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其實比較想談文本的理解和詮釋問題,只是剛好想談的電影都和性別議題有關。這一篇先聊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消失的情人節》,下一篇聊《俘虜》。
片中的男主角到底有沒有性騷擾,大抵是個人最近FB動態頁面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也許是因為連假時Netflix把這部片上架的緣故吧,不然還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為何去年底該片得獎時沒人提到類似的觀點。
至於那些相關的評論個人一篇也沒看,但個人的確在觀影過程中也為這部片捏了一把冷汗。片中很多玩笑似乎都洋溢著一股性別意識低落的老直男趣味,諸如DJ的嘴巴打馬賽克,或是有人會偷聞室友的內褲。
但如果要把男主角當成一個只會跟蹤的噁男,對個人而言其實是有點過度詮釋了。問題其實很簡單:如果妳忘了妳的童年玩伴,但對方卻對妳念念不忘,妳會不會因此被感動到?
這種以為愛情也可以「孝感動天」的思維,其實也是性別意識缺乏的老直男常犯的錯誤。但這樣的錯誤卻不是一種毛病,因為雖然愛情裡沒有對不對,只有要不要,但這樣的事實其實是很殘酷的。既然事實就是這麼殘酷,而劇中的女主角就是接受了,且現實中也真的有人會接受。再說,女主角也並非真的那麼無腦,因為男主角的行為雖然是跟蹤狂無誤,但也因此為她解圍不被舞蹈教練騙財騙色。
然而劇中的諸多笑點,對有些人而言的確是無聊當有趣。因此即便男主角的行為因為被女主角接受所以不算是性騷擾,其他的情節的確也會讓人覺得觀感不佳,更別提女主角的媽媽要未婚的她看到適合的對象「就給他騎上去」如此誇張的台詞;所以這樣的解讀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只是難免不夠精準,多少還是帶了點許多論戰常有的不明就裡的毛病。
也許勳導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是真的不夠,但可以問的是:為何同樣是爸爸離開了,但《孤味》中的爸爸大多數觀眾就可以接受要女人放下,但《消失的情人節》中的爸爸卻彷彿將不負責任的行為合理化?
也許上述的細節是真的會讓許多觀眾往這個方向解讀,但既然該片主題環繞在一個凡事都搶快的女主角突然少了一天,而她那失散已久的爸爸,卻和像是掃地僧一般的師父騎著機車乘風而去前,只對男主角丟下一句疑問:
「這世界的事情,你懂得很多嗎?」
「不懂。」
「我也不懂。」
因此也許勳導對性別議題真的不懂,但至少他在片裡已經用自己最熟悉的風格,說明了人在理解他者以至於自身的不足了。這大抵也是為何《消失的情人節》在許多好評的影迷之間,會被譽為勳導在《熱帶魚》之後最好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