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倚

林倚

54 位追蹤者
記下停駐在心裡的文字、影像,和所在之地。願感動我的也能感動你
49會員
47內容數
由新到舊
閒聊《迷宮飯》:絕對可以出圈的作品除了「懂吃」,《迷宮飯》也回到人體,或者說生命,最最核心的本質。在吃喝之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寫實多過虛幻。他們在迷宮裡共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外面世界作為掠食者頂端的「人類」,入迷宮就像入山林,回到最原始的姿態。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場哲思。
Thumbnail
2024-06-17
13
《一代宗師》大時代,不過是一個選擇《一代宗師》十一年了。之後王家衛沒有導演新的劇情長片,但那一片武林,沒有停在原地。回回看,都持續搬演著人生,家國,天下,多變的表象與不變的本象。從古到今。雖說千古無同局,然而春去秋來,看著又都像一台雷同的戲。
Thumbnail
2024-06-01
21
《永安鎮故事集》在這裡什麼都不會發生在魏書鈞的鏡頭底下,人不是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他的角色不為詮釋什麼,不為意識形態服務,他們就只是人,一個有慾望,沒有太多道德包袱的人。他的角色在生活,在做些什麼,也許有目的也許沒有,也許很認真也許沒有,結局也許不盡如人意,但又不是那麼悲。不如意歸不如意吧,愁一陣,惱一陣,也就完了,日子還是繼續的。
Thumbnail
2024-05-15
14
《老橡樹酒館》同理是永恆的練習車駛進微傾的街道,兩側紅磚堆砌的樓房,斑駁的外牆。一群裹著頭巾的婦女、孩童緩步下車。在這個陌生的國度,他們不是觀光客,沒有搖晃小旗的導遊夾道歡迎,迎面而來的,只有當地居民不友善的叫囂。意圖按下快門的女孩雅拉,相機也在衝突中被砸得粉碎......
Thumbnail
2024-04-28
17
《我的完美日常》完美,是學會了安頓自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想這段《聖經》裡的話,是完美之所在,也是真正的自由之所在。
Thumbnail
2024-04-06
13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還有多少其實能被接住的生命?無人知曉的孩子,之所以無人知曉,可以怪媽媽,怪親近的人,可以抓下任何能夠綁在木樁上的誰,怒吼一聲點燃一把火燒去。卻不能改變悲劇的本質,終究是整個社會的僵固和劃界,是這麼多厭棄和無視的層層累積。
Thumbnail
2024-03-22
26
前衛解放還是固守傳統?《可憐的東西》和導演尤格藍西莫關於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的名字,早已得名在影迷之間。隨便從哪一部作品開始,要不欣賞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能夠把在體制、社會、集體、家庭下,各種「人」的「變形」像滑手機一樣用兩指指尖靈巧地向外延伸,拉大再拉大的標記給你看。絲毫不在意面對這些極度清晰,觀眾心裡究竟舒坦不舒坦。
Thumbnail
2024-02-25
12
2023 如果你還不認識這些電影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Thumbnail
2024-02-13
16
《惠子不能輸》凝視,找回自己的樣子它不是一部傳記電影,也不帶任何傳奇色彩。那些想當然可以激烈,充滿戲劇張力的過程,只是以幾個鏡頭,幾句話,像惠子總是凝視的荒川,緩緩輕輕的就從眼前流過。像看《風櫃來的人》。《惠子不能輸》給出一種真實的生活感,跟著主角的視線,就能看見作為真實個體的人,和深刻影響每個人命運與選擇的社會軌跡
Thumbnail
2024-01-17
20
《水泥烏托邦》資本主義下的人性日常看李炳憲飾演的金煐卓/毛世範,會想到松本清張寫在《砂之器》裡,本名本浦秀夫的音樂家和賀英良。當人們因為戰爭、災難,失去原有生活所依,流離,恐慌時,有些人卻像一手爛牌打到最後,以為就要輸得精光,卻突然抽到全體重洗的卡牌,原有的,沒有的,甚至欠負的,都砍掉重練。一切歸回原點。
