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而犀利,母女關係的心理探索與重建|閱讀筆記《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上篇)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前言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也讓我想起,這不是我第一次對母女議題的書感興趣。


大約十年前,留意到自己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想要好好認識內在的起伏。而透過書籍協助自己,去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我覺得是相當溫柔的方式,記得當時讀了《夏娃的覺醒》,有機會再來回憶這本書的心得。


最近讀的這本《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翻譯自韓國,屬於圖書館熱門書籍,在各個分館中大多留有庫存,看起來能夠很容易取得,也表示引起廣泛的共鳴。

 

儘管作者的背景是精神分析學派出身的心理師,從目錄篇章來看,全書沒有嚴肅的架構,整體圍繞著作者在助人工作中觀察到的母女關係困境。


對於個案的紀錄與分析書寫,跟其他心理學類型書籍相比之下,不會顯得造作刻意。文筆讀來非常流暢、容易理解,又能從中發現有共鳴的點,是一本溫柔又帶有一點犀利的書。


我很喜歡作者誠實地說出某些話,直指出雞湯式書籍的弊病,有種暢快感。她說:

僅僅藉由普遍的心理學知識來認識自己,不僅容易陷入危險之中,也可能將問題歸咎於極其表面的原因。因為即使是有著類似創傷的人,每個人的痛苦與創傷也都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P165|母親是真心希望女兒幸福的嗎?

 

市面上這類型書籍往往有某種制式框架,或許是為了凸顯作者的心理學專業,或許是為了讓書籍內容具備更多理性邏輯,但就是犧牲了跟讀者之間的親密感。


而且,特別強調心理知識詞彙的重要性,反而造成術語被濫用、大眾亂貼標籤的情形,例如這幾年流行的情緒勒索。其實貼標籤如此方便,反而讓人不再去探討心理的複雜,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可是這本書並不會,不特別去標榜心理學,反而讓我看見敘說更多複雜的可能,不見得要挪用主流的那套書寫系統。而且這種複雜是用一種你看得懂的方式來述說,讓你願意去想像、去接受人的複雜性,無法以一概全。


母性神話


作者在書的前言就直指母性是被創造出來的社會觀念,「母親必須為孩子付出一切」是一種近乎聖人理想般的使命與幻想,也造成各種疾病與衝突痛苦。無法成為理想母親的自責感(以及其他複雜感受)與外界賦予的要求,使得許多母親與孩子的關係陷入困境。


說到大家對母性的想像,可能有人會說天底下怎麼可能有不愛孩子的母親呢?


以結論來看,不愛孩子的母親處處都有。作者在〈不愛孩子的罪〉章節中說,甚至有些母親,將孩子當成實現自己慾望的對象,或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欺騙自己那就是對孩子的愛。


「母親必須無條件愛孩子」是這個世界共同建構出的幻想,也是一種母性神話。其實就連親子之間的愛也是有條件的,在父母的犧牲中,隱含著獲得同等報酬的期待,有時他們甚至透過話語或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向子女提出要求。面對母親發出的呼喊,子女通常很難逃避。

P152|不愛孩子的罪


我想起前一陣子,甫於今年春天五月逝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Ann Munro)被女兒史金納(Andrea Skinner)投書揭露,其長年無視女兒被第二任丈夫性侵,不但對女兒的受傷置若罔聞,還將女兒視為丈夫出軌的對象,自己才是受害者。此一消息震驚文壇,引起眾多讀者討論。我推測震驚的心情或許有部分源於眾人對文學家形象與使命的想像,部分則由於社會存有對母性單薄的想像。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麥可‧艾根說:「在母親的母性中不只有愛,也有毒。」因為母親身為一名女性(而非母親),眼中所看見的女兒不只是自己必須保護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比自己過得更幸福的年輕女性。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有時女兒將母親視為競爭對手,而母親也在無形中與女兒相互競爭。

P161|母親是真心希望女兒幸福的嗎?

