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助大家庭:長青村的互助模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黃筱芸

因為機緣,長青村成立了……

時間回溯到1999年9月21日,一場大地震讓許多家庭支離破碎、無家可歸,災後各地地區忙於安置災民、重建家園。當災後安置結束後,有一群人依舊無家可歸,現在的長青村村長陳芳姿就去找當時的埔里鎮長商量。經過討論後決定承租了一塊地並建起組合屋,讓那些老人有個溫暖的家、三餐溫飽。組合屋、不同族姓的災民、各方的善心援助及有著服務熱忱的人一起組成這個社區——「長青村」。

 

長青村的組合屋

長青村的組合屋



長青村與其他老人福利機構的不同

目前社會上的老人福利機構多以商業模式經營,付錢給機構會得到相對應的照顧服務,而長青村並不一樣,對於來居住的老人是不收取相關費用的,並提供三餐、住處給需要的人使用。村長曾被問到「你沒有照顧老人家的專業,憑什麼來這邊接下這個工作、經營這個這裡?」對此的回應是「我雖然沒有專業,但是如果我把這裡的老人都當成是我的父母,用這樣的方式來做這件事就行得通。」雖然沒有受過正統的專業訓練,但是以照顧自己親人的經驗作為輔助,更能在照顧老人的事情上得心應手。

 

一開始來長青村的人大多是以災民身分入住,到後來長青村開始接納其他老人進來,「只問需求不問資格」讓那些因未符合行政部門規定而無法申請照護服務,但如果沒人照顧可能會生存困難的人,能夠來到長青村,讓他們有個能生活的地方。做為一個非營利團體,他們用自己的力量來照顧有需求但被行政規定排出在外的人,同時他們也接受特殊個案,讓來到長青村的人不侷限在老人這個群體。

 

長青村的認同與凝聚:從陌生到家的心靈轉變

從開始因為災民這個身分聚集在一起,到後來長青村開始接受其他個案,因為不同的原因相聚在此,而他們是如何對這裡產生認同感、凝聚力呢?最初,是規定老人們都要去菜園種菜,但後來發現這樣的規定行不通,就讓老人自由選擇,要種菜的去種菜、要做其他事的去做其他事。改變了方式,菜園卻始終沒有荒廢,在這片菜園裡,給予對種菜有興趣的人、有種菜經驗的人一片天地:從小小菜園裡感受到成就感;對「老有所用」產生認同感;對長青村產生歸屬感。

 


長青村內提供老人種菜的菜園

長青村內提供老人種菜的菜園



對於後進人員來說,剛開始無法對這裡產生認同,當他們在村裡生活一段時間後,看著村內的居民為了這個村都在「動起來」,新居民也開始做出改變,拿起旁邊的掃把開始掃地。起初是因為大家都在為這裡付出,自己不做事會感到不自在而開始為村裡做一些事,久而久之開始投入在這一片土地,被周圍的環境感染了,也認同這裡的價值。這樣的認同過程形成了「善」的循環,每當有新成員加入時,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從中形成對這個地方的價值認同,讓自己把這裡當成另一個家。


共食時光 好處多多

長青村最初的成立是為了給無家可歸的人一個家及三餐溫飽。「送餐」、「共食」長青村都實行過,送餐過一段時間發現這樣的行為會養成「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生活,於是換個方法,讓老人走出自己的私人空間,共同來到餐廳一起用餐,讓老人們「活動」起來。共食不只讓居民們增加活動量,也培養了定時吃飯的概念,規律的生活作息讓身體變健康。同時,也養成讓大家自己動手洗碗的習慣,把公共衛生轉變成個人衛生。

 

「共食」也能達到目測點名的效果,在早餐、午餐、晚餐時間以吃飯的方式來集合老人家們,如果發現有哪個老人沒有來用餐,村裡的職員就會去找他們,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在白天的時間掌握他們的狀況,甚至因為這樣的舉動即時發現老人的問題,把老人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開源節流的共融經濟,打造互助大家庭

