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假如張國榮是個污名

更新於 2024/06/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金枝玉葉 2》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金枝玉葉 2》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活在當今的我們,都是以「後設」的眼光看「哥哥」張國榮的。當然,逝者已矣,生者也只能回顧、追憶。回顧和追憶都意味著從後往前,但我把「後設」一詞挪用到這篇短文,目的不只是強調時間上的「後」,更想藉由張國榮及其影視作品對「後」借提發揮一番──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對他借題發揮。

作為無論是本人或其表演都多姿多采的一號人物,張國榮可供後人借題發揮之處極多,但最顯而易見、最信手拈來便是的一處,莫過於性相(sexuality)。此一概念的含意廣泛,除了生理性別、性取向,還有所展現的性別氣質、看待性及與性相關之事物的態度等;簡而言之,個體與性的一切關係,皆構成其性相。對這些元素稍加羅列,便會發現性相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更何況,張國榮是位演員。

一個人生來是什麼性別、欲與什麼性別的對象發生關係,大抵是身不由己,但說到性別氣質和對性及相關事物的看法,則相對地具有某程度的自主性。我特別提到張國榮的演員身分,是因為每個角色都有其人設,性相包括在人設中。然則,張國榮每演繹一個角色,就是從自身性相出發去扮演另一種性相,從這個性別角度看,他的表演就是一種性別表演,其作品不只是一個角色、一部電影,而是性相的交疊與模糊。

我想指出的是,性相在張國榮身上尤其難以說清,他凸顯出性相的模糊性質,而他的性相又隨每次表演而變化,因而更形模糊。

《霸王別姬》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上述以性別理論來解讀流行文化的做法,在文化研究這學門中甚為常見,而張國榮在香港乃至於華語的文化研究界中,是經常被討論的對象。然而,既然討論張國榮的性別表演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亦對他念念不忘,每年照其生死忌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悼念,那麼,悼念除了回顧和追憶,其實也可以是個反思機會,反思歷來討論張國榮的方法。

以電影為文本去討論張國榮的性別表演,剖析他如何把相性的模糊性質、或所謂的酷兒性(queerness)融入其演出時,最常舉的例子不外乎他從影生涯中唯二演過的同志角色──《霸王別姬》(1993)的程蝶衣和《春光乍洩》(1997)的何寶榮。若不計較角色在敘事上終歸與異性相戀,只聚焦於其模糊性相,也許還可進一步納入《家在囍事》(1992)的常騷,與《金枝玉葉》(1994)、《金枝玉葉 2》(1996)的顧家明。

但是,無論這些角色被張國榮演得再精彩,都難以直接視之為他自主的酷兒表演,甚至據此稱他為平權先驅。畢竟,在張國榮的有生之年,香港還來不及發生任何同志驕傲活動,可以請他站台(首屆香港同志遊行於 2008 年舉行)。

《家有囍事》電影劇照/采昌國際多媒體

《家有囍事》電影劇照/采昌國際多媒體

若要把他放到香港同志運動史中去談也非不可,但此談法好比「追封」,其方向必然為「後設」──即從後世角度設想張國榮是同志(此處的「同志」為廣義,而非單指同性戀者,張國榮本人則在 2001 年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明其雙性戀者的身分認同),從而設想他對同志運動的影響。

同樣的「後設」視角亦見於對張國榮影視作品的解讀,如今已知他是同志/雙性戀者的我們,大可循此身分認同把這些作品看成一位同志/雙性戀者的演出,接下來,便可順利成章地剖析他如何在演出中實踐同志/雙性戀者自帶的酷兒性:若該角色是同志或性相模糊者,那他便是忠於自己,他的酷兒性在演出中自然地流露;若該角色是異性戀者,那麼便透過他的演繹,成為披著異性戀外皮的「同志」。

