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即破題點出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表現有太多相似之處,可能混淆、也可能共病,造成診斷及治療上的困難。
醫師雖有醫學上的專業,但在診間和患者接觸的時間畢竟有限,平日與患者相處最久、最瞭解患者的通常是他們身邊的照顧者,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所著《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楊詠婷 譯),或許是想延伸到診間外告訴家屬:除了失智症以外,憂鬱症也可能造成老人的身體不適與認知障礙,希望能進一步避免最令人難過也難以挽回的事態--老年人自殺。
如果晚年罹患憂鬱症沒人發現,家屬只以為他「老年癡呆了」,到過世前數年都活在抑鬱狀態下,生命即便延長卻沒有好的生活心理品質。且憂鬱症長期未經治療,會使大腦的機能性變化成為器質性變化,將有極高可能造成失智症。
透過《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和田醫師走出診間與照顧者促膝長談,以白話易解的文字簡單說明醫學上憂鬱症患者內分泌異常狀況、談及年輕人憂鬱症與老年憂鬱症患者的不同表現,再對比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的臨床表現,介紹如何預防、察覺、再到治療,並呼籲及早察覺憂鬱症積極治療、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人生識字憂患始,只要活著就不斷面臨失去,喪偶、喪失自信、失去頭銜。別說長輩了,正值青壯年的我們未來也將遇到這些關卡,需要學習與這些疾病共處。我們不需要一肩擔起老人的一切,這只會讓老人加速退化、且會加重老人什麼都做不成的挫敗感。我們可以做的,是減少環境變化衝擊,同時讓老人保有現在還能做的事,無論是簡單的穿衣服、刷牙、還是從事興趣活動、運動甚至做工作。
有人覺得一大把年紀還在做工作很可憐嗎?那可未必,有些人需要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社會參與感,保有健康的社交圈、與人群接觸有助於減緩認知退化。
曾經在新聞上看到,日本目黑區經營藥局已70年的幡本圭左女士,活到100歲仍樂在工作、保持健康優雅,被金氏世界紀錄登錄為最高齡的藥師。
不要擅自認定老人什麼都做不到。包括最近在立法院飽受爭議的老人福利法,將65歲以上所得稅級距未達20%(後改為5%)的長者免繳健保費、由中央全額補助,明明其中有許多老人甚至比青壯年人有錢、可以自己負擔保費,卻要中央全額補助,已有多個醫事團體對此法案提出異議,若通過將加速健保破產。
然而大家都心知肚明,提出此惡法的國民黨根本也無體恤老人的意思,不過是亂挖錢坑綁樁用。國民黨、民眾黨中不乏醫療界出身的立委,我相信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應該想得到執行後果如何,卻不積極反對,完全愧對他們的醫療專業素養。
《老人福利法》看似優待有老人的家庭,但實施後的財政缺口勢必從其他納稅人身上討,內容明顯沒有顧及下個世代的照顧者。
本書作者除了強調家庭給病人的支持,同時關心照顧者的心理健康,開導照顧者如何與失智或憂鬱老人共同生活、自我調適,提醒善用社區支援與長照資源,更考驗一個國家對財政運用的智慧,顯然會提出老人福利法這種修法就是沒有智慧。
和田醫師在序章溫柔地寫道:「失智症是神賦予的適應能力。當一個人罹患失智症後對身體機能退化、容貌衰老及漠視老人的社會環境就不再在意,甚至完全遺忘。」
讀到這句話時,身為失智症患者家屬深受感動,當意識到對方患有失智症,旁人多少會出現同情、可憐對方的反應,甚至會替對方感到難過,儘管失智症是一段起伏的過程、並非懸崖式地突然忘得一乾二淨,這段話仍是給家屬極大撫慰。就業服務法已通過,未來勢必造成重症患者難以請到外籍勞工的問題,新的一年希望老人福利法等惡法不要再闖過,尤其某些醫療界、法律界立委要秉持良知,否則絕對會失去選民支持。
(本文及本書無法代替醫師進行診斷,若讀者或家人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向合格醫療院所求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