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歐兜邁凸全台灣 百歲阿公:勇敢說出夢想,相信自己有能力圓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劉容谷、吳素芬、阮怡瑜、蕭孜玉

前言:年紀大就是動作慢、講話老番顛嗎?100歲的阿公還騎機車環島、60歲的阿姨上台講脫口秀,他們用行動打破年齡界限,為新一代的老人發聲。

今年3月,郭深森完成了100歲環島夢。

今年3月,郭深森完成了100歲環島夢。

當你年過65歲或退休後,敢發聲說出自己的需求或夢想嗎?而當你到80歲時,還有作夢的勇氣嗎?

其實有一道無形的牆,讓老年人不敢說出自己想法和夢想!

聯合國2021年公布的調查報告,世界上有二分之一的人有年齡歧視,導致老人身心健康惡化、加劇社會孤立感、孤獨感和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導致每年重大的經濟損失。而消彌年齡歧視的第一步就是減少對老人的偏見,包含認為老人就是脆弱、有依賴性和易受傷害等;並尊重老人人權,包含最基本的發聲權。


老人失聲,連上廁所都不敢說

老人發聲有多難?單單跟團出遊,很多長者想要上洗手間就不敢說,因為怕耽誤到大家的時間或行程,這是求快速和青壯世代為主的社會帶給長者無形的壓力。聯合國大會早在1991年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中,即提出五種老人權利,包含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和尊嚴,但迄今基本的老人發聲權卻仍處在失聲狀態。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長者失去自我聲音有三個普遍原因,一是身體退化、生病或失能,需要他人協助照顧,而有老了無用的自卑感;其次是退休後,會有被取代退出的落寞和失去價值感;最後是在時代演變、世代觀念差異,因主流或網路輿論以青壯年為主,會擔心自己所說被否定或不被重視,讓長者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需求甚至是夢想,因而失去發聲權。

重拾老人發聲權有三個關鍵,第一是在生理退化下和所處環境中「能不能」說出口;第二是心理層面的「敢不敢」說出口;第三是能說、敢說時,要「說甚麼?」、「怎麼說?」了解和跨越這三關鍵後,長者才能為自己發聲,也為高齡族群或高齡社會發聲。

但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友善環境,無論任何年齡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需求。弘道為創造高齡友善環境,推動多元方案活動以鼓勵長者自我發聲,如舉辦「不老騎士為愛千里」機車環島公益活動。


百歲郭深森的歐兜邁環台日記

郭深森一直有騎車環島的想法,直到女兒帶他到戲院看「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電影,重燃環島夢想。

2013年,89歲的他主動報名不老騎士活動,並許下「100歲時要再度騎機車環島」的瘋狂夢想。為此郭深森平日幾乎每天都會騎車外出,讓身體持續習慣機車的感覺;在家裡時則上網下象棋,維持腦袋的靈活度,更努力吃得健康又營養。

今年3月,郭深森完成了100歲環島夢。他說,很多人說他看起來不像100歲,但身體的變化騙不了人,這幾年也感受到體力、耐力逐年下降,但想要完成夢想的想法卻更為強烈,以鼓勵更多人勇敢說出夢想、追求夢想,這是比環島更有意義的事。

因為他發現自己如此高齡還能騎車環島,激勵了許多小老弟、小老妹「敢」說出夢想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圓夢;環島旅途中到一些機構或社區跟在地老人家交流,也可以用自己的故事與行動力去鼓勵更多要勇敢、積極面對生活,讓他覺得旅程更有意義。

追逐百歲騎車環島的圓夢過程中,郭深森的兒女們舉雙手贊成,甚至輪流陪伴。兒子郭海峰笑著說,他們都支持爸爸的夢想,這也是給兒女和孫子很好的典範,人生就是要過得精采,不管幾歲有夢想、有目標就要去實現!現在太多用負面去看待老,如果能「看見」老的可能性,才有機會改變對老的觀點,進而改變老世界。