 

事實上,在我有限而真實的生命經驗中,就親眼看過女性將女兒視為競爭對手來擔憂防備的情形,甚至在女兒出生前就開始憂慮。而不愛孩子、無法好好養育孩子的母親也在所有之。


母性真的是一種人造的神話,並非天性。不是一名生理女性生下孩子後,就自然會爆發的天賦。我認為,母性是後天用來馴化人們的一套規範體系,寄託人類遠古對幼小生命脆弱易逝的恐懼,依靠這套系統讓這種無助被萬能的「母親」角色承接保護,然而卻隱去這套機制的背面,略過機制頻頻失靈的危險不談。

 

西方有句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照顧養育小孩是需要資源的大工程,而非只是仰賴單一個人的愛。參照另一本之前讀過的書《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書裡提到,現今「母親」最好被用來當作「動詞」,「母親是你做的事,而非你的身分。」


社會學家史坦莉‧詹姆斯(Stanlie M. James)主張,從根本上擴大母職的定義與誰能做到這一點,會是我們社會變得更好的關鍵。根據他的說法,母職(mothering)不需要與能生育孩子的子宮有關。

 

這獨特的觀點,刺激我們去思考「母親」作為一種動態行為的可能,以及「母性」到底是什麼?只出現在母親身上嗎?這僵化的母性神話已出現了非常多破洞,我們如何移動至洞口邊,接住守護掉下來的人?大家在母親節可考慮別再機械式重複歌頌母性。

 

我並不會整本書都介紹,因為對我而言,並非全部內容都印象深刻,而且每個人讀到的重點也將隨著生命經驗而有所差異。這樣大家看不同的閱讀心得,才不會感到千篇一律,也試圖為還沒看過的人保留自己去閱讀的動力。


因此,我想任性地談一些喜歡的段落以及帶給我力量的話語。在整篇的最後,再來談談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讀者來遇見。對了,現階段的我,還是喜歡同時記錄許多書摘,從小到大的習慣,但我盡量控制文章的長度。

 

力量一:重新定義的責任在自己身上

 

不曾被愛過,也能愛人。

先摘錄兩段作者在助人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

其一

我們的記憶,多數是選擇性建構的。父母和子女對於同一件事的記憶之所以會相距甚遠,是因為我們終究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儘管那是痛苦的回憶。人們藉由掌控「匱乏感」,得以不斷提出渴望與慾望。甚至有人將自己定位為軟弱的人、有所匱乏的人,並貪得無厭地提出要求。

P113|治療記憶中創傷的方法

其二

常聽到有些人說:「我就是沒人疼才這樣。」、「我就是受到太多傷害才這樣。」說自己不得人疼,或者受到太多傷害的說法,只是找藉口為自己脫罪罷了。他們宣稱自己得不到與學不會的、沒辦法給別人,甚至即使有能力給予,也不願意付出。聽起來,就像過去得不到滿足而依舊處於憤怒狀態的自我,在大聲呼喊著:「我自己都得不到了,你憑什麼向我要?」

拉岡說:「愛,是給我所沒有的東西。」所以那種「我自己都沒有了,叫我拿什麼給你?」的反應和抗拒,其實只是大人內在小孩所發出的呼喊。那個兒時自我因為沒有被徹底追悼,而被永遠停留在某個時間點。

P245|給予兒時母親渴望的東西

 

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都是因為我的父母怎樣怎樣,所以我才如何如何」、「都是因為我的父母沒有給我好的照顧,所以我才會這樣」……在生活周遭或多或少看過人們這樣的說法,甚至,這麼說的人都已進入中年階段了,還無法清醒。而不說別人,回頭看看自己,可能也曾不自覺踩在受害者的立場,讓自己不用背負照顧自己的責任,還可以一直向外界要。

 

這是人們試圖回顧童年記憶帶給個人的影響時,經常遇到的困境,彷彿責任都可以怪罪給父母,自己是一名無辜的受害者。要當受害者只能一直受害,重複某些模式,無法跳脫,仔細想想,這種重複究竟是被動還是主動呢?

