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假如,我沒有遇過張國榮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


    不過或者我所執迷的,根本就從來不是你這個人,而只是一種我對未曾經歷的過去的幻想。它僅存在於腦海中,與其他人腦海中對你想像的共通,就只有那些外在的表相——我們都反覆翻看你留下的電影、歌曲、或訪問的片段;一次又一次的到訪你曾到訪過的地方,憑借照片、文字、或影像的記載,想像你當時的感受。


    可是,愛一個人到底代表什麼?代表想佔有他?想要他的陪伴?還是一種永遠不能靠近,可供隨意幻想的意象,也可算作愛?


    我想,這一切都不由我選擇。我只能夠繼續喜歡你下去,繼續接受和面對你加諸於我身的影響。


    今年寫這篇帶點暗黑的慶生文的時候,我把上面寫下的文字發了給一個友人看,她評論道:「你寫得太短了。你已經喜歡得他太久,一切因他而起的感受,你都差不多早已記下,寫不下去了吧。」


    對呀,此刻我因你而寫的文,大概已有幾萬字了,IG上post過的都大概有十篇了吧,更何況還有數不清的藏於筆記本內的細碎夢囈。雖然內心中因你牽纏起的暗湧,仍然一如既往觸摸不透,不知何去何從。


    一直不變的是,我潛意識之間的你仍然是這麼神聖的存在,甚至使我連敲下你的名字也不太敢,只敢用不同的代名詞去稱呼「你」,或跟旁人提起你的時候,用「他」來代替。就如我曾寫過的下面這段一樣,只提到過你一次,卻通篇都在述說有關於你的感受:


    「我有時候會想,是否我在太年輕的時候接觸到張國榮,這個於我眼中近乎完美的人,並完全迷戀於他,因而喪失了再去愛他人的能力。我並未跟周圍的任何一個人傾訴這份感情,因此我注定只能夠單向地將我所有巨大的能量和掙扎,獨自散發開去。


    更可悲的是,這個人甚至已經不再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他於我的存在,某程度上與虛構人物相似。我連對未來會收到他的近況的那份希望,都難以擁有。這份『初戀』,其實已經超出可以回報的定義。它比單戀更絕望,因為即便『遠遠望著你,知道你過得好,我便心滿意足』這僅餘的安慰都一早就抹殺掉。」


    from #為什麼我會成為無性戀


    或許,愛與感受這回事,從來不是我這個無性戀擅長的問題,所以我才要寫下這麼多字,盲目的意圖揣度,甚至妄想能摸透我對你的這份情感。


    要是這十年間的所謂成長和追尋,真的讓我想通了什麼,也許就是從人生的經歷,以及參與不同形式有關於你的紀念活動,悟到了人類的情感其實是可以共通的,人間也不只是有愛情這種情感的存在。人類的情感千變萬化,使得無論多少偉大的作家曾想要表述我們各種各樣的情感,都依舊只可模糊的用文字的符號來描繪,不得其門而入。


    可是,人類共通的點在於,我們往往都很執著要問「為什麼」的問題。就如每一個榮迷,甚至是路人粉絲初認識你的時候,都不禁會問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這麼好的人要這樣離開這個世界?」


    但是,很多Why往往是沒有答案的,從來只有How才是人生的重點。We all know how wonderful you are。而因這份美好而生的感受,無論怎樣難以描述,都是真實的。


    “You're just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I thank God I'm alive."


    Happy Birthday, Leslie.


    感謝上帝讓我降生於你曾到訪過的這個世界。


    願所有因摸不透自己心中那些求而不得的情感而困惑的人,包括但不限於「榮初症」後榮迷,都終可有不再糾纏,放下釋懷的一天。


    這不代表不再愛了,因這份難以名狀的感覺,自會如呼出的煙圈一樣:看得到,抓不著,卻確確實實的從你的一呼一吸而生。


    by 時燼 @time.ashes


    -- 愛所有舊事舊物,永遠在懷念飛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