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潮:流變中的臺灣建築》談臺灣建築的文化主體性與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的不是學東西,而是學思考的方法。」——漢寶德


  撇開本紀錄片為何從日據時期談起(是日「據」不是日「治」時期,忽視1895年於臺成立之「臺灣民主國」使用「永清」作為年號,即「永屬大清」、「永戴聖清」的抗日背景)?「中山堂」的立面磁磚為何受回教建築影響?「臺北機廠(臺北鐵道工場)」為何使用預鑄功法而非現場澆置?姚仁祿是建築師?還是建築設計師?等問題。本片還是點出幾點臺灣當代建築的問題,筆者藉之反思如下:


一、歷史考據的不足


  「臺灣剛好是一個黑潮帶來的整個潮流,從東南亞很多不同的種族往北飄流,漂流到臺灣島,棲息下來。所以我們玉山高山上,發現十多種不同的種族,因為來自東南亞,他們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講不同的話,這就是臺灣的開始。」——郭肇立


  本片除了莫名其妙的將臺灣歷史斷代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據時期談起外(雖然第六集有提到清領時期的「臺北府城北門」,但更早之前的荷西時期、明鄭時期、原住民之建築則付之闕如)。更明顯的問題在於,有關臺灣原住民族(南島語族)的由來。學界從DNA、語言學、考古遺物等證據,指出南島語族極有可能是由臺灣遷徙至南太平洋與印度洋諸島等(快車理論),而非如本片描述的,從東南亞遷徙至臺灣(更早的源頭則可能來自中國東南沿海)。本片即便對其理論有所疑義,亦應正反並陳,並指出從東南亞往北飄至臺灣島的證據,而非刻意忽視(片名或該改為「季風」而非黑潮)。


二、何謂臺灣建築的文化主體性?


  「現代性是一種反思,一種反身性,所以它是一個反省。」——郭肇立


  本片另一部分是聚焦於「流變」,引自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的《液態的現代性》,認為相較於傳統的現代性(固態的現代性),現代的社會關係、身份、價值觀、制度等不再固定,而是像液體一樣不斷變形、流動。其類似於後現代性,皆反對「大敘事」的理性霸權,可視為對現代性與現代建築的延續、加深和補充。


  片中訪問許多建築師對於現代性的看法,如:李祖原建築師提出懂傳統才能超越傳統、簡學義建築師堅守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的「新建築五點」、邱文傑建築師認為現代性不能脫離本土、廖偉立建築師認為「現代就是地域,地域就是現代」、黃聲遠建築師則自認離現代性滿遠的(離傳統的現代性遠,但同樣處於當代現代性之中)。


  由此可知,幾乎所有建築師都同意,當代建築的現代性早已不同於柯比意1923年提出「新建築五點」(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開窗、底層挑空、屋頂花園)的現代性,即非傳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國際風格),而是融入在地性、脈絡化的現代性。就連信奉「新建築五點」的簡學義建築師,片中說明「臺灣大學人文館」時也提到:「這個跨距有五十公尺,絕對不能落任何一根柱子下來,假如有柱子了,這個洞洞館跟廣場的關係就不是這樣,它就不是變成一個『四合院』廣場的一部分。」仍保有傳統文化的影子。


  亦即,純粹的現代性,絕對的理性,只存在於理論、烏托邦,生活世界流變的現代性,永遠離不開在地性、脈絡化。就連早期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概念的柯比意,晚期也從機械功能主義,轉向強調人、建築與自然的關係,認為建築是「情感催化劑」,如:法國的廊香教堂(1954)、印度的昌迪加爾政治中心建築群(1955)。


  然而,在講求多元文化的今天,當代流動的現代性,是否代表不再需要文化主體性?


