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rl.cc/aLeyK9
由於過去撰寫過免費投資的科普文【市場知識】拒絕當韭菜!避開雷區,善用高股息 ETF 賺錢一文收到不錯的反響,且方格子正在舉辦財富自由的徵文活動,於是我將過去所提過的內容做一些整理,撰寫了本篇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
首先,要談財富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就必須先給它明確的定義,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財富自由的解釋為:
指工作並不為了錢,而錢完全夠用的狀態。只要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等於或超過日常開支,便稱之為退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單來說,就是你已經有了一筆足夠大的財富,此後就算你再也不做任何勞動,這筆錢或它往後所孳生出來的錢,也夠你餘生不愁吃穿。
如果你仔細看這樣的內容,其實可以發現一個關鍵,便是「不愁吃穿」這件事情是很看個人的。打個比方來說:今天如果你理想的退休生活是三餐正常吃,每季逛個網拍,一年出一次國,然後假日去逛逛百貨公司吃個美食街,那這樣生活狀態年消費大概不超過 100 萬;不過如果你是希望要私人飛機,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出國,每週買一個愛馬仕,那要滿足這樣的退休生活,可能每年的現金流得超過一千萬。
也就是說,或許大家都知道財富自由的定義,但在把它掛在嘴上朗朗上口之際,你必須先釐清你所理想的生活是什麼,而它必須花費多少的代價才能達成。
換一個方式想,你得先知足、承認自己在某些慾望上必須做出取捨,要是你設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那你這輩子如果去搶銀行,或是中個樂透肯定達不到,那你成天喊「好想財富自由」就只是在玩辦家家酒,並不是對自己負責的行為。
在定義好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大概每年需要花費多少錢之後,你就可以回推那你大概要多少存款才能夠支撐你理想的退休生活。用個最粗暴簡單的算法就是,你理想的退休年花費乘上 30 ,就大概是你必須準備的錢。
像是如果你希望維持現在的生活模式,而現在你的年薪是 50 萬,已經足夠你日常生活所需,那麼你要維持現在的生活條件的財富自由門檻就是 50 萬 X 30 = 1500 萬。
也就是說你只要有了 1500 萬並投入合理的股票標的後就可以原地退休了,而這樣的概念也包含了預期未來會通膨之後,在每年領走約 3% 的資產後,剩下的錢可以繼續複利,在沒有典範轉移的狀況下,至少足夠讓你花上 40 年以上,所以是一個已經算非常安全的方式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你現在的存錢速度+投資效率,什麼時候能夠讓你有 1500 萬?
這是一個非常單純的數學題,而數學不會騙人,不行就是不行。
今天請你拿出計算機,算一下前三年你每年存了多少錢,以及這三年間你的股票資產增加了多少,並取一個平均數,就可以得到你每年在支付完固定花費後,大概會增加多少的錢。然後把 1500 萬這個目標扣掉你現在所累積下的所有財富後,剩下的錢 ÷ 這個平均每年可以增加的金錢數量,就會是你想達到財富自由「至少」需要花上的時間。以下實際舉例:
假設你前三年平均存了 60 萬,並存股票市場賺了 60 萬,共 120 萬,那將 120 萬 ÷ 3 得到的 40 萬,就是你每年大概可以存下的錢。
另外,你現在有 300 萬市值的股票+200 萬的定存,共計 500 萬,那拿你的目標金額 1500 萬 - 500 萬後剩下 1000 萬,就是你離目標剩下的差距,而 1000 萬 ÷ 40 萬(每年大概可以存下的錢)= 25 ,就是你離目標還需要維持這個存錢的步調至少幾年。
殘酷的來了,如果你算出來的數字超過 30 ,甚至是一個天文數字,那表示你如果以現在投資方式,加上薪資所得,想要達到想像的退休生活品質根本是天方夜譚。
這時部分的人就必須面對現實,他們自以為輕鬆的投資方式,加上每週都吃一次大餐,常常出國的生活模式,不可能讓他財富自由。那為什麼那些提倡這種方法的老師,最後都真的財富自由了呢?
因為他比你多了版稅、課程、代言、專欄收入,而你除了薪水外還有什麼?
所以這時他只有三個選擇:增加賺錢速度、平常花費更拮据,或是降低退休門檻的預期,然後在調整完上述選擇後,再算一次這樣有辦法在有生之年達到財富自由了嗎?
