔法力量,這就是銀工魔法,這是這本小說最重要的奇幻設定。在小說開頭,英籍的勒維教授即是以這具有魔法力量的銀條救了羅賓。在小說中大英帝國的強大都仰賴這樣的銀工科技魔法。可以說巴別塔學院就是大英帝國最重要的軍火庫與科技中心。

<巴別塔學院>與<哈利波特>有許多相似之處。<巴別塔學院>也是一本奇幻小說,同樣也有奇幻的魔法,甚至也有如同霍格華茲學院般的魔法學校―巴別塔學院,以及同儕間吵吵鬧鬧、卻也相親相愛的青春情誼。兩本小說是如此相仿,卻又完全不同。<巴別塔學院>可以說是一本披著奇幻小說外衣的政治社會小說。它藉著架空歷史的情節,帶領讀者回到十九世紀,回到那個帝國主義征服世界的年代,甚至來到了驚醒東方世鴉片戰爭前夕的歷史現場……。在這部小說裡作者意圖放進的主題包山包海,幾乎涵括了所有西方新左眼中政治正確的主題,反帝、反殖民、反性別歧視等,說這是一本政治正確的小說大概不為過。

羅賓同屆同學有三位,分屬不同族裔、膚色,包括印度裔少年雷米、奴隸後裔的黑人少女薇朵瓦及貴族出身的白人女孩蕾媞。作者這樣的安排各自代表不同族裔與性別在十九世紀帝年代的所遭遇的各種情境,羅賓與雷米各自象徵了西方對東方世界的宰制與殖民掠奪,薇朵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販奴現象。作者意圖藉著這幾個角色及他們過往故事來呈現當時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對於非洲、亞洲等東方世界的宰制與掠奪。當時的西方世界普遍以著某種偏見來應對非洲、中東、南亞及東亞等異質性社會,他們基本上忽視了這些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而將之視為同質性的停滯與落後世界,以西方中心論的視角,看待這些異文化為屬於「他者」的邊緣世界。藉以塑造西方世界優越論,從而合理化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不過在小說後半部關於反帝、反殖民情節鋪排上,我認為<巴別塔學院>寫得過於教條化與刻板化,彷彿是一群沒有演技的演員,缺乏抑揚頓挫地念著台詞、然後僵硬地在舞台上走個位,總讓我有看樣板戲的感覺。尤其作者最終以暴力的型態來彰顯反帝的勝利,是我不能認同的,這與真實的歷史演變並不相符。事實上暴力革命之後接踵而來的總是更巨大的暴力。

反倒是作者描寫蕾媞在當時代龐大的父權陰影下表現出的微弱的、幽微的抗議姿態,及作為英、中混血的羅賓掙扎於身分認同的徬徨描寫得極為成功。我認為這可能與作者出身有關,華裔作者匡靈秀生長於西方世界,因此她更能理解中國式的傳統父權與東方臉孔卻生活在西方世界所衍生的身分認同問題,這或許是這兩個主題寫得深刻的原因。

這算是一本成功了一半的作品。它的成功那一半在於作者旁徵博引的語言學的豐富知識。而它的政治正確的主題則彌補了他失敗的那一半。別出心裁的奇幻設定以及高上大的主題,大約就是它能夠獲獎的原因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