  「這之前我們看到陳其寬、看王大閎,都很清楚他們做建築的主體就是中華文化,這件事情是很清晰的,可是當鄉土(文學)論戰出現,那時候整個重新連到閩南文化,不再是連到中原文化,已經重新定位臺灣自己的位置點,地域性跟中央關係有一個辯證關係。」——阮慶岳


  首先,中華文化包含閩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且不僅止於兩者。其次,鄉土論戰作為現代性發展的過程,反思在地性、脈絡化的過程,並不代表現中華文化的斷裂,而是其延續、加深和補充。再者,從李祖原建築師的臺北101、中台禪寺,及姚仁喜建築師的故宮南院、法鼓山農禪寺等,背後都帶有中華文化的影子。非僅是作為後現代去脈絡的符號應用,而是連結至更深的文化基礎(包含歷史、文化、語言傳統等,如同詮釋學理解文本的「前結構」,即詮釋的可能性條件)。而生活中亦不乏買房看風水的習俗,甚至近幾年官方力推傳統建築保存與活化等。


  筆者認為,臺灣建築(文化)仍奠基於中華文化之上,即不脫中國哲學主流思想—儒釋道精神。如:以儒家《周易》「天人合一」為基礎,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另以「禮」之倫理秩序(背後反映理性與天理)建構建築秩序;以道家《道德經》《莊子》「有無相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體現建築虛空的本質,其實體僅為界定的手段,如留白、彈性的空間與機能。另以「道法自然」建構環保永續、共生的建築;以佛學「緣起性空」說明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建築的生命非重在華麗的材料與尺度,而是與之互動、產生關係的使用者。


三、如何與建築對話?


  片中簡學義建築師設計的「臺灣大學人文館」,試圖與對面的、由張肇康建築師設計的「洞洞館」對話。大學建築系評圖時,也常將「對話」掛在嘴邊,然而,何謂與建築對話?札哈哈蒂(Zaha Mohammad Hadid, 1950—2016)彷彿不考慮環境、去脈絡的建築,是否有在對話?筆者認為,與建築對話即是「閱讀建築」,即產生人與建築之間的「思想活動」。


  閱讀建築的重點在「建築」,而不在「建築師」。當建築作為一個作品完成時,它早已脫離了建築師,向新的關係積極地開放。而所有關於「建築師」的知識,都對閱讀建築無任何幫助。因為建築本身並無「○○主義」之分,戴上「○○主義」的眼鏡,並不會更接近「建築」本身。


  閱讀建築,並非閱讀該建築的照片、影片、圖說、設計概念等「靜態」的閱讀,而是身歷其中的「動態」的閱讀。如同學游泳並非學習所有關於游泳的知識,而是直接下水游。亦即,閱讀一本書,不是閱讀封面,而是翻開書閱讀。閱讀建築,與建築對話,就是直接走進建築、使用建築、感受建築。


  如同片中台東專科學校的黃冠智老師在說明「公東教堂」時所言:「他(Justus Dahinden)覺得應該重新找回人對建築的感動。德國的心理學家發展出來的格式塔心理學,他說形式有兩種,一個是Form,一個是Gestalt。Form只是一個幾何形,Gestalt是除了幾何形之外,是我們人類用大腦去感知,或身體去感知的那個幾何形,你會重新詮釋它。」


  與建築對話即是透過語言(存在就是語言,亦即自我表現)理解與解釋該建築,從陌生、與自身差異的對象(工具),到使它成為自身的東西的過程(情境)。如同配戴新眼鏡,從感覺到眼鏡的存在(對象化),到與眼鏡合而為一,不再有異物感。


  閱讀建築不是走馬看花、局部、點到點的線性閱讀關係,而是重複、反覆、由一到多的曲線閱讀關係。故建築的意義永遠是開放的(意義在對話中不斷生成與修正,如同「遊戲」中,規則隨玩家互動而調整),透過實際使用才能暫時確定。建築就是現在、就是不斷流變,該閱讀是永不過時、持續更新的創造性的閱讀。


  爰此,即便札哈哈蒂不考慮環境、去脈絡的建築,仍是可對話、可閱讀、可詮釋、可理解的,即透過實際使用,感受空間的品質、整體性、公共性、合理性、可能性等。正是透過多人、不同世代的閱讀,讓建築的意義得以不斷豐富與激活。


  綜上,現口口聲聲喊得「本土」其實是「土本」。「土本」是囿於具體國家、國族主義的土地為本。相反的,「本土」則是以抽象文化的根本、本源為土。當代臺灣建築並非拋棄傳統、無文化主體性,而是以中華文化為本,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中,持續綿延發展。另建議喜愛片中建築的朋友,可身歷其中的「閱讀建築」,並寫下與建築對話、反思後的感想,以持續豐富與激活臺灣建築。

