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新年,香港人傳統就是「睇周星馳」,就算重看過幾十次,也照舊會笑的。就算由電影院轉為無線電視重播,再到Netflix 重播,世界變了,這傳統還是不變。今個新年雖毫無半點節慶氣氛,還是看了周星馳。在Netflix 按下「唐伯虎點秋香」,不知看過多少遍了,卻有新感受。
片中經典對白無數,要數最深刻的當是唐伯虎與對穿牆一段。為何深刻,只有讀過詩詞歌賦的傳統華人才會感深刻,而往日香港就算文盲也能背出一兩句「床前明月光」吧?這就是深植於文化最深處的基石。外國人永遠不會懂,也就不會為這段對穿牆動容。唐片雖是胡鬧劇,但主角為有名的歷史人物,其對白卻絕不含糊。雖然故事與對白不少基於經古典文學,但古今融合,更要寫入出名無里頭的對白之中,串連劇情,非真材實料之高人難成?我相信當時兩岸三地只有香港人才能編出如此精彩的對白。這也是時代的結晶:大陸台灣的不穩,至使無數精英來港避難,集中在這單丸之地拼出耀目光輝。
唐片最幽默的小插曲卻是配角黃霑。片中飾演毫無學識主張的庸官華太師,現實中卻是香江第一才子,其文字功力,如對決真實的唐伯虎怕是尤有過之。他雅俗共賞的作品展現三千中華加上西方文明,再配嶺南的古靈精怪。也就是體現著香港精神。萬分可惜的是,隨著黃霑與其他同代的大師相繼離逝,雅俗通才後繼無人。新人都是只懂俗,不懂雅。
隔天我重看另一套更經典的:「英雄本色」。劇情當然無需多說,今回重看也有新領會。黑道片是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票房保證,但我從沒想過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除了Mark 哥真係型絕天下之外,或許就因為香港黑道片同樣是華夏古今融合的結晶。細想這類故事,其實就是武俠片,其實就是始於史記遊俠列傳、發揚於水滸傳、完成於金庸的傳統華文武俠小說。武俠故事核心不在武,而在俠。這類故事不著重正邪,卻極重信義情仇。
就如豪哥與Mark哥,都是黑道,殺人無數,但為朋友兩脅插刀(槍?)就是真英雄。豪哥與弟的恩仇是重點,豪哥沒半點邪氣,身為警察的弟弟也不見很守規矩,兵賊之別只不過是劇情所需。最後一幕是弟弟拋開警察身份,把槍交給豪哥,了結仇敵,這就是武俠情節了。此後的黑道片也都沿這方向走,直到幾十年後杜琪峯的「黑社會」終止。至此,武俠小說早已息微,師承的黑道片由重情義而恩仇分明,轉向了鈎心鬥角而重財輕義為主流故事。
有說「we are what we eat」我說「we are what we read」。電視(電視)雖都傳承著文化,但和書本不同,終究是視覺先行,用眼多用腦少,論吸收知識始終不如閱讀。香港人經歷幾十年的電影電影洗禮,睇唐伯虎不可能學到對聯,只能學到無里頭;睇Mark 哥學不到義氣,只學會著大褸燒銀紙。
華夏文化三千,就算是猛如成吉斯汗也不能將之摧毀。一個毛魔加世界大戰,卻把這巨大基石打碎,半數化了灰,餘下碎片散落香港台灣。其中香港因緣際會,把碎片都打磨成東方之珠。但細碎的珠寶終難作為基石。當北風大吹,這堆珠寶也就吹散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