 

只不過,我們這麼努力學習心理學的知識,並不是用來讓自己逃避自己。雖然逃避很舒服,待在同樣的模式中一再輪迴很舒服,畢竟人的大腦就是不喜歡改變。但是,靈魂終究會渴望在生命中創造,其實我們並不會真的想要當一輩子的受害者。

 

作者透過書中內容希望讀者可以覺察內在正在呼喊,如果內心有個孩子停留在當初的匱乏,請好好追悼,有時候它只是需要你的陪伴跟好好哀傷。如何詮釋記憶、如何建構未來的模樣,責任在自己身上,生命因此是能動的,一如作者所說「不曾被愛過,也能愛人」。

 

力量二:在能指與所指之間

 

作者使用了語言學中「能指與所指」這組概念來談人們重新講述記憶的過程為何重要。這大概是書中使用到較為專業術語的一處,但我本身就非常喜歡語言學的這個部分,只覺得作者講得太少,私心覺得可以多講一些。


語言學中,有所謂的「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如果「能指」是以話語說出「樹木」,那麼,「所指」則是樹木代表的「意義」……記憶是由影響我們最深的父母或他人賦予的所指與意義,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此外,我們賦予自身的創傷何種記憶,而對於這個意義又是如何想像和解釋,都將決定著我們面對創傷的態度。

拉岡認為,以「能指」為核心,將外界賦予個人的意義轉變為新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治療過程。這並非任意消除我們心中的創傷或痕跡的行為,而是重新建立它的意義與重要性,為至今在我們心中烙下傷痕的「能指」重新定義。這是潛意識與心理結構的重建,同時也是精神分析的過程。

P115|沒有別人家媽媽,只有我的媽媽

 

我也看到有人將「能指與所指」比喻為樹葉的兩面,這兩種組合起來,簡單來說是用來理解人們抽象的心智語言這種符號系統之間運作的方式。作者也稍微提到拉岡這位法國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佛洛伊德。讀哲學跟文學時,也會不時讀到這位人物,不過書中就只出現這麼一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延伸閱讀拉岡的學說。

 

回到這段的用意,作者的重點不在艱深的詞彙,而是要帶出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心理治療過程,人們透過講述過往,重新建立起過往事件的意義跟重要性。那就是潛意識跟心理結構的重建。天啊!我讀到這裡,想起過往的幾次心理諮商療程,會覺得這幾句簡要的話太神奇,濃縮了日月天地精華。

個案在諮商過程中說出的故事,是否真的是他所親身經歷的,其實並非最重要。也就是說,比起深究個案在諮商中的陳述是否屬實,更重要的是釐清個案為何會如此記憶,而創造該記憶的幻想與慾望是什麼?這些慾望的出口又在哪裡?

因為這些答案,能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真實樣貌與他所追求的真理。如此一來,當事人才能重新接受這些挖掘出來的真相與真理,並重新建構自我。


原來如此,難怪心理師並不會探究當事人說的是否為事實?因為他的任務並不是檢查你的記憶是否為真,而是你的記憶代表了什麼。


回頭看從前的諮商經歷,重建這個詞彙看起來是困難的工程,而重新定義又說起來相當簡單。實際上,需要足夠的對內的勇氣,而一旦踏上旅程,你會驚嘆生命的創造力。那是一種由內向外真正的轉變,而不只是發生在諮商室的對話。

 

力量三:由過往組成的考古遺址

 

作者將諮商室比喻成遺跡的考古現場,這應該是我摘錄過最長的段落,因為我實在很喜歡考古遺跡,書中創造的空間感也讓我的感官得以作用聯想,從身體而非從心智感受到力量。


什麼力量呢?一種往地底下發掘的力量,某些書籍會帶來這種下潛的行動力。而隨著作者所描述的關鍵線索在塵土中發亮的景象,是不是就是你我此刻內心的渴望呢?