千年文化寶藏就在你身邊!從語言證據找出南島語族發源地

臧振華,〈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

黑潮:流變中的台灣建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89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大學老師還使用著20年前的幻燈片,講授著快被淘汰的技術與觀念。 大學的開設課程是看老師會什麼? 而不是學生需要學什麼?
Thumbnail
大學老師還使用著20年前的幻燈片,講授著快被淘汰的技術與觀念。 大學的開設課程是看老師會什麼? 而不是學生需要學什麼?
Thumbnail
在將大學畢業前夕,這本《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全書共15篇,每篇讀完只需要15-20分鐘,內容淺顯易懂。這本書分享了教授們的高山低谷的人生故事,讓我更清楚見到職場中的陷阱與機會。無論是準備踏入職場的學子,或已在職場穩定的人,都值得一讀。
Thumbnail
在將大學畢業前夕,這本《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全書共15篇,每篇讀完只需要15-20分鐘,內容淺顯易懂。這本書分享了教授們的高山低谷的人生故事,讓我更清楚見到職場中的陷阱與機會。無論是準備踏入職場的學子,或已在職場穩定的人,都值得一讀。
Thumbnail
一位大學生分享大學課程體驗,包括必修課程、服務學習和轉系考等,以及對各個科系的看法和感受。文章篇幅較長,回顧了大學四年的教學環境和科系情況。
Thumbnail
一位大學生分享大學課程體驗,包括必修課程、服務學習和轉系考等,以及對各個科系的看法和感受。文章篇幅較長,回顧了大學四年的教學環境和科系情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一書裡沒有雞湯,也沒有現在非黑即白的成功學或處世法則。看完15篇故事,可以感受到這些故事都融合了教授們的職場經驗、人生經歷所得出的體悟,而且這些體悟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都十分受用。我想這些故事不只能夠鼓舞畢業生,也能鼓舞在職場打滾,還持續在人生路上奮鬥的人們。無論走到人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一書裡沒有雞湯,也沒有現在非黑即白的成功學或處世法則。看完15篇故事,可以感受到這些故事都融合了教授們的職場經驗、人生經歷所得出的體悟,而且這些體悟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都十分受用。我想這些故事不只能夠鼓舞畢業生,也能鼓舞在職場打滾,還持續在人生路上奮鬥的人們。無論走到人
Thumbnail
差的科系也會有好的課程 不是每一個科系都只有爛的課程項目而已啦, 吐槽完我們的科系後,接下來就得講一下他比較唯一專業的部分, 畢竟身為一個科系,還是要有一些科目能夠出得了台面的, 而我們不知道什麼挖科系,現在的能拿出來的銀髮課程,可惜沒有好好把握, 之後又被獨立成一個科系, 另一
Thumbnail
差的科系也會有好的課程 不是每一個科系都只有爛的課程項目而已啦, 吐槽完我們的科系後,接下來就得講一下他比較唯一專業的部分, 畢竟身為一個科系,還是要有一些科目能夠出得了台面的, 而我們不知道什麼挖科系,現在的能拿出來的銀髮課程,可惜沒有好好把握, 之後又被獨立成一個科系, 另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目前我在大學有兩年多了,有天看了這本書,以下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出一些想法,並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目前我在大學有兩年多了,有天看了這本書,以下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出一些想法,並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並不是每一個建築演講都值得你聆聽與記得,才華洋溢的建築論述很可能是事後的包裝與潤飾,如果非得要為建築明星的演講為學生們給予一劑預防針的話,我想應該是: 「專注在這場演講帶給你的啟發,並淡化這個個人。」 明星化個人容易使人陷於誤區當中,進而美化這個人其他行為中的惡意。
Thumbnail
並不是每一個建築演講都值得你聆聽與記得,才華洋溢的建築論述很可能是事後的包裝與潤飾,如果非得要為建築明星的演講為學生們給予一劑預防針的話,我想應該是: 「專注在這場演講帶給你的啟發,並淡化這個個人。」 明星化個人容易使人陷於誤區當中,進而美化這個人其他行為中的惡意。
Thumbnail
我上了輔大的研究所後,對輔大的環境和校風感到很好奇,也相當期待在所上的各種課程中學習新知。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裡跟我的期待有點落差……
Thumbnail
我上了輔大的研究所後,對輔大的環境和校風感到很好奇,也相當期待在所上的各種課程中學習新知。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裡跟我的期待有點落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