不過當你的退休生活期望已經不高的狀況下,我並不建議再降低對於退休的門檻,因為如果退休後只能活得像貧民,那這一生其實也沒什麼意思。
所以如果你的退休目標其實不過度奢華,我會建議從減少不必要的花費,以及增加賺錢的速度著手。
上述說道,若你的退休目標不過度奢華,我會建議你應該增加賺錢的速度,那賺錢的速度來自於哪裡呢?其實不過就是薪資所得、投資所得兩者。
而關於這種收入來源各自該如何增加呢?以下我分點呈現:
薪資所得有哪些呢?有鑒於我是一個投資粉專,其實這裡你去問高薪的工程師,或是你的主管更快,不過我仍先用表格列出一些重點,並簡單解釋:
而以上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其實都有短中長期的規劃差異。例如若你短期就想把錢投入市場,那麼直接去打工,拿到薪資後直接投入市場是最快的。不過若你是想做長期規劃,那麼就需要考去期望值的問題,也就是「讓期望值為你工作」。而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例如你跑熊貓有 100% 的機率,二十年可以多賺到 200 萬的收入,那跑熊貓這個決定的期望值以二十年來看,就是 100% X 200 萬 = 200 萬。
不過若是你持續進修,後續無論是跳槽或是升主管,可能在前五年對你的薪資沒有任何差異,但如果再看得更遠,有 50% 的機率讓你在在二十年後內獲得 2000 萬的收入,那進行這個決定的期望值以二十年來看,就是 50% X 2000 萬 = 1000 萬,等於跑熊貓的 5 倍!
當然你會覺得,只有 50% 的機率還是有意外呀!但其實這是要告訴你兩件事情:
例如你如果年紀輕輕去進修,往後來日方長,你無論是當上主管的機率或是你當上主管後可以領到更高薪資的年限都會高上許多。
像是銅板有兩面,擲一次正反機率都是 50% ,但在擲無數次之後,兩邊各自得到的次數都會趨近於 50% ,同理可證,雖然如果只押注進修升任主管這個機率 50% 的決定,也有 50% 的機率會落後,但如果可以做五件 50% 但期望值較高的事情,那五件都落空的機率就只剩下 3.1%,等於幾乎不可能落空。
同時你進修後也會有更多選擇,像是同時可以內部升職跟外部跳槽都嘗試,也讓你有更多選擇,像是擔任顧問、創業,同時你在社會上的價值也更不容易被取代,這都是進修後所得到的效益。
我們該如何增加投資所得呢?當然就是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了!至於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來了解,投資報酬是怎麼計算的:
投資報酬 = 本金 X 績效
也就是說,要增加投資所得就兩種方式,提升本金,或是加強績效。至於如何加強績效呢?簡單來說就是加強投資的能力。關於這一點,過去我寫過不少相關的系列文可供參考,提供在下方,建議可以依序看過,這裡的就不再詳述:
【市場知識】一次交易的執行背後有哪些脈絡?淺談從構想、驗證到實際交易的完整歷程(上)
【市場知識】淺談從構想、驗證到實際交易的完整歷程 — 一次交易的執行背後有哪些脈絡?(下)
在這裡我們來談另一個其實比增強投資能力更速成,更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本金。
你肯定會覺得,增加本金肯定是指要存更多的錢去投資吧?其實不然,這裡有一個非常速成的方式,就是「槓桿」,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其他工具,讓你投入的每一塊錢都可以達到更高的價值。
這個概念其實很好理解,如果你有 100 萬的本金,每年都可以在股票市場賺到 10 萬,那把本金變成 200 萬,豈不是每年賺的錢也可以翻倍成 20 萬?而這個把 100 萬變成 200 萬的過程就是槓桿,也就是利用各種工具,把本金或其影響力變大的方法。
至於有哪些常見的槓桿工具呢?
礙於篇幅有限的緣故,以下僅簡單列出以下幾種與原理,若看完後若你對某個工具產生興趣,請務必再去尋找其他資料並進一步詳細了解,才不會白白浪費辛苦的血汗錢,並把效益發揮到最大:
大家應該很常聽到質押,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工具,也是我時常使用的工具。原理就是你的房子可以拿去抵押借錢,叫做房貸;車子也可以拿去抵押借錢,叫做車貸;那你的股票當然也可以拿去抵押借錢,就叫做質押。
質押最大的優點,就是審核非常方便且快速,只要透過手機 app 申請,最快經過半天就可以收到借款,且質押的利率是看你的股票標的計算,所以如果你是拿 0050 成分股去做質押,利率通常都在 2~3%,且對於銀行給予的信貸利率條件較高的人而言,從這裡獲得的利率有可能較低。
不過在質押時,必須注意這個工具是有可能會斷頭的:
若你將股票質押,就必須將維持率(股票市值 ÷ 貸款額度)保證在 130% 以上,假如低於130%時,貸款方會通知你需要在 2 個營業日內補足金額,若超過期限對方就有權將你質押的股票賣掉。