幾年前,我曾服務過的精神科診所,位於首爾鐘閣站附近。那附近曾經一度架起路障,進行開挖遺跡的工程,我喜歡站在診所位於的高樓層上,眺望工程現場。每當提筆寫作時,只要呆呆地看著面貌逐漸清晰的遺跡,時間總在不知不覺間流逝。

那時我心想:「原來人類是如此執著於尋找過去,再加以修復、保存,只為用來理解現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也應該和這樣差不多吧!不必受到過去束縛,也不必怪罪過去或戀棧過去,只要面對最真實的自我就好。在過往的歲月中,必定會有能用來理解自我的關鍵。」後來在閱讀許多書籍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到偉大的佛洛伊德早就用考古遺物來比喻精神分析了。

被泥土覆蓋、水泥遮蔽的遺跡附近工地上,排列著堅固的路障,在開挖者小心翼翼的動作下,遺跡逐漸恢復原貌。這樣的工程現場猶如諮商室。走進諮商室,彷彿進入只有心理師與個案存在的空間,進入一個安全且與外界斷絕的另一個世界,就像為了保護遺跡開挖區而在附近架起堅固的路障一樣。

遺跡因為有路障的保護,在安全且堅固的開挖區裡逐漸顯露原貌,不必受到外界美醜、好壞等價值判斷的影響。它只是待在原來的位置上,而人們也只是研討如何將它和現在的我們聯繫起來。諮商室也一樣。在諮商室裡,高度社會化的各種價值與判斷被隔絕在外,沒有任何介入的可能。我們在此小心翼翼地清除被過往歲月蒙上的灰塵與痕跡,以便能看見聯繫過去與現在的關鍵正在閃閃發光。

P267|遇見全新的我



同一個章節的最後,我們會被作者鼓勵繼續書寫,以符號跟這個世界互動,這個過程事實上就是一種促進深度覺察的對話。


第二個方法是書寫自我。這可以獨自進行,不過,需要更高的自制力與意志力。因為這必須規律、反覆地進行,不能中斷。專職寫作的作家經常這麼說:「文章寫得好不好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誠實寫下自己内心的想法,哪怕只有一行也好。逐漸熟悉並且找到自己的節奏後,你會發現自我意識的流動變得更加自由奔放,連精神分析師都難以追上,甚至寫文章的速度比腦袋動得還快。」

我的老師曾經這樣形容:「寫書是將符號丟向這個世界的行為。」符號正是我們自己。即便目的不在於出書,只要持續以言語或文字表達自我,就能不斷留下符號,讓自己發光。這樣的行為等於「存在」。經過書寫、修改、再書寫的反覆行為,這些文字又將成為另一個我,與自己對話。無論是什麼樣的内容,寫作有時也像是不斷自我淨化的過程。

P269|遇見全新的我

  

力量四:精準命中病灶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也讀完《中年之路》,嗯,兩本書還是不要比較好了,太為難了。從過往至今的閱讀經驗中無奈地歸納出,書寫者的性別影響在陽性/陰性能量表達,差距也太大了。雖然女性作者身上也有陽性能量,但是相較於男性,在書寫中確實能夠流動較多陰性能量的關照,也因此我喜歡的書籍內容大多由女性創作。更別提有些男性著作裡,充斥著對讀者的威脅恐嚇,我們就不要明說是哪些書(咦?

 

回到這本書的作者,對於母女關係、女性身體與心理需求做出非常精準的描述,不僅僅是命中「病灶」,也開出藥方。這個過程並非使用權威式的、武斷的語氣,反而讓我有種被理解以及被陪伴的感覺。


像是女兒對母親的期盼

我在自己年幼的女兒身上,以及許多長大成人的女性身上,發現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痛苦或考驗,她們都想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她們要的不是實際的解決方案,而是希望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身旁有個默默理解自己的「母親」。

只要內心被個人問題所占據,或被自己的匱乏與創傷束縛,就無法將我們珍惜的人放進心裡。母親只需要讀懂孩子的心情,就足夠了。每個女兒對母親的期盼,就是完全相信自己,並且和自己一起堅持到底。只要母親能做到這點,那麼女兒接下來就有足夠的力量重新站起來。

