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進階桿身的切入點!

    桿身這個產品是讓使用者又愛又恨!如果用對和順手的桿身,那就是如魚得水,爽到哭。但如果不是你要的話,怎麼打怎麼不對,就是打不直。另外對於很多要踏入玩桿,或球具客制領域的球友們,也是會選擇的切入點。但這個領域裡,碳纖維材質的桿身價格也是相對高,對很多新手/素人來說,往往就是踩坑的開始。沒有被騙或洗幾次,那不叫瞭解桿身。

    raw-image


    以高爾夫訂製是一塊水很深的領域,需要有很深的球桿知識和相關的經驗,通常你在前面的幾年或幾次的桿身購買和調整,都會是學經驗的階段。沒有走彎路,你是找不到對的路子來。很多資深球友都是經過很多購買經驗和個人對產品的研究下,才能有一定的知識,這樣買東西才可以減少踩雷。這些玩家對特定桿身都比工坊師傅要懂的多。


    我很早就開始對很多不同品牌桿身進行使用和調整,而最後我只有鎖定這些大品牌的產品下手。這是我經過超過18年的經驗結果。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產品,很多都是言過其實、嚴重性價比不符。這些買家說穿就是玩一個“自嗨!”這些桿身不會對你的桿數、距離和爽度又太多的貢獻,但絕對可以讓你在球友們前面有絕對的爽度。


    在桿身領域來說,目前的主流美系和日系品牌基本就佔超過8成的市場,它們有的技術、款式和市場佔有率就能讓大家打的爽歪歪了。一般小廠或小品牌,完全沒有和原料廠叫貨能力,也沒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導致它們只能交給目前現有代工廠或現有桿身品牌廠來生產製造。日系一些走高價桿身品牌,就有很多是Fujikura在生產。


    為什麼它們的產品價格都不便宜?因為量少,不賣貴怎麼賺錢。以性價比來說,同樣的東西我可以從三菱、Fujikura、Graphite design的產品裡找到類似的產品,但價格就友善多了。這也是我都會建議新人,可以從目前這些主流桿身品牌的產品下手,避免踩坑。另一個因素是,懂主流品牌產品的技師或工坊比較多,才能協助球友配置適合的產品。


    相反的,那些小品牌桿身,基本上很少工坊的技師懂產品特性和優缺點。一來產品貴,工坊很少會有試打桿,你無從瞭解桿身特性和回饋。買這類產品就是“樂透”,但多數球友面子比裡子重要,硬的和棍子一樣的桿身,還說太好打了。要不就是球從沒有打直過,還喊很穩!對啦,穩定偏離航道。阿是見鬼了,明明就飛不起來,還說好遠。加上一些人在網路上吹噓和炒作,導致一些人會被詐騙買了。


    我必須說,桿身不是很單純去看好不好打、遠不遠、手感好壞,更重要在讓你是否充分去發揮你的身體速度和力量。同時就算是狀況不好,也可以讓你失誤控制在可接受範圍。而這些東西就牽涉到分析使用者動作和身體條件狀況。如何讓適合你的桿身成為你的工具和武器?就不能簡單看什麼桿身重量、硬度和材質了。


    這是很多球友所忽略,認為我鎖定這些小品牌桿身,從網路上買,再拿去工坊給師傅裝。但師傅也不是ChatGPT,不會瞭解這些產品特性,只能照你要的規格去組裝。最後打出來的結果就是烙賽!我做客制/clubfitting,讓球友試我的桿子,得到很多反饋是;為什麼你的桿子這麼好打、舒服。我打過同樣的桿身、規格,回饋和結果都完全和你的桿子不一樣。


    很多測試我球桿的朋友都直接把我的桿子買走,因為他們知道對的球桿是很難找到,就算是一樣的桿身規格,也不見得會配置一樣的零件和規格,而最後結果卻是最難掌握。而這也是我要藉由這篇文章來和大家分享,再屌的桿頭或桿身,如果沒有配置適合你使用的規格,一樣是垃圾!桿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的變數必須考慮,才能有可以預期的結果。




    另外很多桿頭和桿身,都有比較適合的規格來發揮產品特性和效能。比如這桿頭或桿身,就適合裝短來發揮它們的特性,但多數技師和球友是不知道,或不理會,導致組裝出球桿特性相左的規格,性能和手感就打折了。當然這需要去分析、考慮使用者本身的身體條件、速度力量和揮桿動作,才能配置對的規格。對的規格就是很簡單,讓使用者怎麼打,都可以很開心和輕鬆的發揮你的力量和得到不錯的結果。


    這也是我過去從很多客制球桿的球友身上感受到的。追求如何讓你發揮和享受擊球的樂趣是你要去堅持,不是搞一些高價或少量的桿身就能讓你開掛一路300碼。


    chien,Peargolf網站洋梨高爾夫臉書chien個人臉書Pear Golf twitt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