也就是說質押雖然很方便,但它卻含有斷頭的風險,如果你的風格是越跌越買,很容易最後斷頭收場。所以實務操作上,若想要使用質押工具,利用波動率較低的股票進行質押,然後再用借出來的錢去購買波動率較高的股票會比較合適。
另外今天拿 00679B 等債券 ETF 舉例好了,若目前債券殖利率為 3.9% ,但你的質押條件是 2.5% ,那麼你將債券 ETF 拿去質押後再去買債券 ETF ,就等於直接賺到殖利率與你要付出的利息中間的利差,甚至還可以賺到後續可的資本利得,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
信貸很直覺,就是用你的信用去借錢,最大的優點是隨你怎麼用就怎麼用,只要你按時還本金加利息,就沒有斷頭問題,非常自由。
不過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缺點就是信貸每期都需要還本金加利息,但把本金還掉後每個月所要償還的利息,依然是用當初一開始借出的本金金額做計算,所以隨著本金慢慢還回去,手邊借出來的錢越來越少,利息卻是一樣,等於借貸成本會越來越高。
另外隨著升息,信貸的利率也可能隨之增加,所以若預期後續將有升息循環,需要提前防範可能增加的成本。
而對於上述的缺點,實務上有人會定期還掉貸款後重新借款,去重置能夠借貸的金額以及談到更好的利率,若考量到需要再繳一次開辦費仍然划算的話,便能夠參考。
此外因為小銀行較少人去借款,所以通常給出的利率會較大銀行優惠,而透過薪轉銀行借款也可能會獲得比大銀行優惠的條件,建議有意借款者可以從這兩個方向詢問,但切記不要詢問過多間,短期多次聯徵可能會影響後續可以拿到的利率條件。
槓桿 ETF 的原理因為標的而有所差異,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各種方式使槓桿 ETF 可以複製原型標的的單日兩倍績效。像是今天如果 0050 上漲 1% ,00631L 就是漲 2%,相反的如果 0050 今天下跌 1% ,它就下跌 2% 。
購買槓桿 ETF 需要注意的事項:
許多人都把期貨想得很複雜,但它其實可以說得很簡單,簡單來說原理就是你向券商支付一個保證金到期貨帳戶後,就可以跟他租一個標的的所有權,後續漲了算你賺的,但下跌也要你自行承擔,而賺賠的錢都會從期貨帳戶去增加或扣除。
而保證金的價格則要看你的目標商品是什麼,且會依據當下的法規而浮動,像若是台指期貨(以台灣指數為標的)大概是十六~二十分之一、個股期貨(以股票為標的)大概是六分之一。
此外保證金並不是付給券商的費用,它仍是你的錢,不過券商會規定你持有期貨時,期貨帳戶需要有一定的金額,稱為原始保證金。
另外若後續遇到期貨的價格下跌,會從期貨帳戶裡面的保證金扣除,一旦裡面的金額少於特定的額度(稱為維持保證金),券商就會要你補足,後續若期限內無法補足,他們就會替你強制賣出,這就是所謂的斷頭機制,通常會發生在你買的期貨快速下跌,保證金快被扣光了,但你無法補足需要的金額到保證金帳戶中。
所以期貨的槓桿就是來自於保證金與實際標的中間的價值落差,例如假設台灣加權指數為 18,000 點,台指期的規則是 1 點 200 元,所以總價值就是 18,000 X 200 = 360 萬,而你只需要付出 167,000 元的保證金就可以持有這個期貨,等於開了 20 倍的槓桿。
詳細保證金金額可到這裡查詢:
https://www.taifex.com.tw/cht/5/indexMarging
而操作期貨有哪些優點呢?以下簡列:
透過以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假設要買 1000 萬的股票跟期貨,股票需要付出 58,500 元的成本,但就算以手續費 200 元計算,期貨也只需要付出 800 元的成本,差距 73 倍!當然後續還有轉倉問題,但就算讓你轉 12 次,費用還是低廉非常多。
所以實務上,如果你想投資全台灣指數,那與其買 ETF 不僅要花費高昂的交易費用,還需要內扣的成本,不如持有它的期貨,成本將減少許多。
當然,一個工具不可能都沒有缺點,期貨的缺點如下:
最後在結束前,分享一些熟練投資人實務上會用期貨來進行的妙招:
如果看到這裡,先感謝你的耐心觀看,另外雖然這篇文章的論點有點非主流,甚至離經叛道,但仍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雖然這篇文章的字數繁多,但這些內容不僅是經驗的濃縮,也包含了許多平時沒人會告訴你,威脅到他人利益的真話,例如:如果不實際驗算,你怎麼知道那些「老師」告訴你的方法有沒有用,難道你要等到真的 65 歲失去了工作能力,真的要依靠這筆錢生活時,才發現自己被騙了一輩子,只能去死嗎?
或是有些老師因為不懂槓桿,或是因為知識不足、利益衝突等各種方式,腦羞成怒地告訴你槓桿都是壞東西,反而讓你白白多浪費十年的時間與生命,才達到本來該有的財富自由。
最後,祝福看完文章的你,在往後的人生與投資路上都能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