Thumbnail
2023-12-30
9
Premium結束之後(1/18更新)Premium結束之後,要何去何從,最近不時會想到這件事。
Thumbnail
2023-12-14
11
《BIG》戰鬥是自己的,但感謝一路上有你們作伴孩子時常比我們想像的更堅強。他們不是真的一無所知,在成人的眉眼之間,他們也明白戰鬥可能會失敗,但孩子不會無止盡的沉湎於哀愁。你會驚嘆那樣的生命力,只要還有一絲力氣,都會用盡全力跳到最高。他們比成人更能夠明白,每一口氣息,都是存在最好的證明。
Thumbnail
2023-11-26
10
《花月殺手》鮮血從地裡發出吶喊,電影裡沒說完的故事二十世紀初的歐塞奇領地,因石油帶來的龐大利益,莫莉的姊妹們陸續喪命,身邊的族人也一個個離奇死亡。但這不只是一個人心貪婪的故事,也是一場根源於體制的邪惡,由上而下的種族屠殺。
Thumbnail
2023-10-31
8
《查無此心》孤獨的群像璀璨的跨年煙火,三五成群的年輕人,缺了心和無名指的女屍,在亡夫車上準備自盡的女人。這是一個歡騰而孤獨的夜,又是一個歡騰而孤獨的夜。有人充滿希望,就會有人失望,是無以為怪的常態。但在這座城市裡,有的卻是太多的絕望。付出真心卻換來背叛的愛情,賣命工作卻失去陪伴親人最後一刻,離鄉背井卻接連命喪他鄉的移工
Thumbnail
2023-10-10
8
《花束般的戀愛》人啊,哪有不變的道理?現實生活可以壓迫一個人,生離死別能夠改變一個人,就連自己走著走著,也可能說不上為什麼,因著一道風景,或是某種接近神啟的一瞬,就轉換了心境,不再是上一秒的自己。好像《重慶森林》的那段台詞:其實了解一個人並不代表什麼,人是會變的,今天他喜歡鳳梨,明天他可以喜歡別的。以為能透徹了解著誰,包含自己,本質就是
Thumbnail
2023-09-12
12
《陰影下的她》以一個女孩之死,展現人類精神的消亡剝奪是一點一滴的,無關性別,無關階級,無關年齡。也許是一點時間,也許是一連串的編號和數字,它們代表你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和位置,是人們辨識你的座標。但在這個社會,這樣還不夠,你只能不斷失守,退後,放棄,直到有一天人們忘記了你,你也忘了原本的自己。
Thumbnail
2023-08-20
27
《怪物》由恐懼而生,以恐懼為食人們害怕不同,害怕未知,害怕不可掌控,更害怕那個不同,未知,無法掌控的東西,就是自己。怪物,是非我族類的代名詞,由恐懼而生,以恐懼為食,好像《牠》裡面的潘尼懷斯,愈是害怕愈是鼓脹。直到牠長成無比巨大,蓋住所有的光。人們還渾然未覺,在這個循環共生的社會裡,自己就是怪物的始作俑者,怪物的寄居地正是...
Thumbnail
2023-07-16
10
第六站,等待媒親期間的一些事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6-21
7
《致 蕾絲莉》如果我是一個失敗的人,孩子啊,你還會愛我嗎?父母的脆弱是不能說出口的秘密。他們不允許自己輕易開口,特別是向著兒女。即便我們看見過父母的脆弱,我們不了解的事,還是比了解的多更多。
Thumbnail
2023-05-29
8
慢慢靠近一點天光:金馬紀錄片《九槍》募資計畫蔡崇隆導演的《九槍》,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關注2017年移工阮國非遭到警察連開九槍致死的案件。用意不在為誰的行為脫罪平反,也不在追打公審開槍的基層員警,而是還原一個生命和事件,從扁平到立體,從恐懼到理解。除了新聞裡的兩個名字,他們是誰,他們過去的樣子,是什麼讓兩個年輕的生命,走到命運的岔點。
Thumbnail
2023-05-16
9
這不是B級片!談《寶可噩夢》和《仲夏魘》在社會層面的表達《寶可噩夢》究竟在說什麼? 除了破碎家庭、情緒勒索、無盡的荒誕噩夢,它也有強烈的社會批判,在家庭的外衣裡埋下遍布的罪惡。這趟返家的旅程終究不是歡樂勵志的冒險故事,更像是一場尋求解脫的逃亡...
Thumbnail
2023-04-27
3
社會寫實還是懸疑驚悚?台劇《模仿犯》的兩難改編日本知名小說的《模仿犯》在上線前就得到很多關注和討論。導演和編劇團隊很有企圖心,除了懸疑驚悚,也在乎社會層面的表達,不願意流為形式的警匪追兇。然而實際看完劇後,卻感覺改編後的劇情,無論是社會問題的討論、人物的刻畫,還是推理線索的鋪陳,都不是那麼完整...
