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速讀] 兒子使用說明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印象最深刻的精彩觀念:

  1. 「視而不見」的行為模式: 男性腦經常專注於遠方的目標,對近處的細節視而不見。這是一種天生的專注力分配方式,例如,當去洗澡時,可能只會注意到浴缸而忽略其他雜亂。對於兒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應該學會理解和包容,而不是苛責。
  2. 兒子對母親的依賴: 從小,男孩子往往將母親視為生活中的中心。這種深度的依賴關係是男性腦在成長初期建立「自我」的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小男孩總是對母親特別的依戀和需要。
  3. 放任與創造空間的重要性: 為了培養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允許兒子的房間有一定程度的散亂是有益的。這種看似混亂的環境實際上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探索和創意發展。

我自己的實際經驗而言,為了支持兒子的創造力,我們可以為他們設立一個專屬的空間,就像一個帳篷或是家裡的一角。這個空間完全屬於兒子,他可以在這裡自由發揮,建立自己的「設備」和「建築物」。曾經,家裡的客廳幾乎被兒子的創意佔據,當需要清理以迎接親戚時,兒子常常因為不得不「拆除」、「破壞」自己的作品而感到心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後來指定了一塊專屬空間給他,這不僅讓他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也避免了因整個空間凌亂而帶來的家庭矛盾。

此外,男孩子的專注力有時候就像獵人那樣強烈,能夠長時間聚焦在感興趣的事物上。基於這點,我發現設置一個計時器來管理日常事務是非常有效的。日常事務從喝水、吃飯、吃藥、吃水果......,都可以在計時器響起後再來提醒,這樣做不僅避免了孩子因被打斷而感到不滿(或是根本聽不見大人說甚麼...),也使我們的溝通更為順暢。更重要的是,我鼓勵兒子在時間到時自行決定下一步應該做什麼,這種方法不僅尊重了他的獨立性,也培養了他的時間管理和自我責任感。


大家有興趣歡迎參考原書資訊喔:

書名:兒子使用說明書:在你放棄和兒子溝通之前,請先看腦科學專家怎麼說

作者: 黑川伊保子

ISBN:9786263352452


歡迎來到《AI時代的親子教養》!這裡希望能讓各位父母用既科學、又輕鬆的方式,找到適合您孩子的教養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I時代的親子教養 的其他內容
透過AI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輔助,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以及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並共同創作富有想像力的精彩故事。
透過AI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輔助,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以及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並共同創作富有想像力的精彩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社會中,許多男性表現出「外強內弱」的特徵。他們在公共場合保持堅強形象,卻在親密關係中暴露出內心的脆弱和不安。這種矛盾往往導致他們在家庭中表現出複雜而有害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危險在於它的代際傳遞性。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你希望孩子怎麼記得你呢?」幾週以前,當我看著曉蓓時。聖靈突然問我:「當你在看著孩子時,你在想著什麼?」我發現,雖然不是「總是」,但是我「經常」在看著孩子的時候,想著我的工作。想著接下來的營會、主日信息、想著教會所發生的各種事情。雖然我將時間撥給孩子,但是心卻不在孩子身上。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透過一連串的畫面,呈現了父親與女兒之間的深刻情感,雖然沒有過多的對白,卻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默契和愛。故事中的日常生活畫面,透過細緻的描寫,觸動人心。由父與女的日常情景中能感受到溫馨和幸福。父的無聲關愛、女的孝順及對父的愛戴,給人一種安詳和溫暖的感覺。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社會中,許多男性表現出「外強內弱」的特徵。他們在公共場合保持堅強形象,卻在親密關係中暴露出內心的脆弱和不安。這種矛盾往往導致他們在家庭中表現出複雜而有害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危險在於它的代際傳遞性。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你希望孩子怎麼記得你呢?」幾週以前,當我看著曉蓓時。聖靈突然問我:「當你在看著孩子時,你在想著什麼?」我發現,雖然不是「總是」,但是我「經常」在看著孩子的時候,想著我的工作。想著接下來的營會、主日信息、想著教會所發生的各種事情。雖然我將時間撥給孩子,但是心卻不在孩子身上。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透過一連串的畫面,呈現了父親與女兒之間的深刻情感,雖然沒有過多的對白,卻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默契和愛。故事中的日常生活畫面,透過細緻的描寫,觸動人心。由父與女的日常情景中能感受到溫馨和幸福。父的無聲關愛、女的孝順及對父的愛戴,給人一種安詳和溫暖的感覺。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