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7|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過度解讀的解方

    人們往往想在無意義、實在沒有特殊含義的言語或文本內容中

    盡可能挖出一些額外的東西

    硬要攫尋一定程度或一定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即便文字或詞彙所組織成的論述之發出者、闡釋者本身沒有特別的其他意思

    但接收者由於各方面的背景因素不同

    接收到的訊息與感覺、思考維度永遠不會百分之百與創作者的想法與理念扣合

    畢竟接收者接收、領悟的能力與模式不同

    也不能強求他們必須要有同樣的觀看鑑賞創作的方式、程度或等級

    我們亦不能要求每個接收者都須了解所有的意思與理念、概念

    然後為了這個目的創作者極盡全力的灌輸所有自身想法與創作發想

    而接收者就只能乖乖吸收消化、不能有自己的解讀

    因為創作與表述概念的宗旨就是給予一個平台

    讓創作者盡情抒發傳達的「同時」

    任接收者憑自己主觀色彩的意見與切入點評論、感受與給出建議

    無論每人在若干場合的身份為何

    是創作者、接收者

    抑或模糊分野的雙身份(即現在的時代大眾廣闊普遍倡揚的斜槓、多重身份

    即同時可以是產輸作品與論述的創作者

    也是給予評價、反饋迴響的接收者

    這兩造之間已漸漸不那麼二分

    身份的界線模糊、互相跨越)

    誰都不能干預左右任何人主觀意識的想法

    也不能影響、甚至戕害任何人自主表達敘述自我觀點的詮釋自由與權利

    因此整體而言就塑造了一種公共論壇、提供每個人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的天地

    縱使有些人針對一項創作或論斷、個人的概念理論體現與展演、或一個計畫的實踐過程之呈顯

    有些許「過度解讀」的跡象與情況

    創作者自身也不應該再多去解釋

    向觀眾說明自己當初的發想與理念

    因為作品已然展示在公眾面前

    一旦作品完成、創作的進程結束

    被放置在公領域供大家欣賞與評論時

    創作者作為概念發起人、討論帶頭者

    需知道自己將引爆一個交換、交流、交鋒的機會事件

    事態或大或小、或嚴重或輕微而已

    此時創作者就應該功成身退

    在產製的歷程中將創作的基本概念與作者思想稍微提及

    讓接收者被帶入創作者與創作內容的世界

    接著就隨接收者個人的主觀想像了

    雖然社會上有一套不約而同、集體建構的共同模組

    大家的思想與觀點受該大環境影響而趨於一致

    但更細部的價值觀、性格、覺察能力與觀覽角度等需要透過個體差異化的開拓時

    對於一件展品的想法就會因人而異了

    也唯有如此

    洞見蔓延的可能性才可能無限

    創作者才能發現原來一項計畫、論述、作品的力量能如此強大

    大眾因為有無數的個人所組成

    形成群體

    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

    將其堆疊累積

    就造成了大眾公共討論對話的想法激盪與觀點開展的無限可能性

    可以開展出無邊無際、隨人解讀但樣樣精彩的

    繼而釐清自己的不足、不夠周全

    原來自己想到的這麼少、切入的角度與顧及的方面如此狹窄

    無法完整包納所有元素與其他人會注意重視而自己卻忽略的內容

    唯有這樣

    人的視野才會愈趨廣袤開朗

    才能逐漸訓練多元兼容、聽取多方意見吸取養分

    才能在最後輸出日益進步、引發更多迴響的創作

    更重要的是盡量全方位兼顧、公平不偏頗

    理性佈局、不側重於某一點

    才能減少接收者因分析錯誤、過度解讀而出現誤會

    甚至因此留下負面評價、認定該作品在他們心目中的觀感就是基於一開始的印象

    藉由多元完整觀點的吸納與包容

    產出的作品才能降低這種可惜情況發生的機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