P175|渾身是傷的母親,如何再愛人


像是提到女性的性能量表現多元。

女性本身的性慾,不是只表現在對性的渴望,而且女性抒發性慾的方式非常多元,但如果沒有特別表現出需求,她們的性能量是否會逐漸削弱而消失呢?不會的。女性可以感受親密的管道相當廣泛,例如,一句溫柔的話、輕輕撫摸後背的手掌、溫暖的目光等。不過,也同樣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受挫。

P251|跳脫女性的身分,回到個人


像是各種症狀可能是身體正在努力傳達暗號或重要訊息給你。 

連我也不知道的「我」,身體都知道。我們身體如此敏感,即使是一點細微的症狀,背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故事與歷史。


對身體的反應過度敏感,喜歡跑醫院看病的人,應該反省自己是否耗費過多力氣在外在事物上;至於過度專注於內在感受而忽略身體的人,也可能是正在逃避某些身體症狀。我們的身體與精神一體兩面,必須將身體的症狀或反應,視為身體向我們發送的暗號或訊息。


任何身體的症狀都是暗藏玄機的提問,也是試圖傳達某些訊號的努力。──達里安‧李達爾


P147|連我也不知道的我,身體都知道


作者提到女性的身體容易被精神上的不安所牽動。 

對女性而言,不安猶如影子般如影隨形,似乎沒有停止的一天。不安的想法也像火焰,一旦點著,瞬間立刻燃燒,火苗不斷蔓延至其他地方。不安可能以任何想法、任何形式出現,而我們只能不停判斷、評估這個想法,賦予這個想法價值,有時也會因為這個想法而感到自責。在此過程中,各種情緒都可能受到這個想法的牽動。

當想法或情緒結合在一起,沒能找到出口進而宣洩時,或自己再也控制不了時,身體必定會出現某種反應。換言之,不安會引發身體各種症狀或不適。當我們心中難以控制的情緒,藉由身體的症狀向外宣洩時,精神上的不安將暫時獲得平息。

P176|母親的不安,未曾消失的原因


相信許多人都體會過這種焦慮,台語叫做「厚操煩」。

即使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危險降臨,許多女性仍自尋煩惱,製造想像的不安。當一個不安解決後,又轉向另一個不安,一再反覆,不肯放下心中的焦慮。因為不安,該做的事情不斷增加;也因為不安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所以讓人有活得充實的感覺。

P275|因為無聊而感到不安的人


有些則因為無聊而感到不安,確實是,這個社會似乎無法允許人們感到無聊。

人們因為無聊,所以劈腿;因為無聊,所以刺激身體出現一些症狀。接著,一方面抱怨為了解決、治療這些問題,使自己精疲力盡;另一方面卻又慶幸有這些事,才能逃離自己重要的情緒或必須面對的課題。

P277|因為無聊而感到不安的人


人們從不安、無聊所延伸出來的日常活動,往往為自己增加了不少麻煩,徒然耗費力氣。生命看起來忙碌,然而也逃避了內在真正的需求。這點令人深有同感,卻少見到書籍著墨這麼平凡又真實的生活課題。

  

我們必須認識在無聊狀態下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然而,如果不想透過具有破壞力的方式發掘自己的快樂,並持續這樣的快樂,該怎麼做才好?而我們又該如何在不壓榨對方,不侵犯孩子人生的前提之下,維繫自己真正的快樂?首要任務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內心,帶著好奇觀察、感受內在的各種聲音,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自己感到好奇,學會向自己提問。

P279|享受無聊生活的力量

  

另外,我很喜歡作者所說的這句話,「我們必須認識在無聊狀態下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這一點很實用,幾乎是每天都可以提醒自己,你會發現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做的,因為那只是你沒有辦法忍受無聊,以橘子來比喻,那只是你無法剝開無聊的外皮,看看裡面的果肉,真正營養多汁的果瓣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結語


最後將這本書看完,是在一家可愛的貓咪咖啡廳,旁邊都是年輕女孩,還有扮裝女僕風格的coser特地來與貓咪合影取景。店內應該就我年紀最大,我挑了一個離大家較遠、可能也比較沒有貓咪走動的區塊,雖然採和式座位,沒有椅子對我而言已經是會稍微造成身體負擔的狀態,但是由於靠近窗邊,有大片的自然光灑下,很適合安靜看書。