長青村與一般的長照單位不同,在這裡生活不需要支付費用,免費提供住宿及食物,並且他們沒有公開他們的匯款方式,沒有大量的金流來到這裡,自己靠著「開源節流」來經營這個社區。「開互助之源,節浪費之源」成為長青村的核心價值之一,互助讓長青村不僅是一個居住場所,更是一個大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幫忙也省去了許多額外成本;減少浪費的機會,將資源有效利用也能減少經濟上的負擔。

 

對於平常的食材來源大多出自居民之手:「菜園」為他們提供日常所需的蔬菜量,依照季節變化種植不同的蔬菜,讓大家都能吃到當季新鮮蔬菜。「健康工坊」在裡面製作了豆腐、豆漿⋯⋯等相關豆製品,為日常的菜單增添不一樣的菜色。同時也開放附近的左鄰右舍或有需求的人來購買,利用賺取的經費來補充日常所需用品及需要的肉品。

 


公共空間:廚房

公共空間:廚房



這樣的經濟自主模式不僅滿足了社區內的需求,同時也向外擴展,與周遭鄰里共享資源。透過出售製作的豆製品,長青村賺取些微經費來補貼日常所需,既滿足了居民的物質需求,也營造了一個充滿愛和互助的大家庭。


以長青村經營模式看待台灣高齡化

 

長青村的核心價值「老有所用」,讓老人們身上至少帶有著一技之長,使他們可以為這個社區做出一點貢獻。如果將來有多個據點像長青村的經營模式存在,以生活可以自理並認同居民互助模式的人,進而形成新的社區,相較於養老院他們不需要支付過多的費用就可以有養老的地方,減輕他們度過老年生活的費用負擔。若是老人在一個地方住煩了,就可以搬往其他的據點居住,利用他的老有所用在新住所發揮它的功用。

 

然而,這樣的社區模式也面臨一系列挑戰。首先,需要找到足夠的用地來建立社區,這需要仔細的規劃和資源整合。其次,社區工作人員應提供何種服務,以確保社區的經營能夠持續下去,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最後,成立大量的據點光靠民間團體的支持力量有限,如果政府有配套措施能夠配合,或許是個可行的方法。總的來說,這樣的社區模式在減輕老年生活負擔方面具有吸引力,但需要克服種種挑戰,以確保其長期穩定經營。

 

 

不太重要的介紹,隨意逛逛,看看就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廟下的長照中心成為了村民們聚集的地方,除了享用政府補助的食物外,也分享自家的食材。在這裡,人和人之間沒有界線,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活動。雖然有些人會談論護理長是否追求利益,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感激她的付出。在這樣的山村環境中,村民們的心胸都很開闊,一起完成更多事,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除了社區大學外,你有聽過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這兩處提供樂齡學習的地方嗎? 今天想來跟大家簡單分享這兩者的差別,也許哪天你心血來潮,走個路就可以到自家附近的這些地方學習與交朋友呦~ 長青學苑 👉緣起:為倡導「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民國七十一年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及女青年會所創立,隨後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北區公所積極舉辦「歲末寒冬好有愛齊助獨居長者暖過年」活動,透過連結台南市回社慈善會、北區里長聯誼會、警察局第五分局等多個愛心單位,共同投入獨居長者及弱勢民眾的關懷行列。區長李皇興表示,這項公益活動將連辦十場,旨在為寒士送去溫暖,共同過一個溫馨的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廟下的長照中心成為了村民們聚集的地方,除了享用政府補助的食物外,也分享自家的食材。在這裡,人和人之間沒有界線,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活動。雖然有些人會談論護理長是否追求利益,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感激她的付出。在這樣的山村環境中,村民們的心胸都很開闊,一起完成更多事,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除了社區大學外,你有聽過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這兩處提供樂齡學習的地方嗎? 今天想來跟大家簡單分享這兩者的差別,也許哪天你心血來潮,走個路就可以到自家附近的這些地方學習與交朋友呦~ 長青學苑 👉緣起:為倡導「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民國七十一年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及女青年會所創立,隨後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北區公所積極舉辦「歲末寒冬好有愛齊助獨居長者暖過年」活動,透過連結台南市回社慈善會、北區里長聯誼會、警察局第五分局等多個愛心單位,共同投入獨居長者及弱勢民眾的關懷行列。區長李皇興表示,這項公益活動將連辦十場,旨在為寒士送去溫暖,共同過一個溫馨的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