Thumbnail
2023-04-14
17
《回到首爾》和其他收養主題的電影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3-03-19
6
《伊尼舍林的女妖》生命的困局,只因人心真實渴求的是硝煙沒有真正的風平浪靜,從來沒有。人們實際上並不願意,即便他們嘴上說著,渴望和平、美好和善意,但那些太過緩不濟急,敵不過血液裡競爭、對立、執念和惡意的瞬間魅力。像是一顆裝置在體內的計時器,走到定點就會自燃。因為只有在燃燒的瞬間,被撕裂的痛感才能提醒自己還有實質的重量,不是空有軀殼的皮囊。
Thumbnail
2023-03-08
9
城市|年如果農曆年有一個光譜,從放鬆到壓力,從暖心到疏離,你會更靠近哪裡? 那時的過年,人多熱鬧,親戚輪著作東,一天一家,除夕到初五就能排滿。平時各自忙碌,這會兒倒能湊上桌摸兩圈,甭管聊不聊得來,只要來一手好牌。麻將嘩嘩嘩在牌桌上洗,客廳另一頭則傳來洋人的對話和各種音效配樂,那是從百事達租來的錄影帶
Thumbnail
2023-02-23
6
2022我最喜歡的10部電影新的一年快要過去一個月,才有辦法寫出這篇。這十部電影有些是20、21年的作品,但在台灣正式上映時間都是2022年。因為都很喜歡,以下就不排名,僅以台灣或串流平台的上映日期為序。
Thumbnail
2023-01-17
7
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遇見香港漫畫家智海《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是香港漫畫家智海在1999年的作品,黑白色調的漫畫,描寫一個抑鬱的作者,被自己腦袋裡沉重的想法壓駝了背,寫下作品想為腦袋「減重」,卻被各種瑣碎問題所困,就連繪者也彷彿以上帝之手,延伸再延伸,給他沒有盡頭的樓梯和前路...
Thumbnail
2023-01-03
7
《世界上最爛的人》如果人生是無止境的問號,你是否還願意勇敢前進?你是否曾在路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是一條不對的路。然後站在路口,躊躇著是要回頭,換條路重新來過,還是勉強往前,憑著感覺找到熟悉的出口。你是否曾投入一件喜歡的事中,可能是一份工作,一段感情。本來滿心期待,甚至篤定,卻在許多日子過去之後,愈來愈迷惘,疑惑,覺得自己終究不適合這裡。然後發現,讓一切感受
Thumbnail
2022-12-12
7
育兒|手心手背的溫度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2022-11-13
9
《流浪之月》有一種惡,叫善意和溫柔從童年起,我就一直與別人 不一樣,我看待世間的事情 與眾不同,我從來就不能 從一個尋常的春天獲得激情 也不曾從同一個源泉 得到憂傷 ——〈孤獨〉愛倫‧坡
Thumbnail
2022-11-02
5
《密陽》如果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知道陽光的祕密嗎?那光亮到不可觸及的豔陽,是自然界最炙熱的力量,也像是宗教裡那一位至高的神,你只能仰望,只能瞇著眼窺探,卻從來無法測度。就像我們摸不透時而溫暖,時而嚴肅,時而憐憫,又時而殘酷的這個世界。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看不透。所謂命運是什麼?
Thumbnail
2022-10-22
8
城市|車站拎著行李下樓的時候天空都是黑的。爸爸的摩托車,停在巷子裡的路燈下,發出低沉而老練的轟鳴。也算是一台老爺車了,在擁塞的路上,載著我們倆,像一隻駝著兩個殼的烏龜。身旁的車輛,無論兩輪還是四輪,都像嘲笑一般,呼嘯一聲即一閃而過。我心裡急,在後座用膝蓋內側使力敲爸爸的屁股,好像老闆用指節叩著辦公桌。
Thumbnail
2022-10-10
8
《徘徊年代》每個人,都是同類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2022-08-14
9
《們》不論平權,論原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5章12節。英國導演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的新作《們》(Men),講述女主角哈珀遭遇丈夫疑似自殺,而後又經歷了一連串的怪人怪事…
Thumbnail
2022-08-02
10
藍白色的紀念公車駕駛撥動開關,車門立即匡啷匡啷的向兩邊彈開,這一站是信義路杭州南路口,斜對面一片白體藍頂的建築映照著藍白色的天空,是台北重要的地標之一,也是我中學生活的起點。時間會撫釋傷痛,也會改變許多東西。
Thumbnail
2022-03-15
6
第五站,收養資格審查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但有一點關於夫妻的問題...