 

點了熱拿鐵跟磅蛋糕之後,窩在窗邊角落看書,有種躲進光之洞穴的感覺,即使是洞穴,因為書中內容,因為作者,因為幼貓在旁邊吊床熟睡著,洞穴中是明亮而溫和的光,我也彷彿將自己放進一座吊籃,跟著文字晃呀晃的,有一種新的進入內在的途徑。

 

我想,能夠在這樣的時光中找回生活的意識感,能夠創造出一種新的途徑,親近奧秘的內在,真的非常感謝。


這就是一本書能夠帶來的禮物,沒有其他娛樂能夠取代。


雖然一開始是被母女關係議題吸引,但這本書其實不只談母女,我認為無論是否成為母親,都可以讀一讀,或許因為我們都是女兒,或許因為最後她在談的,是女性做為一個人會遭遇的情境,以及如何成為一個人。

 

對了,尤其適合厭倦權威式心理學書籍的讀者。當然它並不是一本毫無缺點的書,對我來說,內容還是稍微偏少,但也因為如此,它並不會造成讀者更多壓力。隨著看過的書籍數量,越來越覺得,書的閱讀重點不在知識的濃度密度,而是能否被適當的人接收、擴散至生活,乃至生命的場域中,促成神秘的變化,而不只是短期內思維上的活動而已。

 

祝福你也能在剛好的時刻,遇見剛好的書,我的體驗無法取代你的體驗,你將會有自己的收穫與創造。

 

其他摘錄我放在下篇,有興趣可以再去慢慢看。


書籍資訊


  • 書名: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 作者:朴又蘭(彼岸心理診所精神分析專家)
  • 出版:悅知文化



