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從《2025想家計畫》談只定義了家的殼而缺少了靈魂的家

    raw-image



    看完展覽的第一個感想,套句金鐘評審藍祖蔚的評語:「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一個標舉定義「家」的展覽,卻只如隔靴搔癢般的完全搔不到癢處,試問參與展覽的建築師和策展人,你們真的重新定義了「家」嗎?


    展覽的出發點是想像10年之後2025年的我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首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並不等於家。其次,不要說10年後,我們連明年的iphone8會長什麼樣子都難以預測。重點不是幾年後的生活,而是不管多少年、多少人、不同的環境、價值、文化,都不會改變的「家」的本質是什麼?只有試圖先釐清家之所以為家的可能(康德的說法是「物自體」或柏拉圖說的「理型」),才有可能真實地去發現「似曾相似,與眾不同」的家。


    本展覽談及今日台灣人口、社會政經結構改變,產生獨居、混居、多元成家等議題。並認為家的本質是感受到生活的品質、美學與幸福感。遂邀集了建築師與產業界合作,展出30個提案,來重新定義家的「空間」。我認為這就像做不好的畢業設計一樣,議題是一塊、設計是一塊,彼此之間卻沒有「關係」。建築師提出了許多空間的新想像,例如:可移動性的住屋、小空間活化、合法違章、呼吸的表皮、商業模式、老屋活化、新材料、新構築、資源再利用、共棲的空間、空間彈性分割使用、高齡化的商店、觸覺可塑的空間、智能家居等等,試圖讓家更好用、更舒適、更有彈性以符合各種活動的空間。但是,以上這些都不是家的本質,因為家並不是空間,就算沒有了空間,家依然存在。


    本展覽策展人為兩位建築人前輩─阮慶岳、謝宗哲及與一位非建築人─詹偉雄所策劃。詹先生在「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主題的引言說到:「從哲學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擺明點出了本展覽的一大缺陷,缺乏深度的原因─沒有空間專業之外的整合。雖然本展採取建築師與產業合作提案的方式,讓提案更具真實性與可行性,但是因為方向錯誤,所以就算子彈射得出去也百分之百射不到靶。我認為關於家的定義,建築師是屬於輔助型的角色,以一位建築師配合一個專業領域,例如: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才能真的在家的脈絡中發現新的可能,而空間不過是眾多可能之中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


    如果我是策展人,首先我會先從家之所以為家的可能出發,你我的「家」都有的部分是什麼?幸福、尊嚴、溫馨、安心等,這些並非來自空間的家,而是「家人」。因為家人而有了家的感覺,家沒有了人,就不算家了。多元成家的「家」與民法一夫一妻組織家庭的「家」是同一個家嗎?多元成家的成員;同性者是來自一夫一妻的家庭,其對於家的想像的基礎,必然來自一夫一妻的「家」,現在的問題是,一種新的家人組成間的關係有可能產生與原有家的定義不同的「什麼(something)」存在嗎?簡單說,多元成家的「家」的概念、解釋有不同於一夫一妻的家嗎?這部分也許能夠借助社會學的研究,了解同性的社群之後,探討同性者家的可能與不同。在清楚了解了同性者的家之後,套用科學哲學的語言:讓家的「典範(Paradigm)」有了移轉或者充實了同性者的「常態」內涵,才有了新的家的定義。而建築師這時才有靶可以射,也才能夠評估射不射的準的問題。


    於是,展場的設計應該是將家人(使用者)與家的感覺,彼此如格子狀排列。橫列是家人,例如:單身、夫妻、小家庭、大家庭、同性家庭、有寵物的家庭、上層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貧窮家庭、難民家庭、移民家庭等。直列則是家的感覺,例如:幸福、尊嚴、溫馨、安心等。然後建築師再設計彼此交錯的空間可能是什麼。例如:由左而右走依序看到,單身的幸福空間、單身的尊嚴空間、單身的溫馨空間、單身的安心空間是什麼。由上至下則依序看到,幸福的單身空間、幸福的夫妻空間、幸福的小家庭空間、幸福的大家庭空間、幸福的同性家庭空間是什麼。讓觀眾能夠依據自身的家庭與對家的想像,找到相對應的家的空間,而這才是建築師真實的能夠成就家是什麼的地方,而非本展覽以空間為出發點直接探討家的空間。


    關於建築師對家的想像,常常不符合邏輯,例如:認為A空間+B空間會等於C空間,但是為什麼會等於卻一直沒說清楚。想要做出能夠彈性使用的空間以滿足「各種」活動,但是當什麼都彈性的時候,也就什麼都不彈性了不是嗎?而且家並不會因為彈性使用而成為「好」的家。最矛盾的莫過於,想用物質來解決、創造某種心裡的感覺(例如:陪伴感、回家的感覺),是大部分建築師相信做得到,但事實上卻一點關係也沒有的問題。物質能夠創造心理嗎?那麼是否建築師都該是唯物主義者?


    「你對於家(空間)的使用想像是什麼?」或許才是本展該訂定的主題,而非定義家。未來的家的定義會是什麼呢?隨著道德、文化、傳統價值的改變,家的定義必然也隨之改變,因為客觀環境決定了我們的認知範圍,新的理解足以改變我們語言的使用。家的定義是動態發展的,因著時代而有不同的內容。或許我們應該先定義什麼是這個時代的「家」呢?

    2016/10/3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