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憂鬱詩人:威廉·柯珀 (上)

童年喪母,被同學欺凌、父親的冷漠和期望,坎坷的愛情經歷、公開考試的壓力和好友遇溺的死亡,這一連串的打擊,成為 William Cowper 一生的無形的枷鎖,他不斷在黑暗和痛苦中爭扎,似乎只有死亡才可以讓抑壓的心靈得以釋放,結果卻是失控的多次自尋短見,而被送進瘋人院約兩年之久,以後的歲月也是在情緒起伏不定的狀態中渡過。


英國十八世紀的浪漫派詩人 William Cowper ( 讀音:Cooper), 從童年開始就在孤獨無援的環境長大。唯一能給他溫暖的至愛母親,在 Cowper 才六歲的時候因為難產而死,只留下他和弟弟,還有一個冷漠威嚴的父親和繼母,小威廉不久之後被送往寄宿學校讀書。Cowper 天生內向,孤僻敏感的性情正是最容易被欺凌的對象,兩年在寄宿學校的日子不覺亦做成以後的傷害,從此 Cowper 更加自我否定,更不輕易相信任何人。


Cowper 家庭背景大有來頭,祖父是有勳爵名銜的大法官,伯公曾是英國財政大臣 Cowper 伯爵,母親 Anne Donne 是十七世紀詩人John Donne 的後人,父親是牛津大學精英,亦是英王佐治二世的特別委任牧師,背後有這麼顯赫的家世,可以想像到小威廉從小就要面對的壓力。Cowper 遺傳了母親對文學和詩詞的喜愛和天賦,亦跟舅父母的關係很親密,深受他們的影響,自小就沈溺在閱讀的世界裡,反之對父輩的法律和政治背景毫無興趣,但由於他是衆多僅能長大成人的長男,父親當然期望他能夠繼承祖傳,成為一個有地位或有權力的公眾人物。



兩年在寄宿學校被欺凌的生活終於結束, Cowper 被轉送到著名的 Westminster 寄宿學校,最終在廿一歲的時候成功進入法律界,在倫敦的 *Temple 實習,他總算成全了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可是又有誰想到這樣的代價,卻把這個年輕人推進更抑鬱更幽暗的深淵裡?在當實習律師的時候,Cowper 因為有堂妹妹的愛情滋潤,他曾經有過短暫的快樂,亦成為他在法律工作支持下去的力量。可惜因為血緣太近,這段「不倫戀」被雙方家長大力反對,Cowper 的精神狀況開始很不穩定,過去潛伏著的壓迫和憤怒,漸漸都浮現出來,情緒變得越來越複雜,令人難以觸摸。


William Cowper 畫像: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London (圖片來源:John Newton 傳記)


多年以來壓抑著的情緒,就像一座睡火山,只待適當時候爆發至不可收拾的地步。透過一名親戚的安排下, Cowper 被引薦到國會上議院*House of Lords) 作程序記錄的書記*(Clerk of the Journals),這是很難得的晉升機會,將來亦可以藉此踏上政治的仕途,但沒想到這正是引發他精神崩潰的導火線。就在 Cowper 快將要面臨極期嚴格的公開口試的幾天,天生敏感和生性內向的他終於抵受不住一直以來的壓力,嘗試三次企圖輕生卻不遂,之後被親人送去在 St. Albans 的精神病院 (asylum) 治療。


Nathaniel Cotton 是一名基督徒的精神科醫生,他在St. Albans 開設了一間小規模的精神療養院,希望能幫助那些在當時被社會遺棄的病患者。在起初的八個月裡,Cowper 還是在自責和內疚中不停爭扎,直到有一天的早晨,他坐在窗旁,不遠處桌上的一本聖經引起他的注意,不自覺地隨手打開,第一句經文如閃電般擊中 Cowper 的腦袋:

神預先定下耶穌為平息祭,是用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為要顯明神自己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過去所犯的罪⋯」羅馬書三章廿五節。


隨後在日記裡,Cowper 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我突然接收到相信的力量, *公義的日頭照在我身上,藉著祂寶血的洗滌,我罪得捨免⋯⋯我完全覆沒在這奇異的愛裡,只能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天空。」

根據自己這段經歷,Cowper 後來在 Olney Hymns 詩集寫下 「Hark, my soul! It is the Lord」,充分表露出 Cowper 對於神救贖的領悟: 淌血受傷的靈魂得醫治,從黑暗的迷路遊蕩中得見光明。 歌詞節錄如下:

Hark, my soul! It is the Lord: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