內容總結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4
/5
avatar-img
8會員
23內容數
住在河岸的女子,意識到已然踏上中年之路,決定認真將沿路採集的石頭,變成靈魂的寶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母親一生勤儉,辛苦存錢,在雙北存了三間房,但因為將女兒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母女關係中寫下了悲劇。文章探討了母親對兒女的不公平分配,以及房產如何成為家庭關係的藩籬。
Thumbnail
《轉瞬回憶 The Wreck》是一款3D視覺敘事遊戲,主角是一位曾經遭遇車禍的中年女性,以她的生活經歷和人際關係為主軸,呈現母女關係、姊妹關係和婚姻糾葛。故事情節真實細膩,女性之間的情誼令人感動。文章評價遊戲的畫面表現、聲畫效果、異性戀敘事、女性敘事。
Thumbnail
母親71歲第一次出國。處於失智進程的她,若參加一般的旅行團,我跟弟弟仍會很緊蹦吧! 改稱【療癒旅行團】或許也不為過。 這篇是回來後,整理的分享草稿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先旨聲明,千萬別被書名所誤導,雖然此書叫《世上只有媽媽好》,但這並非一本關於母慈子孝的小說,相反,看過這本小說的讀者都會知道,“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根本是屁話。誰說父母必然愛孩子多於自己?當父母只愛自己,甚至對子女產生敵意,孩子又能如何保護自己? 孩子從來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不管父母如何對待他們也只能
Thumbnail
當母女關係太過粘著,彼我不分,母親在犧牲奉獻之餘,就能藉由「愛」的權力,進行兩個「女人」的戰爭與拉鋸,便必然會互相傷害。由姚國禎執導的電影《家家》(Welcome home),便是藉由女主角羅家家(劉若英飾)的獨腳戲,生動呈現了一個「失敗女兒」對寡母的怨與愛。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再讀。
Thumbnail
《秋光奏鳴曲》(Autumn Sonata) 是瑞典導演柏格曼於 1978 年推出的電影代表作。內容講述一對母女在秋天發生的故事。整部電影溫潤樸實,後勁卻非常強大,畫面溫暖的色調相映著劇中關係的薄涼,細緻描繪了原生家庭揮之不去的傷痛,為親情背後長期累積的衝突和隱忍拉開序幕…
Thumbnail
一直不知道如何述說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那麼多的酸楚與掙扎、那麼衝突卻又分不開的情感,讓所有的形容詞都顯得過於淺薄。離家10年,終於在28歲這一年返家與母親同住,對她長年的認知與感受也被喚起了。 回憶過往,我們總是漏接對方的球。我永遠記得那個畫面,小時候她回家時,會陸續經過門廊、客廳、餐桌,而我會一路凝
Thumbnail
由客體理論的觀點來看電影黑天鵝中的母女互動關係,投射、分裂、理想化、貶抑,從這些觀念裡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Thumbnail
自橫山家之味十年後,是枝裕和首度執導了法國劇情片,由重量級演員凱薩琳丹尼芙與茱麗葉畢諾許在“真實”(The Truth)一片中擔綱演出母女,情節是導演擅長的解構家庭風貌,拆解家,家人,家人關係。除卻層次更加豐富外,劇本更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母親一生勤儉,辛苦存錢,在雙北存了三間房,但因為將女兒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母女關係中寫下了悲劇。文章探討了母親對兒女的不公平分配,以及房產如何成為家庭關係的藩籬。
Thumbnail
《轉瞬回憶 The Wreck》是一款3D視覺敘事遊戲,主角是一位曾經遭遇車禍的中年女性,以她的生活經歷和人際關係為主軸,呈現母女關係、姊妹關係和婚姻糾葛。故事情節真實細膩,女性之間的情誼令人感動。文章評價遊戲的畫面表現、聲畫效果、異性戀敘事、女性敘事。
Thumbnail
母親71歲第一次出國。處於失智進程的她,若參加一般的旅行團,我跟弟弟仍會很緊蹦吧! 改稱【療癒旅行團】或許也不為過。 這篇是回來後,整理的分享草稿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先旨聲明,千萬別被書名所誤導,雖然此書叫《世上只有媽媽好》,但這並非一本關於母慈子孝的小說,相反,看過這本小說的讀者都會知道,“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根本是屁話。誰說父母必然愛孩子多於自己?當父母只愛自己,甚至對子女產生敵意,孩子又能如何保護自己? 孩子從來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不管父母如何對待他們也只能
Thumbnail
當母女關係太過粘著,彼我不分,母親在犧牲奉獻之餘,就能藉由「愛」的權力,進行兩個「女人」的戰爭與拉鋸,便必然會互相傷害。由姚國禎執導的電影《家家》(Welcome home),便是藉由女主角羅家家(劉若英飾)的獨腳戲,生動呈現了一個「失敗女兒」對寡母的怨與愛。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再讀。
Thumbnail
《秋光奏鳴曲》(Autumn Sonata) 是瑞典導演柏格曼於 1978 年推出的電影代表作。內容講述一對母女在秋天發生的故事。整部電影溫潤樸實,後勁卻非常強大,畫面溫暖的色調相映著劇中關係的薄涼,細緻描繪了原生家庭揮之不去的傷痛,為親情背後長期累積的衝突和隱忍拉開序幕…
Thumbnail
一直不知道如何述說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那麼多的酸楚與掙扎、那麼衝突卻又分不開的情感,讓所有的形容詞都顯得過於淺薄。離家10年,終於在28歲這一年返家與母親同住,對她長年的認知與感受也被喚起了。 回憶過往,我們總是漏接對方的球。我永遠記得那個畫面,小時候她回家時,會陸續經過門廊、客廳、餐桌,而我會一路凝
Thumbnail
由客體理論的觀點來看電影黑天鵝中的母女互動關係,投射、分裂、理想化、貶抑,從這些觀念裡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Thumbnail
自橫山家之味十年後,是枝裕和首度執導了法國劇情片,由重量級演員凱薩琳丹尼芙與茱麗葉畢諾許在“真實”(The Truth)一片中擔綱演出母女,情節是導演擅長的解構家庭風貌,拆解家,家人,家人關係。除卻層次更加豐富外,劇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