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飯》2015年出版了第一本,到現在九年有餘。去年我才在別人的推薦下看了。
確實很有趣。除了「懂吃」,每篇必定會煮一頓健康的魔物料理。論到持之以恆的戰鬥,闖蕩處處危機又不斷變化的迷宮,首要之務,主角萊歐斯和「大廚」先西都不約而同比出三根手指: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
講起來有點八股,但放在這樣一個奇幻設定的漫畫裡,又有一種讓人莞爾的幽默感。不是嘲諷,而是回到人體,或者說生命,最最核心的本質。好像陽光、空氣、水,沒有人不知道重要,但又習以為常到不會正眼視之。也因此,《迷宮飯》裡的角色,就算有精靈、矮人、半身人,魔物各式各樣,但還是有一種落地感。在吃喝之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寫實多過虛幻。他們在迷宮裡共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相存相依,也形成食物鏈,動物系吃植物系,植物系又吃更小的生物。只取需用的,不任意濫殺,是基本原則。在外面世界作為掠食者頂端的「人類」,入迷宮就像入山林,回到最原始的姿態,沒有上下階級,只有吃與被吃,「唯有進食是生者的特權」。
事實上,魔物的設計也多有基礎生物或植物根據,如根部長得像人形的曼德拉草,就是真實存在的植物,又叫毒茄蔘,在《聖經》、《哈利波特》裡都曾出現(《聖經》裡稱為風茄,具引起興奮的功能;《哈利波特》則稱魔蘋果)。曼德拉草被拔出時會尖叫,聽到尖叫聲會發瘋或喪命,需要綁在動物身上才能拔草(讓動物代替人去死)。同樣也有傳說依據。
但難道動物就死不足惜嗎?若時間有限又沒有動物可以代勞呢?仍然想方設法依循傳統(教科書)?還是以較為冒險的方式另闢蹊徑(捷徑)?古老存在的教訓究竟有沒有維繫的必要?堅持使用書本知識的瑪露希爾,又有什麼其他的心理動機?
這也是《迷宮飯》另一個有趣的地方,不只塑造獵奇,冒險,破關一樣的戰鬥,在每一個小篇章裡,都有會丟出一些作者也不一定有準確答案的問題,帶一點哲思,也體現出各個角色的性格和信念,和行為背後的複雜性。
很喜歡的一集是他們遇到變形者,這種魔物以製造「分身」混淆敵人,不是魔物自己的分身,而是人的,也不是造一模一樣,而是讀取每個人的記憶,依此創造出他們身邊的人的幻影,也就是說除了本尊,還會一下多出好多「記憶冒牌貨」:真正的萊歐斯、先西眼中的萊歐斯、瑪露希爾眼中的萊歐斯、奇爾查克眼中的萊歐斯......。如果察覺不出來,變形者最終會吃掉本尊取而代之。
身為讀者,以旁觀姿態自然是有趣的,好像解謎,畫風也挺歡樂,有些幻影和本尊誇張的不像(會讓人懷疑「我們真的是朋友嗎?」的那種不像)。這種印象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不但可能發生。細想還是一件極為驚悚的事。首先得以具體看見「別人眼中的自己」,本身就是個恐怖故事。反過來說,存在自己腦內的他者形象,被毫無掩飾地呈現在對方面前,就像公開日記一樣,同樣尷尬到不行。那些和自我形象截然不同的,倘若出自陌生人就罷了(其實殺傷力也夠大),若源自身邊親近的隊友、家人呢?漫畫中設定,不可猜測哪個形象出自誰的大腦,否則隊伍將面臨解散。確實是如此。人以為關係的維繫在於互相理解的程度,其實不然,沒有一點模糊的空間,關係反而要瓦解。哪怕是最親密的家人和摯友。
第二個恐怖是,面對如此多「別人眼中的自己」,想辯駁,想證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真實,卻往往還是無法取信於人。「印象」的根深柢固在這裡展現的力量,並非魔物的能力,而是對每一個人而言,親眼所見,就等同於真實,即便隔著螢幕、開著濾鏡,看到的只是片段,或是瞎子摸象,也都堅信自己所信者才為真實和合理(畢竟沒人會承認自己是瞎子)。最終,那些出自本人的辯駁,反倒像是種一廂情願,及至自己都懷疑起了自己。
像極了現實世界啊。有意的,無意的,造神,或是造謠。每個人看到的他者,都存在自己的想像。再趨近真實,都只能是趨近。
後面幾集成為迷宮之主的瑪露希爾,不意外的要黑化,權力的翼獅喜歡人類的慾望,無論出發點是善是惡,但凡慾望,就是權力的養分,能使其壯大。像是套上指間的魔戒,最終都要喪失人的心智,掏空人的肺腑,一點一點成為權力的軀殼。
最後兩集六月底會在台灣出版,蠻好奇「清心寡慾」的萊歐斯會怎麼了結這一切。Netflix今年出了動畫版,陸續更新集數。但...可以的話,還是先看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