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社群機制確實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市場判斷,演算法的偏見除了帶來有毒流量,更可能會引導出短期與長期目標的錯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這個世代,大家煩惱的不是無法獲得資訊,而是過多的片面資訊帶來的錯誤判斷。
行銷觀察|社群機制會讓人影響市場判斷

行銷觀察|社群機制會讓人影響市場判斷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社群媒體以前的時代,在早期互聯網時代時,入口網站(如Yahoo、MSN)演著提供資訊與導航的核心角色,當時台灣還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宇多田光的 First Love 大約是當時的狂熱現象,同時也見證了台灣總統首度踏上美國國土、討論了全民健保。

 

然後慢慢的從 PTT 開始大家漸漸進入社群,最終在 2004 年Facebook成立、2010年的 Instagram 及 2016 年的 TikTok 引領了短影音潮流後,入口網站的世代正式劃下一道分水嶺,資訊的獲得從單向成為了雙向。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這個世代,大家煩惱的不是無法獲得資訊,反而是過多的片面資訊帶來的錯誤判斷,更清楚一點,我們甚至可以說:目前的社群媒體機制可能會帶來錯誤的市場判斷。

  

這些機制包括演算法的推薦、虛假流量、以及過度依賴數據分析等,儘管大家都知道井底之蛙的故事,但有時候必須說現在的網路生態,會不自覺地讓很多人都成為被井圍起來而不自知的狀態。

 

而如此的不自覺,相當可能影響品牌和企業對市場的理解和決策。

 

演算法也是會有偏見的

 

在言論自由的世界裡,人人皆享有『媒體』發言權,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也越來越理解『流量』能帶來的好處,也因此每個人都想盡方法可以獲得演算法的青睞,該如何快狠準的做出『被看見』的內容成為了許多人的重點。

 

然而,社群媒體平台使用的演算法推薦內容,這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2017 年歐巴馬的卸任演講中也有提及:「我們的社交媒體,周圍看起來都是與我們相像的人、有相同的觀點、從不挑戰我們的假設,這使我們越來越在自己的泡沫中感到安全。」

 

這一點,或許我現在必須要在這一段話的最後加上『以及焦慮』,也就是說,當人們越來越理解自己不應該待在同溫層的時候,會開始嘗試著看不同的言論,這雖然是很好的嘗試以及突破,但同時有時候只是更加深其無謂的焦慮感。

 

例如:某間餐廳因為社群上的某篇討論而感到焦慮,接著演算法不斷的推送類似的負面評論時,餐廳老闆當然就會覺得因此而痛苦,認為『全部的人都這樣想』。


可是,其實他可能忽略了總數。


也就是,如果去該餐廳用過餐的人是 5000 人,而負評 10 篇裡面又有 5 人是重複的,那麼,基本上我們甚至可以純理性的說『加入討論的人口基數極少』。


但,他的痛苦之所以如此真實,某方面就是因為演算法偏見的問題所導致。

 

同樣的,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往往傾向於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例如:憤怒或是悲傷,而其中更是以負面情緒為主,許多品牌或是商品都習慣性的去操作這樣的情感,但事實上是:爭議性內容可能會獲得大量互動,但這不一定轉化為正面的品牌認知或銷售。

 

所以如果要突破演算法偏見,或許建議大家需要更在意『真實的人』的『真實聲音』以及提升更清晰的解釋『客觀數據』的能力。

 

有些流量是假的,甚至有毒

 

近期因為短影音演算法的改變,加上影音製作因 AI 而再度降低製作門檻後,讓許多人開始轉行開始想要開始做短影導流,但事實上是,有些流量是沒意義的。

 

我曾經遇過社團僅 1000 人的團媽在一個月之內賣出 100 萬的麵包;也經歷過社團人數30 萬,卻賣不動 10 萬的料理包。

 

所以首先先確認『流量』對自己的重要程度是什麼,以及自己需要流量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以終為始的推算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流量某方面來說,或許並不是必須的(例如:最終需求是轉單)。

 

流量必須要有價值,這些流量才會有必要。

早期我在代操廣告時,如果結案報告僅需『點擊』時,這報告就會顯得相當蒼白,當時基本上購買新聞媒體的 45 歲以上男性的價錢會最低,但廠商如果是女性商品,如果一樣需要點擊數字的話,那麼,當時下的廣告價值其實極低,但數字卻會超好看。(這邊只是舉例,通常執行時是無法這樣做的,因為都還會有其他討論)

 

流量的漏斗並不是裝越多越好,而是越恰當越好,甚至我們可以多建造一些不同的漏斗,讓流量搭配不同的行銷手法提升價值。

 

而,因應現在的『自媒體』生態,還是建議大家不要一窩蜂的去做短影音或是做任何其實自己並不擅長的操作,因為無法穩定產出對消費者有吸引力的那些操作,帶來的流量都是曇花一現。

 

與其百萬流量零轉單,不如破百流量十轉單。可參考之前寫過的文章:「私域行銷」是什麼?台灣的影視圈是否有妥善運用呢?從團購歷史來看私域流量對於 IP 建立的重要!