台灣首創的「爺奶萬萬說」銀髮素人單口喜劇表演,則是讓長者用「說」的方式來發聲,透過練習說出自己生命故事或人生觀點,並用年輕人喜愛或熟悉的方式,進行代間交流溝通。

「爺奶萬萬說」銀髮素人單口喜劇表演,讓長者有梗輕鬆「說」。

「爺奶萬萬說」銀髮素人單口喜劇表演,讓長者有梗輕鬆「說」。

60多歲孫櫻芳在研究所時讀到國外文獻而啟蒙環保意識,迄今40年來隨身攜帶便當鐵盒、水瓶、毛巾、袋子,連買麵包都會算好麵包店出爐時間,直接帶鍋子裝盛帶回,減少一次性塑膠品,她也參加環境保護團體,一起分享減塑理念,但效果總是有限。

(全文摘錄自銀天下,點選連結以觀看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孤獨流感蔓延,各國政府無不設法對抗。台灣的獨活族已超過1/3,過往的柑仔店、現代文青咖啡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嗎?還有其他可能嗎?
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攜手一粒麥子基金會、中華聖母基金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四家社福團體,共同推動加一點關心,減一點冷漠的「加減新生活-銀齡新生活」公益募款行動,幫助大眾認識照護長輩相關衛教知識、延緩長輩身心老化、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84歲的中低收入戶張阿嬤,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老伴去世後,每天「獨食」的她,總是提不起勁,常常只吃隔夜飯。在弘道高雄服務處提供居家服務下,照顧秘書每週兩天協助整理家務,帶阿嬤去復健並外出散步,才讓阿嬤的生活有了嶄新風景。因為疫情關係,阿嬤非常焦慮,連最喜歡去的菜市場,也不敢去了.....
弘道嘉義服務處經由電話關心了解弱勢長者需求後,設計了「福幫達」-居家防疫物資包,內容除了包含防疫所需的口罩、酒精和足夠兩周生活所需的米、麵條、點心、保久乳外,亦包含有各式手部運動、腦力訓練及簡易小手作等教具的「在宅工具包」,運用各種不同方式讓長輩就算在家也能促進健康並化解孤寂感。
防疫減少人與人接觸期間,長輩的孤獨感也會遽增,且暫停據點服務、長輩居家後,亦會衍伸長者無聊不知所措、身心退化甚或心情煩悶而有情緒等等問題。夥伴彙整過往服務,整理成「弘道長者安居計畫-居家百寶箱」,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臉書、IG、YOUTUBE等網路平台,更是天天更新,陪伴長輩,宅在家也不孤單。
弘道秉持「防疫要作,助老不能停」的原則,持續提供第一線的居家服務,但先暫停非必要性之服務如陪同外出、散步等。並透過「居家百寶箱」,各服務處夥伴利用:如同學生在家學習的聯絡簿、美術勞作與國語、數學等學習單;視訊科技運用的線上運動課程;或者線上健康操影片等等,提供居家長輩使用,減緩長輩防疫期間的孤獨。
孤獨流感蔓延,各國政府無不設法對抗。台灣的獨活族已超過1/3,過往的柑仔店、現代文青咖啡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嗎?還有其他可能嗎?
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攜手一粒麥子基金會、中華聖母基金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四家社福團體,共同推動加一點關心,減一點冷漠的「加減新生活-銀齡新生活」公益募款行動,幫助大眾認識照護長輩相關衛教知識、延緩長輩身心老化、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84歲的中低收入戶張阿嬤,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老伴去世後,每天「獨食」的她,總是提不起勁,常常只吃隔夜飯。在弘道高雄服務處提供居家服務下,照顧秘書每週兩天協助整理家務,帶阿嬤去復健並外出散步,才讓阿嬤的生活有了嶄新風景。因為疫情關係,阿嬤非常焦慮,連最喜歡去的菜市場,也不敢去了.....
