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觀月日誌~我的山居歲月~01

  由山林修行道場轉型為世俗香火道場


 懺雲法師曾說過:修行的道場分為三種。

最好的是山林道場,離人群有一定的距離但不會太遠,平時不會有人來,各種人類活動的聲音也傳不進來,又離人群不算太遠,具備一定的生活機能,這樣的道場最適合修行人,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場。

次一點的就是在鄉村,有人往來但民風還算純樸,有各種雜聲但還不算太吵。

最次的就是在都市中的道場,適合接引大眾但比較難進行實修。

我家的小廟,大概就符合第一種的山林道場。

 祖父漸老,小廟由父親接管,變得愈來愈熱鬧,終於還是走上一般宮廟的運作模式。

父親年輕時曾得高人指點,大概的意思是中年會有大劫,可能指的是生死劫之類很嚴重的事,又教我父親持誦準提咒,交待持滿二十萬遍以上,可以滿一願。我從小就看著父親,一得空就撥念珠用筆記本記數量,持續到住山之後還維持著,推測應該遠遠不只二十萬的數量了;後來回想自己學佛後,其實也樂此不疲,或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關係吧!


 廟裡供奉的是道祖元始天尊與太乙真人,經由父親的經營之下,不斷的開光其他神尊,從一間廟擴展到二間,實際到底有多少神尊,我已經算不太清楚了,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裡已經不再是修行的道場,漸漸成功轉型成香火廟,我直至今日都還不理解,是什麼原因,有什麼動機,需要把信仰弄得如此複雜龐大?

 有件未曾對任何人說過的事,在小時候,由於道祖神尊略有破損龜裂,父親與我曾經載這些神像去市區進行修補,在退神與重新開光之後,我對這個地方的親切感居然消失了,小廟規模的擴大也在這個時間點之後才開始,所以,雖然是由祖父傳承來的功德,實際上卻完全轉換為父親個人所重新啟動建立的。而這個原因才是我從來沒有打算下半輩子在這裡常住真正的緣故。

不知道讀者能否聽得懂,我有親切感的是祖父時期的道祖,不是後來重新開光的道祖。這也是我後來想在這裡隱居,也許只是幾年的時光,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長期居住的真正原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