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容事物的名詞、形容詞等詞彙因為或多或少都還有主觀的成分
必須因人而異的做出調整
即隨使用者的敘述背景、內容上下文
甚至作者本身的文采氣質、學經歷、性格、家庭教育等因素而擁有不盡相同的詮釋與解讀
因此才會有不論中文、英文
一個語詞、單字皆有不只一個意思
必定有多數個互相沒有關係、相近或同義詞來當作註釋
且還可能造成過度解釋而明明一簡單易懂的字詞卻因為想要明確詳細的說明闡釋
而愈發艱澀晦暗、模糊複雜
繞了好幾個彎最終回到一樣的地方
因此每個人對於一個詞彙的感覺
使用的方法、模式、時機、用途、目的都會隨著個人的背景知識、思想維度與各方面觀點概念而洗染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想法
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公諸於世、任人詮釋的局面與自由環境
所以各語言字典裡的單字釋義並非就是容納了該詞藻的所有可能意思
將每個人的解釋方式與想像該字應該會是什麼意味的內容全都講到了
而是將其中高度交集、多數人不約而同都講過的、或就平均而言較為常見的幾個意思挪移抽取出來解釋
畢竟每個人針對一個字詞所衍生出的可能意思可以無限無垠、無邊無際
如同有一理論化的概念或一個事件的發生
若叫每個人說明、介紹到讓其他人懂
每個人一定都會使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說說看
雖然採用的語彙辭藻、句法文法、文字結構都不盡相同
甚至隨便抓兩個人所講的就無法一字一句的完全對上
因為文字的展演本就是因人而異
但大抵都還是在講同一個內容、同一件事實
且大家你我都知道彼此在講的是什麼東西
因為都不會差太遠
只要不要超過一定的範圍、因而偏離該字詞的本義與意境
有勾到邊就好
而這「自己的語言」就是珍貴的自我言論產出
個體的歷經體驗、思辨悟性、出身與各層級教育、人格氣質等外在大環境的影響牽制及內在本質的流動遷異都會或高或低程度的形塑每個人對於特定事物的說法
從而坦露出每個人對於某一事實或觀念的詮釋
因此觀看一條評論與意見不能光注重內文的筆調、文風、對於主題的洞察
更需要以諦觀的視角與切入點拉遠來看作者的背景與個人資訊
才能盡可能全面的、通盤的理解其含義
更有邏輯系統的串連整個脈絡
深入探析並知道為何他/她要這麼寫、是什麼原因與動機導致作者擁有這樣的想法
即便接收者自身不苟同於作者的想法
也要至少富有這樣的認知與(有的話最好)能力
才能進一步做回應、答覆(如果願意的話)
建構討論對話的空間、溝通與各自交換意見的可能性
否則日後看到某人寫的、但自己不持有相同或相似之看法與站位的文章時
卻無從知悉該人寫這篇的背後因素、是什麼讓其輸出這樣的文句、為什麼那人要使用這個詞彙
什麼都沒搞清楚就開始毫無根據、沒頭緒且離題的謾罵批判
但自己對於批評的對象卻一無所知或只了解淺層碎片的小部分
這樣不但會自打嘴巴、自相矛盾
還可能沒有邏輯而容易被人抓到倒反、雙重標準的情況
無法達到顯示反對、不肯認的效果
也沒有說服力
更失去理智與有效內容
因此若先撇除內容的想法與觀點
單靠一段文字中若干字眼的使用就能觀察到作者的一些相關背景訊息
如素養層級、底蘊厚薄、外顯性格、給人的氣質修為、人品等
再來搜索其出身、家庭組成、受過的教育、經歷等塑造一個人的組織元素
仔細端詳即可把這些與所呈現的言辭都串起來
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好似發生得合情合理、一點也不意外了
只有抵達這種境界才算是真正理解作者使用這些字詞、產出這些文章的背後用意、緣故與動機
才能接著依照自己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見以當作回覆、響應、反饋、留言
無論是認同或不認同、喜歡或是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