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商管課程(十) 模組二「創業家思維與決策模式 4」

本週的課程內容著實有點多,我這都寫到第四篇了,希望能順利完成。


上一篇講完「決策理論」後,馬上就進入了下一個活動環節「Art Thinking」,我問了一下去年有來過的業師,他也說沒玩過這個遊戲。


如果是玩遊戲的話,我這組的組員應該沒問題,當他們對彼此越來越熟悉,也就越來越放得開。


我這組是拿到雕刻刀跟肥皂,要發揮創意來為這塊肥皂「創造附加價值」;當然,業師也有被賦與在旁觀察的任務。


這邊就來分享一下我觀察到的重點:「他們在構思整個計畫的時間超過 20 分鐘,在我提醒時間有限後,才開始動手刻肥皂,因此實際動手做的時間不到 10 分鐘。」


我這組的成員打從一開始就沒在意「肥皂」本身的用途,它只是一個他們計畫中的載體,如果不是肥皂,換成是海棉或是其他東西,基本上應該都不影響他們的想法。


他們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在討論「計畫的流程」,而不是到底要怎麼設計肥皂;因為動手做的時間很短,所以沒有用到剪刀或美工刀。

這很有趣,因為我看別組都已經動手做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我們小組成員還在腦力激盪整體的流程是否順暢;我們這組「因果邏輯」的傾向性確實很明顯。


當每組都上台報告他們的構想與成品後,不知不覺地時間就過去了,這過程中我真被一些腦洞大開的想法給逗到笑得合不攏嘴,這群學生真的懂玩。


當然,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來看,每組在製作的過程中,都不斷地在「效果邏輯」與「因果邏輯」間切換;我原本的想法是,在有限地時間內要完成作品,應該是以「效果邏輯」為主體才對,但我的組員用行動告訴我「不一定」。

誰說時間有限就不能先想清楚再動手做?

小組活動結束後,又緊接著「立體個案:創業要怎麼看風向?」,同樣是早上講 AI 的業師來分享他很特別的創業過程,當然這部份跟 AI 應用有很大的關係。


當個案分享完後,也來到今天課程的尾聲,我們要針對個案業師所提出的兩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

講真的,這兩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我想連有工作經驗或創業經驗的人,都不容易快速回答這些問題。


我這組成員全體一致選擇「大公司內部創業」,理由是比較安全、AI 花費太大,「個人創業」的風險太高;至於 AI 虛擬人先從哪個領域著手,效益會比較大,他們是採刪去法,分析在哪些產業不可行,但討論時間結束前也沒有得出小組共識。


從旁觀察的結論是,立體個案的這兩個題目對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同學們來說,有點難以分析、並給出具體的選擇;在他們討論的過程中,一直講到的是「比較安全」、「風險較小」等語句,在面對自己未知的範圍時,考慮的都是如何讓自己承擔的「風險最小化」。


有位同學聽到我一直說他們比較保守、都在打安全牌時,也詢問我:「創業家們在創業前的工作是否多半已經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及較高的職位,亦即代表具有一定的資產及收入?

若是如此,他們是不是能尚有餘裕的去大膽嘗試,抑或是大膽燒錢一次。但如果對我們這種剛進、甚至還沒進社會的學生來說,沒有背後的資金支撐,這應該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態?

我覺得扣除閱歷、心態等比較飄渺的東西,務實的考量有沒有退路,似乎也是我們這一代在這個當下所著重的點。


這段話說得真有水準,坦白說我也覺得這位同學說得非常有道理,以前聽過一個前輩說:「不要餓著肚子去追尋你的夢想,這樣只會讓你憎恨這個夢想。」


我只是下意識地覺得大學生應該比我們這些「社會人士」更有理想一點,畢竟他們還沒有被社會化過嘛,在思想上應該會更不受限制或拘束;想不到他們已經這麼成熟,還沒有往前衝就先想有沒有退路,這很像是我們這種「跌過一大跤」後的人會講的話。


年輕人,尤其是還沒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可塑性」是最高的,他們還沒自我設限,把自己困在一個狹窄的領域中,以為自己只會或只能做這些事;反倒是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的人,容易有「只能做眼前工作」的錯覺,忘記自己也曾經年輕過。


在跟這些同學互動的過程中,我總覺得自己似乎是比較天真跟幼稚的一方,可能我被現實鞭打的還不夠狠,社會化程度還不夠深,才會一直把理想掛在嘴邊;事實上這幾年我也一直在反思這點,但還沒有想通。


  • William 在聽完我們各組的結論後,給出了他的洞察:
  1. 創業的目的是為了「創新」;這句話的意涵,感覺要是沒有「創新」其實也不用去創業。
  2. 看風向的目的是為了「定位」;定位真的很重要,先定位後才知道要往哪走。
  3. 技術驅動的創業,看你是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有一定研發能力的壁壘;沒核心技術又想從事技術型創業,這得靠大公司的資源支持,就又回到「大公司內部創業」的討論了。
  4. 資金與發展方向的選擇;這有點抽象,但可以解釋成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好了,終於把這週的課程內容都講完,整整四篇的內容阿! 真的有夠多,但這也表示我學到不少東西,才會有所感悟寫一堆。


這個課程內容的設計真的很不錯,至少沒有讓我打瞌睡,要知道我們是從早上八點就一路上到下午六點耶,中間也沒有午休,能保持著清醒靠得不是「個人的意志力」,而是課程的設計有把人的精神狀態考慮進去,在可能想睡的時間點,來個動手實作以及分組討論的活動,馬上就讓腦中分泌的「多巴胺」濃度升高。


只是說我上課隔天的精神就跌到谷底,彷彿精氣神都被抽離掉了一樣;上一天的課,比我工作一整天還累,因為中間都沒得偷懶,回家後還精神奕奕地寫觀察記錄、上課心得與感想。

不過等到我上完這學期的課後,應該會收穫滿滿地觀察記錄、上課心得與感想,再加上我自己根據課程內容搜集與整理的資料,太值得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