Thumbnail
2022-01-25
6
如果可以小時候我沒有明確的志向,但是受媽媽的影響。我想長大以後無論做什麼都好,一定要當個職業婦女,即便結婚有了孩子,也絕不能做家庭主婦。這除了是媽媽的耳提面命,也因為我看見了那些看似個人,又不只是個人的選擇,理解了牽引母親的力量,和他所面臨的衝突與脆弱。
Thumbnail
2022-01-08
9
溫暖還是殘酷:鍾孟宏電影裡的不和解鍾孟宏首部以女性為主體的電影《瀑布》,許多人覺得結尾有點突兀和多餘。其實回看導演以往的作品,或許可以找到線索。那些最後微小的陽光和希望,背後都還有被我們忽略的事。
Thumbnail
2021-11-29
10
入學早上九點,先生傳了訊息,「慘,備取92。」我拿起手機確認了學校網站,真的,備取92。後面還有72個人,正取196,錄取率大約54%。身邊的朋友也感嘆,戶籍已經提前遷進學區好多年,原以為萬無一失,沒想到還是排不上。聽說,現在沒有入籍五、六年,大概就沒指望。
Thumbnail
2021-10-30
6
叛逆期前的預備鐘最近孩子們開學,一開始因為不習慣,上學前總是有一些掙扎。但或許我事先有心理準備,知道他們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所以還能接得住這些情緒,不會被耍賴和眼淚弄得自己也心情起伏。比較讓我措手不及的是,孩子們放學回家後的情緒,「我不要」「你不准」變成了口頭禪,沒來由的找碴,好像青春期的叛逆提前上演
Thumbnail
2021-10-11
7
第四站,面談和家訪面談的階段,好像是一場考古,而我們是被挖掘的文物。那些許久以前埋藏在身體裡的記憶,不僅要被挖掘、開啟、探究,還要還原、重建,像擺在展示玻璃窗內的復刻現場,重新供人檢視評價。在社工面前,就像是一場面試,那些說出的往事,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展現出的人格特質,都將左右著審核結果。
Thumbnail
2021-05-16
7
路上這趟車,開在筆直的信義路上,公車專用道,車速不算快,且走且停。植在分隔島中的樹,骨瘦嶙峋,好似初栽,得四圍繫上支撐,方能穩固。對照車內青春期瞬間抽高,微微駝肩的學子。椅背靠著,欄杆扶著,吊環拉著。整條街彷彿都是勉力精神起來的堅毅,和無蔭蔽的蒼白。
Thumbnail
2021-04-06
6
第三站,父母預備課,開始!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Thumbnail
2021-01-07
10
小手牽小手第一次和大兒子提及收養,是他剛好看了一本書,裡面的豬主角有十個兄弟姊妹,於是我用開玩笑的語氣藉機問他:「我們家也有十個兄弟姊妹好不好啊?」他回給我一個燦爛的微笑,「好啊!二十個好了!」
Thumbnail
2020-12-13
7
巷中巷巷中之巷,謂之弄,據說起源於宮中之路。落在我家附近倒是頗能詮釋那種不甚明媚的景象。小徑如阡陌縱橫,拐彎之後總還有無數的彎可拐,走到看來應該只能稱為「防火間隔」的窄縫,就一人寬,並肩走不了,沒想到都還有門戶。
Thumbnail
2020-11-15
8
第二站,準備申請資料諮詢了幾間機構,參加完說明會之後,我們很快就開始準備申請資料(一次只能於一個機構提出申請)。捧著一大包資料離開說明會場時,心裡已經在苦惱要怎麼準備,因為項目真的還不少,我們算是很有效率在準備也花了一個月左右。這部分各機構的要求仍然有些不同。先從共同的幾個項目講起
Thumbnail
2020-10-02
6
可以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嗎?嚴格說來,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很有母愛的人,至少不是有天生「內建母愛」的那種。第一次聽到心跳聲、第一次胎動、第一眼見到小孩、抱到小孩的瞬間。那種大家會激動到落淚的畫面,都沒有在我身上發生。我的感受大概只能歸類在「新奇」,有一種「喔喔~傳說中的那一刻來了!」的感覺
Thumbnail
2020-09-21
15
花窗在陽光之於屋宇還不是奢侈品的時候,小時候的窗,光線只能曲折於浮雕著朵朵相連,開滿了整面玻璃的四瓣小花,蜿蜒地,像走在崎嶇未完全開闢的山間小徑,射入內室時,已減去一半的亮。而窗外的景緻,無論一棵樹或一個人,原先分明俐落的流線,都會暈成不規則的朦朧色塊,愈遠愈渙散。
Thumbnail
2020-09-14
5
第一站,報名說明會全台現有的育幼院有一百多間,但有收出養執照的只有九間(2020年)。收養人在辦理收養過程中需要與社福機構長期密切的聯繫,所以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機構是蠻重要的事。而參加各機構的說明會或進行電話諮詢,就是認識機構的第一步。
Thumbnail
2020-08-30
7
收養的起點「我們收養一個孩子吧!」一天晚上,先生站在我的書桌邊,突然冒出這句話。當然,也不能說是很突然。因為這件事我們已經提過很多次,最早一次或許是在婚前。我們都喜歡小孩,也不太在意血緣的問題。如果懷孕不順利,收養是我們都可以接受的一條路。但一開始也就是一個念頭而已。
Thumbnail
2020-08-25
11
解憂回收站從我家步行十秒的巷裡,有一間小小的餃子店。比鄰而居三十多年,我卻從未吃過一次。父母和賣餃子阿嬤的互動,是微笑寒暄,有什麼用不著的東西就拿到店前「相送」,但面對餃子,他們心裡有那麼一面隱形屏障,不能揭去,也不能跨越。......
Thumbnail
2020-08-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