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讀後心得

Amily Yu-avatar-img
發佈於讀書心得分享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我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感到非常有趣。從小到大,我們都被灌輸著對各種情境要有即時反應的觀念,無論是對長輩的禮貌問候、老師的點名示意專心、或者上班後老闆期望員工快速回應,這似乎成為了一種無形的訓練,使我們變成了「對每件事都要有反應」的人。若沒有反應,就似乎被視為不禮貌、遲鈍,或者自以為是。深入思考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源自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環境價值觀: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追求贏起跑點取得優勢、事事追求完美。這使得我們在處理各種事務時,常感到壓力,擔心自己的表現或他人的評價。

其次,成長背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經常被要求注意細節、顧前瞻後,或者在犯錯時受到嚴厲批評,經歷過這樣的養成階段使得我們可能發展出對每件事情過度關注的傾向,深怕稍有疏忽就會不可挽回。

第三,資訊量過度爆炸時代:現在資訊量大幅增加,社群媒體源源不絕地提供新聞和資訊,使我們變得高度敏感,容易分心且對周遭的事情產生過度反應。特別是當看到大家都在討論某事時,如果不表達意見就似乎無法參與對話,這在社交媒體上更為明顯,大家總是對朋友的限時動態給予反應,無論是點讚或留言。即使這些更新對個人來說並不重要,但在社交媒體的引導下仍會使人們在下意識地做出反應,以維持社交互動和存在感。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的作者提醒我們,當我們正處於在面對困難或煩惱困境時,應該學會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反應,保持冷靜並適度地遠離無謂的社交方式(這將有助於我們不至於一直處於無形高壓環境中),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情境。 接著,書中提到『承認不知道是一種自信的展現』。作者提出一個建議:“堂堂正正地回答不知道,被嫌落伍也無妨。” 他認為,即便我們對某事“不知道”,也不必感到尷尬或丟臉。這樣一來,我們便可輕鬆擺脫來自各方的詢問和後續的對話內容。


這本書最後『忠於自我,真實面對自己』比與其迫切地想要顯示自己什麼都知道,我更願意真誠地承認:“是!有些事我不知道,或可能和你一樣多。” 並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知道,接收自已的不足,擁抱自己的自信,反而是一種釋然展現自我的表現。

內容總結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5
/5
20年的外商經理人經驗。這段經歷使我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和觀察的人,並能提供實用的業務和管理建議。我相信新知識就像拼大型拼圖一樣,需要仔細觀察,耐心尋找。透過深入的觀察和不斷學習,我才能將這些拼圖的碎片組合在一起,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洞察與建議。我致力於在我的專欄中分享這些洞察和經驗,幫助讀者在商業領域中取得成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作需要技巧和邏輯思考能力。本文提供了一些寫作技巧,包括如何培養邏輯思考能力,順暢傳遞訊息以及增強說服力,並介紹了OREO map的寫作結構。
~~「當你開始踏上旅途,路就會自己展開。」~~詩人魯米。
本文介紹了成長駭客行銷的思維模式,強調適配、集客、爆點、優化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對行銷策略更有針對性的指引。強調了對顧客需求和偏好的深入瞭解,以及科學的方法專注贏取目標客戶的重要性。
寫作需要技巧和邏輯思考能力。本文提供了一些寫作技巧,包括如何培養邏輯思考能力,順暢傳遞訊息以及增強說服力,並介紹了OREO map的寫作結構。
~~「當你開始踏上旅途,路就會自己展開。」~~詩人魯米。
本文介紹了成長駭客行銷的思維模式,強調適配、集客、爆點、優化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對行銷策略更有針對性的指引。強調了對顧客需求和偏好的深入瞭解,以及科學的方法專注贏取目標客戶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可以預設最本能的情緒反應大多是錯誤的,那就要反著來回應。例如聽到別人數落自己一是無成,無路用。那第一件事就不是要急著去證明自己並不是這樣的人,不會有像偶像劇那樣馬上就可以秀出自己其實是億萬富豪之類的真實身份,如果要回話的話,反而是要說,或許你說的對,先堵住對方預留的諸多
Thumbnail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是今年初出版的暢銷書,我想這本書之所以暢銷,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歸功於書名,打中了許多人的心。因為生活在現代,因網路與社群的興起,導致有太多人與事,無所不用其極要引起我們的反應:手機、購物慾望、工作等,所以在希望「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的同時,又會疑問,怎麼可能「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Thumbnail
Sunny最近閱讀完一本小書,書名為《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心中覺得很輕鬆。這是一本小品,99則的小智慧,大概200頁的小書,能夠在很短時間就閱讀完。 書籍作者是枡野俊明,他是一位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庭園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個寺廟的住持。 當時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時,Sunny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枡野俊明的書籍《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探討在生活中如何保持情緒平衡與淡泊心態。作者通過99個箴言及其背後的故事,指導我們應對外界變化與人際困擾。這本書不僅實用且易讀,相信能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Thumbnail
「該放下,就放下,也放過自己,工作也好,人際關係也罷,沒有什麼不能捨棄。」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前言 在這個繁忙而充實的現代生活中,學會說不是保護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不可能做到應承所有事情,因此,學會拒絕一些事情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可以預設最本能的情緒反應大多是錯誤的,那就要反著來回應。例如聽到別人數落自己一是無成,無路用。那第一件事就不是要急著去證明自己並不是這樣的人,不會有像偶像劇那樣馬上就可以秀出自己其實是億萬富豪之類的真實身份,如果要回話的話,反而是要說,或許你說的對,先堵住對方預留的諸多
Thumbnail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是今年初出版的暢銷書,我想這本書之所以暢銷,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歸功於書名,打中了許多人的心。因為生活在現代,因網路與社群的興起,導致有太多人與事,無所不用其極要引起我們的反應:手機、購物慾望、工作等,所以在希望「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的同時,又會疑問,怎麼可能「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Thumbnail
Sunny最近閱讀完一本小書,書名為《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心中覺得很輕鬆。這是一本小品,99則的小智慧,大概200頁的小書,能夠在很短時間就閱讀完。 書籍作者是枡野俊明,他是一位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庭園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個寺廟的住持。 當時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時,Sunny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枡野俊明的書籍《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探討在生活中如何保持情緒平衡與淡泊心態。作者通過99個箴言及其背後的故事,指導我們應對外界變化與人際困擾。這本書不僅實用且易讀,相信能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Thumbnail
「該放下,就放下,也放過自己,工作也好,人際關係也罷,沒有什麼不能捨棄。」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前言 在這個繁忙而充實的現代生活中,學會說不是保護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不可能做到應承所有事情,因此,學會拒絕一些事情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