所以還是回到自身: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做什麼能做得很好,以終為始的去設計最適合自己的導流策略,才能產生出來穩定的價值。

 

短期與長期目標的錯位

任何品牌或是 IP 、商品的經營都會有長短期的策略,而社群媒體的即時性和數據驅動的特性,經常會讓人們過於專注於短期目標。

以短影音來說,許多人都會開始做『模仿』,因為現在的流量密碼是『做爆款內容是最可能被看見的』,因此許多人就陷入了數據迷戀,但,其實再高的互動數或點擊率都不一定可以轉化為長期的價值,當然,如果僅需要短期的『爆』這樣的方式還是相當可行的。(可參考之前寫過的文章:淺談『自媒體經營』|先做,然後停、看、聽,不要看到課程就報名、不用相信高流量講師,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說什麼!

 

另一方面是因為社群盛行後,『消費者的聲音』更容易被聽到,這一點雖然是優點,但帶來的狀況卻是讓決策者更容易依賴短期數據(或是客訴)來進行判斷,但這些聲音相當可能都是經過「過濾氣泡」的,所以並不一定客觀到可以觀察出長期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

 

因此,在現在以『社群媒體』為主的自媒體時代中,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畢竟,現在的社群機制確實會帶來錯誤的市場判斷。

一腳跨在新媒體、另一腳則是在影視圈。 製作過多部百萬點擊的新媒體影音,也開發過進入國際創投的故事。 有時候追劇是興趣,有時候是工作。 喜歡從劇中人物中找到一些小小的想法,然後記錄下來。 行銷出身,偶而會興之所至的揀著寫一些觀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微小的“微”,進步的“進”,意思是只要逐漸地進步就能成為偉大的人,這是我父母為我取名的含意,雖然曾有很多時候,我在看不見盡頭的隧道感到疲憊不堪 ,但我並未一蹶不振,而是堅持不懈地一路走來。 --《她的日與夜》李微進
5/5她的日與夜
『已讀不回』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現代社交中的一個矛盾:我們既希望被關注,又害怕被忽略。已讀不回常常被解讀為一種冷漠或者不尊重,但有時候,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期待過高。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豎屏劇跟豎屏劇之間,其實也有決定性的差異。 兩種原本截然不同的豎屏劇經濟模式,在中國大陸正在慢慢靠攏,也因此,台灣在這階段有極大的空洞,因為台灣目前尚未發展出來有連續故事感的「豎屏劇」經濟模式。
微小的“微”,進步的“進”,意思是只要逐漸地進步就能成為偉大的人,這是我父母為我取名的含意,雖然曾有很多時候,我在看不見盡頭的隧道感到疲憊不堪 ,但我並未一蹶不振,而是堅持不懈地一路走來。 --《她的日與夜》李微進
5/5她的日與夜
『已讀不回』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現代社交中的一個矛盾:我們既希望被關注,又害怕被忽略。已讀不回常常被解讀為一種冷漠或者不尊重,但有時候,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期待過高。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豎屏劇跟豎屏劇之間,其實也有決定性的差異。 兩種原本截然不同的豎屏劇經濟模式,在中國大陸正在慢慢靠攏,也因此,台灣在這階段有極大的空洞,因為台灣目前尚未發展出來有連續故事感的「豎屏劇」經濟模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上經營的過程中,獲得粉絲數暴增後卻陷入情緒低潮的經歷。作者通過調整心態、專注服務於忠實粉絲、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明確自身目標等方法,來克服在網路平臺上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現代社交媒體使用者經常會被大量抄書仔的內容淹沒, 這些內容雖然精簡,但缺乏真實經驗和深度, 往往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幫助你識別和避免這些劣質資訊的三個心態。 ▋心態1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這些內容的來源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週一推薦 #行銷人必學 數據洞察行銷的專場分享 面對瞬息萬變的數據行銷時代,您準備好了嗎? 在我眼中,沒有難做的市場,只有看不見的藍海 而準確的線上數據越來越能夠協助我們洞悉商機 #消費者旅程的洞察 隨著第三方cookie消失|各大品牌和電商積極收集從公領域轉到私領域流量的數據,如果線上和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隨著社群平台多樣化升高,也意味著早期的社群平台,逐漸老化面臨轉型或甚至退場,例如Meta面臨勁敵Google的崛起,使用者習慣的改變,更多的是「關鍵字」、「精準投放」的重要與關注。不少媒體在面臨「推播」轉型,時常在社群平台跟經營關鍵字上失衡。市面上大多都在針對行銷做分析說明,那麽新聞媒體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上經營的過程中,獲得粉絲數暴增後卻陷入情緒低潮的經歷。作者通過調整心態、專注服務於忠實粉絲、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明確自身目標等方法,來克服在網路平臺上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現代社交媒體使用者經常會被大量抄書仔的內容淹沒, 這些內容雖然精簡,但缺乏真實經驗和深度, 往往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幫助你識別和避免這些劣質資訊的三個心態。 ▋心態1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這些內容的來源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週一推薦 #行銷人必學 數據洞察行銷的專場分享 面對瞬息萬變的數據行銷時代,您準備好了嗎? 在我眼中,沒有難做的市場,只有看不見的藍海 而準確的線上數據越來越能夠協助我們洞悉商機 #消費者旅程的洞察 隨著第三方cookie消失|各大品牌和電商積極收集從公領域轉到私領域流量的數據,如果線上和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隨著社群平台多樣化升高,也意味著早期的社群平台,逐漸老化面臨轉型或甚至退場,例如Meta面臨勁敵Google的崛起,使用者習慣的改變,更多的是「關鍵字」、「精準投放」的重要與關注。不少媒體在面臨「推播」轉型,時常在社群平台跟經營關鍵字上失衡。市面上大多都在針對行銷做分析說明,那麽新聞媒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