弘道嘉義服務處經由電話關心了解弱勢長者需求後,設計了「福幫達」-居家防疫物資包,內容除了包含防疫所需的口罩、酒精和足夠兩周生活所需的米、麵條、點心、保久乳外,亦包含有各式手部運動、腦力訓練及簡易小手作等教具的「在宅工具包」,運用各種不同方式讓長輩就算在家也能促進健康並化解孤寂感。
防疫減少人與人接觸期間,長輩的孤獨感也會遽增,且暫停據點服務、長輩居家後,亦會衍伸長者無聊不知所措、身心退化甚或心情煩悶而有情緒等等問題。夥伴彙整過往服務,整理成「弘道長者安居計畫-居家百寶箱」,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臉書、IG、YOUTUBE等網路平台,更是天天更新,陪伴長輩,宅在家也不孤單。
弘道秉持「防疫要作,助老不能停」的原則,持續提供第一線的居家服務,但先暫停非必要性之服務如陪同外出、散步等。並透過「居家百寶箱」,各服務處夥伴利用:如同學生在家學習的聯絡簿、美術勞作與國語、數學等學習單;視訊科技運用的線上運動課程;或者線上健康操影片等等,提供居家長輩使用,減緩長輩防疫期間的孤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聽過『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嗎?」醫師問診完隨口問我。我回,這不是中老年人才需要注意的嗎?他轉頭過去看電腦螢幕上的個人資料,面無表情的說,你也差不多了啊!像這樣的情境,突然發現自己又被歲月往前推了一把。
Thumbnail
老一輩的人比較早婚,因為早婚早生,所以約莫五十多歲就有機會當阿公阿嬤,在鄰里被稱作少年公嬤,意指身強體健又提升了輩份。這些老康健,五十多歲卸下經濟重擔,有的在家顧孫有的還沒有孫可以顧,總是,時間多出來了,他們便有志一同的參與社區服務,服務久了就有因緣牽引而從事公益,將服務人群的範圍擴大,從小愛小情到
下午家訪一個一百歲的阿嬤,本來預期應該是個瘦弱的虛弱長輩,沒想到到案家一看,是個帶著長珍珠項鍊,滿頭雪亮白髮,霸氣的獨居老太太! 問住在外縣市,特別會來等家訪的兒子,媽媽今天有特別打扮嗎?兒子搖搖頭說,沒有,媽媽每天穿著就是這樣! 聽說老太太九十六前都還會騎腳踏車,兒子請過幾個外勞都被老太太辭
Thumbnail
她身體健朗,手腳敏捷,體力腦力尚佳,行動自如地到處行走,不像有些老人,動作緩慢,體力不支,失智失能
Thumbnail
雖然是年過八十的高齡老人。不過,在心中,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我並沒有感覺到所謂「老了」的明顯衰退的現象。 慶幸我還可以在每天早晨起床後習慣性地打開手機, 瀏覽國內外的第一手新聞,接著才查一下受到新訊息、有趣的貼文。 不去想, 也絕不提 “自己老了”; 大的成就還在積極追尋中。
看到許多我認為仍年輕的人都說自己老了,都自稱大叔、阿姨,如果只是覺得心累了或是自嘲還好,或者只是希望換來“看起來很年輕啊”、“還沒有到老啦”之類的都沒關係,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流速也沒關係,隨波逐流也好,不要被時代的漩渦吞噬就好,老派、慢活也是一種人生風景。 年輕人或者青年,一般認為的年輕族群
Thumbnail
三十歲進入婚姻,三十五歲完成生子計畫。六十歲,孩子成家立業,我們的責任也宣告結束,功成身退。六十歲開始不一樣的人生,這個人生就是為自己的晚年鋪路,如果說六十歲開始投入慈善,慈善年齡就是一歲,許多阿公阿嬤從六十歲做到九十歲,慈善年齡就是三十歲,想想,三十年可以囤積多少功德財,福慧福雙的紅地毯都鋪到下一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台北的阿公都會帶我出門趴趴走,那時的他還會開車。 隨著年紀增長,體況每況愈下。 從2020年開始,高齡97歲的曾祖母需要有人照顧,那是我阿公的媽媽,他堅持不請看護,要自己與阿嬤回台中照顧曾祖母,就這樣在台中度過了兩年,曾祖母在2022年暑假就病逝了。 在台中住的期間,他也退化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和長輩的對話,回顧了過去的生活經歷,以及自己在不同年齡段的心境轉變。文章中融合了個人人生體悟,以幽默的筆觸透露出作者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反思。