無論怎看怎解,結論皆可以是張國榮是酷兒,所以他的表演是酷兒的,他演過的眾角色──儘管絕大部份是異性戀者,性相亦未見有多模糊──也因他的演繹而化身酷兒。

《金枝玉葉 2》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金枝玉葉 2》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此結論倒非不成立,但它乃建基於張國榮是同志/雙性戀者的前提,以此身分認同反過來把他的作品酷兒化。這不免忽略了兩點事實:一、姑且順著主流論述,視他在「香港跨越 97 演唱會」上為唐鶴德獻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出櫃宣言」,仍不改其演出大部分都是在未出櫃的情況下進行和面世的,即當時的觀眾在觀其演出時,並不清楚演出者的性取向(頂多從八卦新聞中窺探和推敲)。

二、即使他演過兩部同志電影,兩片的導演卻皆為異性戀者,而兩片的製作背景及過程不但稱不上同志友善,甚至可說是恐同。倒不是說異性戀者就不能拍同志電影或拍不出「好的」同志電影,但兩位導演若是同志,是否就會更敏感於疑似恐同的情況,並盡力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這些情況包括:陳凱歌加重了鞏俐在《霸王別姬》中的戲份,並將原著小說中,程蝶衣與段小樓在澡堂此一男同志意味濃厚之地的重逢大加改寫(註 1);王家衛則把張國榮的私人經歷拍進了《春光乍洩》,此後二人也不再合作(有影評人稱這是對張國榮的「剝削」和「傷害」);《春光乍洩》的攝影師杜可風在日記中記載,劇組在阿根廷拍攝時,攝影助理誤闖同志酒吧,竟堅持用吸管喝啤酒和拒絕使用廁所。杜可風寫道:「我們拍兩個男人假裝口交和肛交已經好幾星期了,『我的男孩』卻依然以為用啤酒杯共飲或握一隻汗濕的手會使他感染愛滋病(註 2)。」

當時出現在觀眾眼前,與這些電影工作者合作的張國榮,不是個已被清晰定義的同志,而是一團不清不楚的性相。對他們而言,同志及作為同志亦好、雙性戀者或酷兒也罷的張國榮,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論這意味是什麼,似乎都與如今追封於其身的各種光榮標籤有所差距。

《春光乍洩》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春光乍洩》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作為「八十後」(台灣較常稱為「七年級」),又在香港出生與成長的我,有幸比更年輕的「哥迷」稍微多經歷哥哥仍在世的日子。在他過世逾二十年的如今要為其紀念專題撰文,我除了又把他的作品重溫不知道第幾遍,也重溫了關於他的各種論述。

然後,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我當然不是要線性地倒推,如果當時的世界更同志友善,就會怎樣怎樣。逝者已矣,這沒有任何意義。但在哥哥已不在的這些年間,在我也「後設」地對他及其作品進行了好些酷兒閱讀後,我開始覺得更有意義的紀念,是回到他仍只是一團模糊性相,尚未成為酷兒偶像(queer icon)之時,亦即酷兒仍是污名之時。

如何跳脫線性邏輯,在後世非「後設」式地愛張國榮──那大概就是在問,假如張國榮是個污名,我們還愛嗎?敢愛嗎?

《霸王別姬》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註 1:陳解釋這是他不以同性戀為創作主張所作出的「取捨」,這段話收錄於關錦鵬的紀錄片《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1996)。

註 2:引文出自林松輝的《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2021;該書為譯本,翻譯自他 2007 年出版的英文專書),杜可風原文請見:Christopher, Doyle, Christopher Doyle’s Photographic Journal of Happy Together, a Wong Kar-wai Film, City Entertainment, 1997.

劇照提供/甲上娛樂、采昌國際多媒體、MyVideo 影音、CATCHPLAY+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為你鍾情:張國榮紀念專題

《釀電影》為你鍾情:張國榮紀念專題

每年四月,全世界的哥迷都會想起那年令人心傷的愚人節。《釀電影》多年下來有許多關於哥哥的文章,《春光乍洩》的不羈、《霸王別姬》的迷離⋯⋯,還有更多值得一看的作品,在此整理成專題與讀者們分享。

