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影響我們的選擇,那我們如何在環境影響我們的時候有所警覺呢?Goldsmith提出利用回饋來提醒自己注意環境與行為間的連結。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我們開車時常常會不自覺地超速行駛,有些地方就會有雷達測速儀,就是是有速度顯示的測速儀,一旦你開到測速儀前面,就會顯示你的時速。一旦你看到測速儀上面的時速超過規定限速,你就會放慢速度,雷達測速儀就是駕駛人的回饋系統。
雷達測速儀可以起作用,是利用了一種已經得到驗證的行為理論——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雷達測速儀檢測駕駛人的行為(例如超速),並把這些資訊(時速)即時回饋給駕駛人,讓駕駛人做出反應。這是一個「行為—資訊—反應」的循環。當駕駛人做出的反應再次得到回饋時,一個新的循環就開始了,如此循環不息。駕駛人只需要看一眼雷達測速儀上顯示的速度,就可以做出立即反應。可見回饋迴路在改變人們行為方面的巨大效用。
回饋:包括提供回饋和接收回饋,是讓我們我們更注意環境和行為之間聯繫的第一步。Goldsmith 指出一個回饋迴路包括四個環節:證據(evidence)、關聯(relevance)、後果(consequence)、行動(action)。駕駛人即時得到有關他們開車時速的數據(證據);這些資訊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因為它和限速標誌是同時出現的,讓駕駛人明瞭他們是否超速(關聯);察覺到自己超速以後,駕駛人害怕吃罰單或者傷害他人(後果),所以就會減速(行動)。
Goldsmith提到在他每次一對一指導中,基本上是從一個回饋迴路開始。例如,Goldsmith會對被指導者的周邊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以蒐集有關被指導者的一些行為相關資訊。在進行一對一指導的第一步行動是讓被指導者看到證據,
那些有關被指導者行為的故事,這會引起被指導者情感上的共鳴,因為這些故事都來自被指導者身邊的人,且故事與被指導者之間有明確的關聯。回饋迴路的第三個環節「後果」,也非常明顯:如果被指導者不改變他的行為,他可能無法成為理想的團隊成員,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毀掉自己的職業前途。Goldsmith 認為只要證據、關聯和後果深深嵌入被指導者的思維,他就會有足夠的理智,開始行動。
這就是Goldsmith 利用回饋迴路來誘發理想行為的原理,透過回饋迴路的四個環節:證據、關聯、後果、行動,就有機會改變行為。Goldsmith 認為:好行為不是隨機的,是有邏輯的,是有機可循的,是有意義的,是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的,也是可重複的。
我們只需要關注我們所處的環境和行為所創造的回饋迴路,一個精心設計的回饋環能誘發理想中的行為,但我們所處的環境常常是誘發不良行為,環境在不經意間違背了我們的意願和判斷,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環境改變了。就像是我知道自己應該去運動,但天氣一冷就會讓我自己在心裡提出一個「氣溫低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理由,然後休息一天。
但如果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環境,讓它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回饋迴路一樣,誘發我們做出理想的行為,結果會怎樣?這種環境不但不會阻礙我們實現改變的目標,反而會激勵我們不斷努力,讓我們在紛雜的環境中不再遲鈍,變得更加敏銳。例如在床邊放好運動服,以便眼睛一張開就可以晨跑,這正是很多談到行為改變書籍,都會教導讀者利用環境中的回饋迴路來引導正向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