你我都將變老,希望我們老了時仍可以悠遊世界、感嘆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成為路上人人喊打的老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聽過『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嗎?」醫師問診完隨口問我。我回,這不是中老年人才需要注意的嗎?他轉頭過去看電腦螢幕上的個人資料,面無表情的說,你也差不多了啊!像這樣的情境,突然發現自己又被歲月往前推了一把。
Thumbnail
老一輩的人比較早婚,因為早婚早生,所以約莫五十多歲就有機會當阿公阿嬤,在鄰里被稱作少年公嬤,意指身強體健又提升了輩份。這些老康健,五十多歲卸下經濟重擔,有的在家顧孫有的還沒有孫可以顧,總是,時間多出來了,他們便有志一同的參與社區服務,服務久了就有因緣牽引而從事公益,將服務人群的範圍擴大,從小愛小情到
下午家訪一個一百歲的阿嬤,本來預期應該是個瘦弱的虛弱長輩,沒想到到案家一看,是個帶著長珍珠項鍊,滿頭雪亮白髮,霸氣的獨居老太太! 問住在外縣市,特別會來等家訪的兒子,媽媽今天有特別打扮嗎?兒子搖搖頭說,沒有,媽媽每天穿著就是這樣! 聽說老太太九十六前都還會騎腳踏車,兒子請過幾個外勞都被老太太辭
Thumbnail
她身體健朗,手腳敏捷,體力腦力尚佳,行動自如地到處行走,不像有些老人,動作緩慢,體力不支,失智失能
Thumbnail
雖然是年過八十的高齡老人。不過,在心中,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我並沒有感覺到所謂「老了」的明顯衰退的現象。 慶幸我還可以在每天早晨起床後習慣性地打開手機, 瀏覽國內外的第一手新聞,接著才查一下受到新訊息、有趣的貼文。 不去想, 也絕不提 “自己老了”; 大的成就還在積極追尋中。
看到許多我認為仍年輕的人都說自己老了,都自稱大叔、阿姨,如果只是覺得心累了或是自嘲還好,或者只是希望換來“看起來很年輕啊”、“還沒有到老啦”之類的都沒關係,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流速也沒關係,隨波逐流也好,不要被時代的漩渦吞噬就好,老派、慢活也是一種人生風景。 年輕人或者青年,一般認為的年輕族群
Thumbnail
三十歲進入婚姻,三十五歲完成生子計畫。六十歲,孩子成家立業,我們的責任也宣告結束,功成身退。六十歲開始不一樣的人生,這個人生就是為自己的晚年鋪路,如果說六十歲開始投入慈善,慈善年齡就是一歲,許多阿公阿嬤從六十歲做到九十歲,慈善年齡就是三十歲,想想,三十年可以囤積多少功德財,福慧福雙的紅地毯都鋪到下一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台北的阿公都會帶我出門趴趴走,那時的他還會開車。 隨著年紀增長,體況每況愈下。 從2020年開始,高齡97歲的曾祖母需要有人照顧,那是我阿公的媽媽,他堅持不請看護,要自己與阿嬤回台中照顧曾祖母,就這樣在台中度過了兩年,曾祖母在2022年暑假就病逝了。 在台中住的期間,他也退化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和長輩的對話,回顧了過去的生活經歷,以及自己在不同年齡段的心境轉變。文章中融合了個人人生體悟,以幽默的筆觸透露出作者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反思。
你我都將變老,希望我們老了時仍可以悠遊世界、感嘆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成為路上人人喊打的老狗