《釀電影》為你鍾情:張國榮紀念專題請由此去!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垃圾場的決戰》開始的第一顆球,便是烏野與音駒長長的、你來我往的扣球與接球,這是貫徹彼此的信念──飛吧!接起來吧!這不是充滿恐懼的決戰,而是將充滿興奮與激勵的,一場屬於排球的盛大祭典————一同向上看天空吧!看那顆勾起飽滿弧線的排球,就在那裡,如此美好,如此有趣。
作者︰程諾 一、導言 導演李相日早於《惡人》與《怒》中,已顯露對社會邊緣者的關注,2022 年推出的《流浪之月》,同樣離不開相關內容。這部電影,改編自凪良汐同名小說。一直以來,凪良汐以筆觸細腻見稱,並喜以男性同性愛為題。她於 2019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流浪的月》(註1),看似敘述不一樣的故事,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垃圾場的決戰》開始的第一顆球,便是烏野與音駒長長的、你來我往的扣球與接球,這是貫徹彼此的信念──飛吧!接起來吧!這不是充滿恐懼的決戰,而是將充滿興奮與激勵的,一場屬於排球的盛大祭典————一同向上看天空吧!看那顆勾起飽滿弧線的排球,就在那裡,如此美好,如此有趣。
作者︰程諾 一、導言 導演李相日早於《惡人》與《怒》中,已顯露對社會邊緣者的關注,2022 年推出的《流浪之月》,同樣離不開相關內容。這部電影,改編自凪良汐同名小說。一直以來,凪良汐以筆觸細腻見稱,並喜以男性同性愛為題。她於 2019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流浪的月》(註1),看似敘述不一樣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看着歌名想到了哥哥張國榮的《我》 當中的歌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在2000年熱情演唱會尾場演唱《我》前,哥哥說了一番話:「人最緊要嘅就係,你懂得點樣去愛人之外,最緊要嘅係你識得去欣賞你自己」。 甚麼是不一樣呢?相信在很多人眼中所有非主流選擇的都是答案,亦即是潮流主宰着這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不如我嘢由頭嚟過。」 第一次聽到春光乍洩因為關淑怡,第二次因為張國榮,第三次因為梁朝偉,別忘了還有張震。 再也沒有能夠取代這四個人,那當時,的阿根廷。 雖然最終只有三個人。 站在性別平等的立場,我不知道該不該說剪掉關淑怡的片段是對的,但站在私心的同志電影影迷,《春光乍洩》的特別
Thumbnail
現實裡,我們都是哥哥了,早超越張國榮離開的年紀。人生風霜,早沒有童話,所以更喜歡《縱橫四海》和《金玉滿堂》。越想念那個「哥哥」,其實是懷念生命裡想當而沒有當,該是而終究不是的老么,以及那點終究失去了的天真。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傷〉(改編自張國榮〈追〉,原作詞者為林夕)
Thumbnail
#淚之女王/#눈물의여왕/#QueenofTears 第11話 龍頭里的*#張國榮、#張曼玉😱 #阿飛正傳/#DaysofBeingWild #金永敏/#김영민 #金正蘭/#김정난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看着歌名想到了哥哥張國榮的《我》 當中的歌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在2000年熱情演唱會尾場演唱《我》前,哥哥說了一番話:「人最緊要嘅就係,你懂得點樣去愛人之外,最緊要嘅係你識得去欣賞你自己」。 甚麼是不一樣呢?相信在很多人眼中所有非主流選擇的都是答案,亦即是潮流主宰着這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不如我嘢由頭嚟過。」 第一次聽到春光乍洩因為關淑怡,第二次因為張國榮,第三次因為梁朝偉,別忘了還有張震。 再也沒有能夠取代這四個人,那當時,的阿根廷。 雖然最終只有三個人。 站在性別平等的立場,我不知道該不該說剪掉關淑怡的片段是對的,但站在私心的同志電影影迷,《春光乍洩》的特別
Thumbnail
現實裡,我們都是哥哥了,早超越張國榮離開的年紀。人生風霜,早沒有童話,所以更喜歡《縱橫四海》和《金玉滿堂》。越想念那個「哥哥」,其實是懷念生命裡想當而沒有當,該是而終究不是的老么,以及那點終究失去了的天真。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傷〉(改編自張國榮〈追〉,原作詞者為林夕)
Thumbnail
#淚之女王/#눈물의여왕/#QueenofTears 第11話 龍頭里的*#張國榮、#張曼玉😱 #阿飛正傳/#DaysofBeingWild #金永敏/#김영민 #金正蘭/#김정난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